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知恩圖報”的傳統(tǒng)美德。然而,現(xiàn)實中的中小學校園里,不少學生不懂感謝,不會感激,不知感恩,甚至沒有感恩意識,抱怨父母的貧窮,嫌棄父母的卑微,不愿與伙伴合作,對他人、對大自然冷漠等現(xiàn)象比比皆是,這是我們的教育有缺失
生活需要感恩,教育需要感恩。為喚醒學生的感恩意識,激發(fā)學生的感恩行為,我們學校策劃了一個以“學會感恩”為主題的德育計劃,實踐后獲得了預期的結(jié)果和未曾預料的一些德育工作啟示,借此平臺跟大家進行交流。
設立“感恩周”,讓學生知恩。我們把每年的11月28日~12月4日確定為學校的感恩周。這一周里學生通過了解父母、老師天的工作情況,感受他們工作的辛苦,通過小組合作實驗,體現(xiàn)小伙伴的作用,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了解國家、社會對他們的付出。通過“走進大自然”的中隊活動,體味大自然的恩情與恩賜,等等。這樣讓學生在了解生活不易的基礎上,學會理解,感受恩情
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恩。感恩周里,我以書信的方式給每位老師表達了我的一份謝意,并讓學生做信使轉(zhuǎn)交給他們。老師們也以自己的方式在學生面前向自己最感謝的人表達謝意。在老師的影響下,同學們各施才藝——優(yōu)美深情的文章、獨具匠心的卡片、主題突出的小報、別開生面的中隊會等,形式不一而足,但都傳達著孩子們濃濃的真情。班級里,校園里,觸目所及,均能感受到一種溫情的傳遞。
躬親示范,讓學生報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暴發(fā)時,曾經(jīng)在德國海德堡大學讀過書的盟軍將領(lǐng),因為念及母校的培育之恩,最終沒有下達轟炸海德堡的命令,從而使這座美麗的山城成為二戰(zhàn)期間唯一沒有被轟炸的德國城市。老師把這個故事講給學生,并結(jié)合現(xiàn)實中的“慈善愛心一日捐”活動,對貧困生的“兩免一補”政策,以及身邊的感恩典型事例等,讓學生感慨萬千:歷史的美麗,現(xiàn)實的和諧,切皆因心存感激,心存感動,心存感恩。
我們也知道,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陌生、冷漠、隔閡,正一點一滴地侵蝕著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僅僅靠設立感恩周,可能只是杯水車薪。但教育就是喚醒,就是根植,我們通過孩子喜歡的方式,讓他們意識到感恩的重要,逐漸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懷有一種感恩的情,學會關(guān)愛,學會付出,進而讓這種情感擴展到整個家庭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