在2001年啟動的新課程改革中,由于不再硬性規(guī)定中學語文教材的基本課文篇目,一時諸家紛起,大膽創(chuàng)新。語文版、人教版等初中課標《語文》教材當年首批通過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后,語文教材多姿多彩,這正是課改后教材繁榮的表現。但是,自2004年秋季課標本高中《語文》教材陸續(xù)上市后,筆者發(fā)現,有的版本高中《語文》教材與語文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個別閱讀篇目有重合的問題,實驗區(qū)的一些教研員和教師也對此頗為不解。對此,筆者作了一些調查分析,愿借此文把自己的一些分析、看法提供給大家參考。
一、對重合篇目的考察
為便于考察和說明問題,本文以實驗區(qū)份額占有率相對較高的語文版課標本初中《語文》和人教版課標本高中《語文》重合篇目為對象,按它們在初中語文教科書中依次出現的次序,向前追溯到上個世紀90年代依照國家“一綱多本”教材編寫方針編寫的版本,分類作一下對比考察。
兩家重合篇目共有7篇,其中,詩歌3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詩經·采薇》、《再別康橋》(徐志摩);現代文4篇:《別了,“不列顛尼亞”》(周婷等)、《我有一個夢想》(美國:馬丁·路德·金)、《尋找時傳祥》(孫德宏)、《囚綠記》(陸蠡)。
1.重合篇目追溯
《大堰河——我的保姆》見語文社2003年1月版八年級下冊;此篇曾見于人教社1995年版高中《語文》試驗教材第四冊,在2000年12月第二版高中《語文》試驗教材中變?yōu)椤墩Z文讀本》第三冊里的篇目,現見于2004年5月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一冊。
《詩經·采薇》見語文社2003年1月版八年級下冊,后見于人教社2004年5月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二冊。此篇為語文版新開發(fā)的初中語文篇目。初中《語文》僅僅選取全詩六段中的最后一段,高中《語文》選用了整首詩。
《再別康橋》見語文社2003年12月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此篇曾見于人教社高中《語文》1990年版試驗教材第一冊,2000年12月第二版高中《語文》試驗修訂本第三冊,現見于2004年5月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一冊。
《別了,“不列顛尼亞”》?搖 見語文社2002年6月版八年級上冊,后見于人教社2004年5月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一冊。此篇為語文版新開發(fā)的初中語文篇目。
《我有一個夢想》見語文社2003年5月版八年級下冊,后見于人教社2004年5月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二冊。此篇為語文版新開發(fā)的初中語文篇目。
《尋找時傳祥》見語文社2003年1月版八年級下冊,后見于人教社2004年5月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一冊。此篇為語文版新開發(fā)的初中語文篇目。
《囚綠記》見語文社2003年1月版九年級上冊,后見于人教社2004年5月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二冊。
從以上追溯可以看出,重合篇目均出現在高中一年級上學期;且在7篇重合課文里,有4篇是語文社新開發(fā)為初中語文課文,后來被人教社選為高中一年級語文課文的。
2.對現代文重合篇目文字處理的考察
(1)文字相同的文本1篇:《囚綠記》。
(2)文字處理不同的文本2篇:《別了,“不列顛尼亞”》《尋找時傳祥》。
《別了,“不列顛尼亞”》: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文為原文。語文版初中《語文》將其用作課文時作了改動,主要有兩處:①原文為:“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爆F改為:“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再有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了?!保?005年5月第2版)比較一下可以看出,“另一面”含義不清,有港督的旗幟不止一面的意思;把“另一面”刪去,意思更清楚了;同時增加一個“再”字,加強了語氣。② 原文為:“晚6時15分,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在距離駐港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東面舉行。”現改為:“晚6時15分,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在距離駐港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軍營東面舉行?!痹凇疤眈R艦”后加上了“軍營”兩個字,意思清楚明白,原文從字面上容易讓人誤解“添馬艦”為一艘軍艦。
這兩處改動值得稱道,因為從字面上掃除了歧義,課文更經得起推敲。
《尋找時傳祥》: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文為原文。語文版初中《語文》將其用作課文時,有刪改,一是刪去了原文第四部分,將第三部分與第五部分合并在一起,使篇幅適宜初中學生學習,敘述內容也更為集中;二是對原文第二部分的最后一句話作了改動。原文為:“至今,他的兒女們還清楚地記得爸爸當年給他們講周恩來總理給他夾菜勸飯時的口氣和眼神……”,乍一看,這句話理解起來沒有問題,但仔細分析一下,這個句子有歧義?!鞍职之斈杲o他們講周恩來總理給他夾菜勸飯時的口氣和眼神”在字面上有兩個意思:①爸爸講述時的口氣和眼神;②周恩來總理夾菜勸飯時的口氣和眼神。這里到底說的是誰的“口氣和眼神”?根據上下文分析,我們認為作者要說的是“爸爸的口氣和眼神”,于是原句改成“至今,他的兒女們還清楚地記得,爸爸當年講起周總理給他夾菜勸飯這一往事時的口氣和眼神……”
這樣的改動同樣值得稱道,因為它避免了理解上的歧義。
(3)譯文版本不同,文字刪節(jié)、處理也不同的文本1篇:《我有一個夢想》。
