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很多老師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還缺乏一定的學習積累,難以開展探究性學習,同時,它也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有些偏頗。
在基礎教育階段該不該、能不能開展探究性學習不是某些學者憑著主觀臆斷決定的,它的有效性是經過前人的實踐證明了的?,F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基礎教育都在開展探究性學習或者是類似于探究性學習的活動,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探究性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時代潮流。
作為第一科技大國的美國十分重視探究性學習?!皬男W就做的‘課題’是美國式教育中一種培養(yǎng)全面能力的方法,上中學后這類項目更多,而且更加與社會或科學實踐相結合,或者得走出門去做社會調查,或者需經過周密的科學實驗得出結論,許多選題老師根本沒講過,全是學生自己根據興趣和特長來選擇?!?sup>〔1〕
英國的基礎教育中也有探究性學習。探究在英國科學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國家課程對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科學過程的關系是這樣描述的:“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對科學的理解是相互交在科學課程之中的,它們在教學過程中無論在任何意義上都不能分離?!薄敖處熞髮W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設計并開展探索,進而檢驗他們的想法。有些研究課題要進行幾個月甚至一個學期?!?sup>〔2〕
日本的教育很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日本在制定面向21世紀的教育目標時認為,基于《教育基本法》的精神,21世紀的教育目標應該是培養(yǎng)中學生“豐富的創(chuàng)造性能力”。韓國在制定面向21世紀的教育目標時,也突出強調了要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的人(包括基本學習技能、科學研究的能力、理智解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的思維)”。
在基礎教育階段積極提倡探究性學習的國家還有很多,我們在這里不一一列舉。對比之下可以發(fā)現,我國的基礎教育對探究性學習重視不夠。
這種差別造成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有專家指出,中英青少年的科學創(chuàng)造力存在顯著的差異,中國青少年的科學創(chuàng)造力及總成績明顯低于英國青少年。〔3〕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必須在基礎教育中改變這種現狀。
這里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或許能給我們某些啟示。在美國生活的黃全愈博士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他的兒子每次畫完畫后都要問他“像不像”,而美國孩子只問“好不好”。如果畫畫一味地關注模仿,追求“像不像”,那最終形成的是一種技能;而如果關注“好不好”,則最終形成的是一種創(chuàng)造能力?!鞍鸭寄芸闯蓜?chuàng)造,這是許多中國教師認為創(chuàng)造性可以教的原因之一,其實,繪畫是一種技能,是一種可以被創(chuàng)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種扼殺創(chuàng)造、重復他人的技能?!薄凹寄苁强梢杂衫蠋焸魇诘模珓?chuàng)造性是無法教出來的”。〔4〕這或許正是我們的教育所要思考的問題吧。
其實從理論上講,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探究性學習不僅是可以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知道,我們所學的知識可以分為兩類: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我們說的知識積累,主要是指陳述性知識的積累。而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需要的主要是程序性知識而非陳述性知識,因而進行探究性學習對知識積累的依賴性很小。
從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規(guī)律上看,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探究性學習也是非常必要的。曾有學者進行了一項關于“中學生科學創(chuàng)造力”的測試,結果表明:青少年的科學創(chuàng)造力在14歲之前呈持續(xù)上升趨勢,但在14歲時要下降;11-13歲、15-16歲是青少年的科學創(chuàng)造力迅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5〕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這段時間里,如果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學生的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必將受到影響。
有人認為,探究性學習需要耗費學生大量的時間,會影響課堂教學和學生的知識積累。的確,探究性學習需要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踐,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陳述性知識的積累。但小學階段到中學階段長達十二年,從這么長的一個時間跨度來看,探究性學習不僅不會影響知識的積累,而且會大大地促進他們知識的積累。而且,隨著學生探究能力的增強,他們的學習逐漸會變成一種主動式學習,這對他們知識積累的推動作用是很大的。
〔1〕樓蘭《女兒在美國上小學——兼論美國的初等教育》,美國網上中文雜志《學之橋》1998年第11期。
〔2〕〔3〕胡衛(wèi)平《中英青少年科學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比較研究》,《外國中小學教育》2004年第4期。
〔4〕黃全愈《素質教育在美國》,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20頁。
〔5〕胡衛(wèi)平、申繼亮、林崇德、Philip Ade《英國青少年科學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研究》,《心理科學》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