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財政,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宗旨進行的政府收支活動或財政運行機制模式。我國財政體制向公共財政體制轉變,標志著我國財政審計的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對財政審計將產生深遠影響,正確把握今后財政審計的取向是十分重要的。
一、適應政府職能轉變,調整財政審計目標
財政體制與政府職能密切相關,建立公共財政,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需要。我國過去實行計劃經濟,形成一種“全能政府”觀念,忽視了市場和社會功能。在這種政府職能觀念的支配下,長期以來我國財政預算支出除維持必要的國家政權機構的正常經費外,把大量的財政資金直接投入到盈利性競爭的生產經營領域,“財源建設”一直是財政支出的重點。公共財政政策實施后,政府職能界定明確,凡市場機制能夠解決的問題政府不介入、不“越位”,對滿足社會需要必須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不“缺位”,公共財政政策從體制上解決了政府職能的“錯位”。因此,今后財政審計的目標,不僅要著眼于查出預算收支中的違法違紀問題,更要著眼于執(zhí)行國家公共財政政策的情況;不僅要檢查預算資金分配合規(guī)性,更要關注財政分配是否體現(xiàn)了公平與效率的原則;不僅要嚴打會計造假和各種偷漏稅行為,更要突出黨政領導、社會公眾關心的財經活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的審計。
二、促進預算管理改革,實行綜合財政審計
預算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是推進綜合財政預算。綜合財政預算的實質就是把現(xiàn)行預算內和預算外的資金統(tǒng)籌起來,取消預算外資金。所謂部門決算,就是一個部門一本預算。部門預算要求細化預算,全面反映部門所有收支,便于監(jiān)督,便于決算審計。今后的財政審計要在審查財政總預算的同時,以綜合財政預算審計為基礎,加強對部門預算的審計。要審查部門包括預算外資金在內的各種財政性資金是否全部在一本預算中編制;預算執(zhí)行中所有收支項目是否都在預算中完整反映。要審查財政部門是否嚴格按照經人大批準的預算標準規(guī)范化地進行審核和撥付資金;財政預算管理是否符合公共財政的原則和要求,財政行為是否增強預算的透明度等等。通過審計,促進建立一個具有“嚴格的預算、合理的收支、規(guī)范的操作、嚴密的監(jiān)督”的財政管理體系,促進建立統(tǒng)一、規(guī)范、完整的國家公共財政預算體系。
三、把握穩(wěn)健財政政策,突出財政審計重點
穩(wěn)健財政政策,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新財政政策,其目的是為了繼續(xù)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確保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為此,財政審計要準確把握穩(wěn)健財政政策,把審計重點放在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guī)模的過快增長上,監(jiān)督財政性資金投向是否用于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有無擠占挪用財政資金搞固定資產投資甚至搞樓堂館所建設;對財政資金投資項目的審計要重點揭露和反映盲目投資、低水平重點建設的問題,防止國家財政資金的損失浪費。財政審計的另一個重點是監(jiān)督財政資金規(guī)范轉移支付。要從促進規(guī)范轉移支付制度的目標出發(fā),選擇一些重大轉移支付項目進行轉型審計和審計調查。此外,財政審計還要把重點放在檢查政府部門是否按照公共財政政策的要求優(yōu)化支出結構,保證公共需要的支出;是否嚴格細化預算,采取定額管理、政府采購等措施嚴格控制行政經費支出,并嚴肅查處各種損失浪費和腐敗行為。
四、正確看待財政赤字,關注經濟總量平衡
財政收支平衡,是財政工作應當遵循的原則。但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近幾年來,我國中央財政預算赤字,就是在以前年度出現(xiàn)的經濟增速減緩、國內需求不足特定時期采取的特定措施。在財政審計中我們應當看到,財政作為經濟的主要工具,其政策目標并不是單純追求自身的平衡,而是要求全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為目標,暫時的財政赤字換取經濟總量平衡及經濟穩(wěn)步發(fā)展,這就為財政收支平衡和消除財政赤字創(chuàng)造了財力基礎。因此,在財政審計中要正確看待財政赤字現(xiàn)象。但我們在地方預算執(zhí)行審計中,仍要按照《預算法》規(guī)定來檢查地方財政預算安排,地方各級預算必須按照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編制,不能搞赤字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