人教版高中《語文》采用的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許立中的譯文,對譯文“有改動”。語文版初中《語文》采用的是陳蜀之的譯文??紤]到譯文的準確性和篇幅要適合初中生閱讀等問題,編者根據英文原文,參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譯文、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譯文、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7年版譯文,對陳蜀之的譯文作了部分刪節(jié)和個別改動,使“我有一個夢想”的主題更為突出,句子顯得信達、流暢。如在不違背原文主旨,不影響原文表達力的前提下,刪去了陳譯的400來字,壓縮了篇幅。再如,原譯文“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黑人的生活備受壓榨”,現在,刪去了“的生活”三個字,句子的主語由“黑人的生活”改成了“黑人”,范圍擴大了,句子變得簡短有力,與前半句“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在意思上連接得更為順暢,更加吻合。再如,原譯文“因此今天我們要求將支票兌現——這張支票將給予我們寶貴的自由和正義的保障”,現改為“因此,今天我們要求兌現支票,這張支票將給予我們寶貴的自由和正義的保障”?!耙髮⒅眱冬F”讀起來就不如“要求兌現支票”流暢。破折號“——”在這里原本對“支票”起解釋作用,但從原譯文中看起來,注釋的意味已經不很分明,刪去以后,意思反而顯豁了。值得稱道的是,編者不人云亦云,堅持對譯文的詞語做認真推敲,力求使入選課文的譯文準確傳達作者的原意。比如:原文“symbolic shadow”一般譯本譯做“雕像”,現譯做“靈魂安息處”,這樣突出的是“林肯精神”而不是偶像,可能更貼近作者原意。原文“…is still languishing…”有的譯本做“仍然萎縮…”,但“l(fā)anguishing”一詞意思重在“(因外部因素而)無生氣,變得虛弱”,“萎縮”一詞更側重自動義,與原意不合,改譯為“仍舊……受苦受難”,較為準確。
二、篇目重合的原因分析
初高中語文教材閱讀篇目出現個別重合的現象,是本次課改中出現的有趣問題,這個問題的出現既有其必然性,又有其偶然性。說其出現有必然性,一是因為如果還像以往的“一綱一本”的編寫情形,肯定不會出現初高中語文教材閱讀篇目重合的問題;二是高中與初中重合的篇目均出現在高中《語文》(必修)第一冊或第二冊,即都出現在高中一年級的上學期,說明在國家實行“一綱多本”教材多樣化的編寫方針下,編寫下一學段教材的編者有必要考慮與前期編寫的上一學段教材的銜接問題。說其出現有偶然性,是因為各家開發(fā)新選文的努力還做得不夠,否則,也不會出現初高中語文教材個別閱讀篇目的重合問題。同一學段不同版本的教材出現閱讀篇目重合,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而不同學段的初高中教材出現閱讀篇目重合,盡管都可以理解為盡力開發(fā)優(yōu)質文本資源,但站在讀者的立場來看,總有點說不通。
從長遠看,隨著優(yōu)質文本資源開發(fā)的深入和教材的修訂,這個問題會得到較好的解決。但因為初高中兩家出版社都已依據各自課程標準的目標,從閱讀教學角度對文本進行了解讀處理,由此引來了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即這兩家在現實中的解讀是怎樣的?畢竟,這為人們對比初高中閱讀教學的得失,提供了難得的實例。
三、文本處理的分析對比
葉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課文無非是個例子?!闭Z文教材編者自然要充分挖掘、運用優(yōu)質文本這個例子,力求在教學中能夠充分地落實課程目標的有關要求。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與此相關的目標是第四學段第7條:“能夠區(qū)分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钡?條:“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p>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與此相關的目標是“閱讀與鑒賞”第6條:“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tài)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第7條:“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p>
下面筆者依據初高中各自的閱讀課程目標要求,來逐篇分析一下語文版初中《語文》和人教版課標本高中《語文》重合篇目的課后練習設計:
1.《大堰河——我的保姆》
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的思考與練習作了如下設計:“一、讀了這首詩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事,有一些什么感受?你能說說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嗎?請引用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談一談。二、課文是一首抒情詩,但并不排斥敘事,甚至是細節(jié)描寫。詩中除少量直接抒發(fā)‘我敬你/愛你’的感情的詩句外,更多的是在滿懷激情的敘述中表達了對大堰河摯愛的深情。有感情地誦讀詩歌的四至十節(jié),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1.在這幾節(jié)詩中詩人記敘了大堰河的一些什么事情?這一部分可以分成幾個層次?2.仔細體味一下,詩中的敘事和一般記敘文的敘事有什么不同,詩中的抒情與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的抒情又有什么不同。請讀讀你印象最深的詩句,談談這首詩敘事抒情的特點。三、詩人在開頭寫到‘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結尾又寫到‘今天,你的乳兒是在獄里,寫著一首呈給你的贊美詩’,這樣寫對表達感情有什么作用?在全詩的結構上又有什么作用?
四、這首詩多處運用了排比的手法,試找出詩中的幾組排比句,讀一讀,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然后仿照詩中的句子,完成下列兩組排比句:1.媽媽,您時刻都能讓我感到您的愛;在……的時候,在…………2.朋友,請相信我的誠意,不要……不要…………五、作者把這樣一首贊美詩呈獻給了他的保姆——一個普通勞動者,試用簡短的一段話或幾行詩來贊美你身邊勞動者的形象?!?/p>
人教版高中《語文》研討與練習部分是這樣的:“一、這首詩是詩人獻給他的‘母親’——一個普通中國農婦最真誠的頌歌。朗讀這首詩,結合有關詩句,說說詩人筆下的大堰河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體會詩人對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二、這首抒情長詩中有許多敘事成分和細節(jié)描寫。試找出幾例,說說它們對表達詩人情感所起的作用。三、這首詩大量使用排比句式,多個詩節(jié)的首尾重復。反復朗讀有關詩節(jié),揣摩其表達效果。四、生活中不乏像大堰河這樣勤勞善良而又命運悲苦的社會底層勞動者。請你去觀察生活,搜集有關素材,寫成一首詩或一篇短文。”
兩相對照,同樣是詩中的排比句,可以看出初高中教材要求的區(qū)別:初中要求“讀一讀,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然后仿照句子,完成排比句練習;高中要求“反復朗讀”“揣摩其表達效果”。一個“體會”,一個“揣摩”,難度不同,前者仿照句式,抓基礎訓練,打底子。同樣都有寫作要求,高中是“寫成一首詩或一篇短文”,初中則是寫“簡短的一段話或幾行詩”,兩者分寸把握得都很到位。
若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考察,語文版初中習題的設計確實做到了以課文為例,在充分展示名篇魅力的過程中,鮮明地體現了三個維度的要求。
2.《詩經·采薇》
此篇為語文版最早開發(fā)的初中課文篇目。這首詩約作于西周后期,詩中描寫戍卒在歸途中追憶與狁作戰(zhàn)的苦況,反映出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詩人渴望安定生活的心情。但語文版初中教材從初二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fā),只選取了全詩六段中的最后一段,而人教版高中教材從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fā),選用了整首詩。應該說,兩家的選文均體現了對初高中不同學段學生認知特點的良好把握。
值得一提的是,《采薇》最后一段寫得情景交融,言淺意深,很適合初中學生記誦?!妒勒f新語·文學》上有一段故事說:“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小字)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謨定命,遠猷辰告?!^此句偏有雅人深致。”可以看出,即使在古代,少兒也非常喜歡這幾句古詩。
3.《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這首現代詩,語文版放在初三下學期,人教版放在高一上學期,相對這個階段的學生而言,認知水平基本上沒有多大差別。
語文版初中教材圍繞課程目標要求設計的思考與練習為:“一、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1.詩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感情?2.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是情與景的交融,試結合具體詩句說說你的體會。二、這首詩第一節(jié)與最后一節(jié)的結構基本相同,字句稍有變化,這樣寫有什么作用?三、讀下面的詩句,注意加點詞表現出的色彩美。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2.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3.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4.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四、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注意讀出詩句的韻律和節(jié)奏,體會它的音樂美?!?/p>
人教版高中《語文》圍繞課程目標要求設計的研討與練習有:“從課文中選出一兩節(jié)詩劃分節(jié)奏,標出韻腳,反復朗讀,體會其音樂性,并背誦……”?!啊对賱e康橋》這首詩,讓人感到很美,你覺得美在哪里?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在語意上同中有異,請仔細揣摩其中的意味;這兩節(jié)在節(jié)奏上則完全相同,形成回環(huán)往復的結構形式,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通過比較,不難看出,語文版初中教材設題注意從詩句本身入手,訓練具體、實在,便于學生理解與把握這首名詩的情感特點和審美特點;人教版高中教材提問“你覺得美在哪里”,顯然要求比初中相對要高,要抽象了。
4.《別了,“不列顛尼亞”》
此篇為語文版新開發(fā)篇目。
語文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的思考與練習是:“一、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的大事。用三至五分鐘讀完課文,說一說:課文選取了哪幾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場景來報道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二、這篇課文語言莊重而含蓄,細讀下列語句,體會其深刻含義。1.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2.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統(tǒng)治宣告終結。3.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海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個月零四天。4.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三、新聞報道中往往要交代有關的背景材料,試找出課文中運用的背景材料,并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四、閱讀附文,說說我國政府為什么能成功地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人教版高中《語文》研討與練習部分為:“報道重大歷史事件,描述現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秳e了,‘不列顛尼亞’》一文在這方面堪稱典范,說說課文中兩方面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薄奥撓瞪舷挛模ο旅嬲Z句的內涵。1.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2.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選做題為:“‘香港回歸,這是一個讓億萬中華兒女噙淚的時刻;香港回歸,這是一個令所有華夏子孫開顏的瞬間?!鸭嘘P香港歷史的資料,寫一段文字,談談香港回歸對我們中華民族的重大意義?!?/p>
比較之后可以看出,語文版初中教材的練習設計緊抓基礎、題旨明確:有訓練學生閱讀速度的要求,如習題一“用三至五分鐘讀完課文”;有訓練學生思考、發(fā)現觀點與材料之間聯系的要求,如習題一“說一說”的要求、習題三“試找出課文中運用的背景材料”的要求;有品味語言的要求,如習題二??紤]到課文篇幅較短,為使閱讀教學充分展開,文后還提供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意蘊豐富的附文,加深學生對香港回歸重要意義的理解。初中語文教材編者充分開掘課文這個例子的內涵,結合課程目標的落實,讓學生不僅見其“一”,而且從“這”一篇、“這”一段、“這”一句的學習中習得方法,再遷移到其他文章的閱讀中去。
反觀人教版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練習設計,總讓人感覺有點淺文深挖的意思。我們以為,這篇新聞名篇寫得明白淺顯,放在初中學習比較合適;如要作為高中課文,可能難度不太夠。
5.《我有一個夢想》
此篇為語文版新開發(fā)篇目。
語文版初中教材的思考與練習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簡要回答下面的問題。1.課文的標題是‘我有一個夢想’。作者的夢想是什么?作者是怎樣來勾勒自己的夢想的?2.為實現這一夢想,作者提出了哪些主張?二、這篇演講詞感情充沛、語言生動,并且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極富感染力和號召力,試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并仔細體味。三、閱讀附文《馬丁·路德·金》,結合課文談談作者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表現出了怎樣的精神,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種精神。四、馬丁·路德·金期盼沒有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的‘自由之聲’最終能在全美各州響起來。四十年過去了,現在的情況如何?閱讀附文《2001年美國人權紀錄》,舉例說說你的看法。”
人教版高中教材的研討與練習是:“一、‘我有一個夢想’中的‘夢想’包含哪些內容?試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二、朗讀第9至第14段,體會排比句式在演講中的獨特效果。文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排比手法?找出來并試著自己演講一下。三、聯系上下文,研讀下列語句,回答括號中的問題。1.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里,并且,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流亡者。(這兩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它們從哪幾個方面揭示了美國黑人的生活處境?)2.美國沒有履行這項神圣的義務,只是給黑人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支票上蓋著‘資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來。但是我們不相信正義的銀行已經破產,我們不相信,在這個國家巨大的機會之庫里已沒有足夠的儲備。(這里的‘空頭支票’指什么?這樣表達有什么效果?)3.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從絕望之嶺劈出一塊希望之石。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把這個國家刺耳的爭吵聲,改變成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優(yōu)美交響曲。(‘這個信念’具體指什么?‘交響曲’有什么特點?用在這里有什么深刻含義?)四、聯系世界史的有關知識,或到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了解美國黑人的歷史和現狀,在班里開個讀書報告會?!?/p>
對照之下,兩套教材在抓課文內容、主旨方面體現了各自學段的特點:語文版初中教材要求用課文的話描述“作者是怎樣來勾勒自己的夢想的”;人教版高中教材則要求用自己的話來加以概括。在品味語言方面,語文版初中教材只是概括地說,課文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極富感染力和號召力,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去仔細體味;而人教版高中教材品味語言的第二題、第三題很精彩,抓住了文章的主要表現手法,通過示例,引導學生品味、思考。但在如何吸收外來文化上,語文版初中教材的態(tài)度更為積極、視野更為開闊,一方面附上了兩篇短文幫助學生繼續(xù)深化對課文的認識,另一方面通過第三題、第四題的提問設計,引導學生主動對多元文化進行鑒別;相比之下,人教版高中教材的第四題稍嫌抽象,缺乏明確的引導,目的不明。
6.《尋找時傳祥》
此篇為語文版新開發(fā)篇目。
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的思考與練習是這樣的:“一、這是一篇人物通訊,課文是通過哪些典型事例來表現時傳祥的正直、敬業(yè)、實在、本分的?二、勞動模范時傳祥已經去世二十多年了,這篇通訊卻以‘尋找時傳祥’為題,結合課文最后一段話,談談‘尋找’的深刻含義。三、時傳祥有什么樣的人格魅力?你從周圍人的身上能找到時傳祥精神嗎?試舉例說明?!?/p>
人教版高中教材的研討與練習為:“一、課文語言樸實,卻在不經意之中給你以震撼,請找出課文中包含‘機鋒’的話,談談你的看法。二、作者為什么要‘尋找時傳祥’?時傳祥精神在當代社會是不是還有意義?請你搜集有關資料,與同學討論一下。”
這篇文章內容通暢,議論直白,高中教材用作課文,設計出符合高中生思維特點的挑戰(zhàn)性習題不太容易。而初中選作課文,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基礎知識較為吻合,從幾道習題的設計可以看出,對初中生有一定的訓練價值。
7.《囚綠記》
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的思考與練習是這樣的:“一、朗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1.‘我’‘囚綠’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最后‘我’又讓‘綠囚’恢復了自由?2.課文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聯系文中交代的歷史背景說一說。二、聯系上下文,說說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深刻含義。1.我好像發(fā)現了一種‘生的歡喜’,超過了任何種的喜悅。2.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p>
人教版高中教材的研討與練習為:“一、作者為什么喜歡綠?‘囚綠’之后為什么又放綠?放綠之后為什么還懷綠?同學之間探討一下這篇文章的深刻內涵。二、結合語境,品味下列語句。1.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2.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3.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三、這篇課文用擬人的手法來寫景狀物,賦予景物‘性格’‘氣質’,取得了特殊的藝術效果。試著借鑒本文的寫法,調動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種景物,力求寫出景物的特征?!?/p>
語文版初中教材和人教版高中教材的訓練都抓住了文章的重心,都要求結合上下文品味語言,語文版給例句中的詞語加上了點,指向較為明確,學生品味起來難度較小;而人教版要求品味整句,難度加大了;這一點大概反映了初中與高中對學生理解課文的要求不同。另外,語文版把這篇文章定為略讀課文,沒有寫作要求,而人教版則有寫作要求,反映出二者對學生訓練強度的區(qū)別。需要指出的是,人教版高中教材第三題“描述一種景物,力求寫出景物的特征”,對課文“托物言志”的寫法概括得不太準確,而寫作要求“描述”“景物”,“力求寫出”“特征”,似乎將寫作目標定得低了些。
結束語:
在重合篇目上,初中與高中閱讀教學的區(qū)別應該怎樣體現?現有的課后練習設計究竟如何?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教材編者主觀設計意圖的效果如何,需要經過教學實踐的檢驗。這個問題,相信在相關實驗區(qū)已經有了反饋。
初中語文和高中語文教材個別篇目重合,對于學生而言,無論如何都是個遺憾。不管這個“例子”已被初高中教材作了怎樣不同的設計,已學過的東西再學一遍,多數人的感覺都不會太好。畢竟,學生最先接觸文本時特有的新鮮感和閱讀沖動已經不再,教師也會在教學中面臨尷尬。從對學生負責的角度出發(fā),任何一家實驗區(qū)份額占有率較高的出版社或欲謀取某一學科主流教材地位的出版社,在編寫下一學段教材時都有必要考慮與前期編寫的上一學段教材的銜接問題。
由于國家實行教材“一綱多本”的多樣化方針,由于實驗區(qū)選擇教材的自主性增強,同一實驗區(qū)選用不同版本初中學段或高中學段教材的現狀必然存在,因而諸家教材編寫單位應在今后的語文教材編寫中力求避免這樣的問題。這是可以做到的,也是不難做到的。在下一步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出臺后,筆者期待隨之而來的《語文》教材的修訂完善,會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