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BT賺錢,重組國企容易成名啊。我是一個典型的追名逐利的人,名比利看得更重要。
太平洋建設集團董事局主席嚴介和的財富故事廣為流傳。1960年出生的他,1986年辭去中學教師的職務,競聘成為一家虧損的國企廠長。1992年,他租賃了一家瀕臨倒閉的企業(yè),注冊成立了淮安市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并在南京繞路工程中掘得800萬元的“第一桶金”。1995年,他注冊了江蘇太平洋工程有限公司,1996年,太平洋開始在蘇北、蘇中的中小城市探索BT(建設和移交)模式,通過先墊資建設、后移交政府的方式承攬政府投資項目。這種模式受到急于進行基建而又財政困難的地方政府的青睞,2001年,他開始大量采取BT模式運作基建項目。2002年,又開始大規(guī)模并購國有大中型企業(yè)。因而,嚴介和的資本擴張方式被形容為“一手大搞城建,一手并購國企”。
BT模式是否受阻?
2006年1月,由建設部、國家發(fā)改委、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等四部委聯(lián)合制訂的《關于嚴禁政府投資項目使用帶資承包方式進行建設的通知》出臺,不禁讓人懷疑:太平洋建設模式是否受阻?
問:您就這個文件跟有關部委溝通過嗎?
嚴:我們也進行了溝通,現(xiàn)在沒有明確的界定。因為文里明確了BOT、BOO和BOOT不適用,反而沒有界定BT是否適用。我們也在調研,目前來看對我們的影響不大。但是,如果國家決定了太平洋的這種形式屬于帶資建設,那我們堅決和國家保持一致,隨時隨地該停就停下來。對我們來說不受什么影響。
問:您覺得帶資承包和建設轉移有什么區(qū)別?
嚴:區(qū)別當然很明顯了。帶資建設是工程做完了就要給錢,而我們是工程做完了也不給錢,分多少年再給,政府壓力就小了嘛。
問:有分析認為,這個通知出臺有個重要原因,帶資承包會引發(fā)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現(xiàn)在拖欠農民工工資最嚴重的是云南和內蒙古,這兩個省、區(qū)也是太平洋承接項目最多的。
嚴:拖欠農民工工資多半是搞建筑的。太平洋做的是基礎設施,市政、公路、水利。太平洋做得很大,沒有拖欠農民工工資這樣的問題。太平洋是全國媒體關注的熱點企業(yè),如果我們出現(xiàn)這種情況,媒體的曝光率就很高了。
大量收購國企僅圖揚名?
BT為嚴介和帶來了財富,收購國有虧損企業(yè)則為嚴介和帶來了名氣。從2002年至今,嚴介和僅在江蘇省內就收購了31家國有企業(yè)。
嚴:現(xiàn)在江蘇以外的有了,我們還沒有公開,因為企業(yè)到了孵化階段。等企業(yè)做好以后就向外界公開了。這是地方政府與我們達成共識的。
問:收購國企對您的項目有什么好處?
嚴:好處不大,就是樹了一下太平洋的形象。收購國企和基礎設施的投資與建設沒有仟何自接關聯(lián),收購國企我們是政府的座上賓,政府是歡迎的,都是爛企業(yè),做BT我們也是政府的座上賓,政府都是非常歡迎的。
問:您最初重組國企的動機是什么?
嚴:因力做BT賺錢,重組國企容易成名啊。做BT都是流動性作業(yè),錢賺得再多也沒有什么名氣,重組國傘是有形的,而且有的很困難的企業(yè)名氣都很大,如果你能讓它再現(xiàn)昔日的輝煌,變成一個健康的企業(yè),大家就認可你嘛。
問:您收購這些企業(yè)就是為了名氣?
嚴:就是為了一個名氣。好企業(yè)為什么我不要?好企業(yè)給我的活,我肯定能做得更好,但是做得再好也沒有名氣。原來就是亂得一塌糊涂的,大家部不能做的,我來做,我就要的這效果。
問:那也可以理解您是追名逐利的人?
嚴:我是一個典型的追名逐利的人,名比利看得更重要。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我是不崇尚的,這只是自我安慰,充其量是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穿著長袍、站著喝酒,沒有比這種人再可憐、可悲的了。如果都是這樣的人,我們這個社會還有希望嗎?人類進取的動力究竟是什么,不就是名和利嗎?
退出零收購
在嚴介和的收購山,有兩個特點引人關注:并購對象全是國有虧損企業(yè);沒花一分錢收購,也就是“零價格、零成本”收購。
問:您收購最主要的前提就是要做“零收購”?
嚴:都是負資產傘、不“零收購”行嘛?
問:重組最難的企業(yè)是哪家?
嚴:我重組的這31家企業(yè)家家部很難,因為都是負資產。重組這些國有企業(yè)都是賠錢的,我們都有思想準備的。賠的錢也是賺的嘛,取之于社會,還用在社會嘛。我們BT賺的錢也是從社會賺業(yè)的,重組這些企業(yè)、把這些錢撒到這些企業(yè)去,也是我們的一份責任啊。
2005年,嚴介和玩起一次格外吸引眼球的收購——打包收購,2005年夏,太平洋建設在吉林和江西景德鎮(zhèn)分別簽下總資產為150億元和80億元的同傘重組項目,其中吉林省涉及8家企業(yè),景德鎮(zhèn)涉及6家傘、這兩個資產包中同時包括了凈資產和負資產企業(yè)。然而。幾個月之后,兩個打包收購項目突然停止。
問:誰先提出來要退出的?
嚴:這個毫無疑問是我們主動提出來退的。
問:為什么決定退出?
嚴:原來我們重組國傘多半都是負資產收購進來,我們雖然懂得值,但太平洋對社會負責,也不能不圖回報,所以我們想,下面的收購能不能有好的和差的企業(yè)打包,一攬子收購,這樣一業(yè)可能就吃虧少點。后來我們就在景德鎮(zhèn)和吉林作了嘗試。實踐證明不符合中國的國情,應該是不成功的。兒什么呢?這個打包收購陣痛比較大,社會關注度比較高,尤其是一些好的企業(yè),從企業(yè)的經營層到職工心里頭不平衡。
問:還有來自別的方面的壓力嗎?
嚴:其他主要是外界的壓力。打包收購容易引發(fā)很多的社會矛盾,尤其是好的企業(yè)。
問:今后會以什么方式來收購?
嚴:以后估計還是要單個地重組。
問:重組的國企對太平洋的利潤貢獻有多大?
嚴:重組的前—兩年都沒有回報,3年后都基本上能有所回報,但這和我們的付出應該是不匹配的,如果說我們要談賺錢做商人,把重組國企的這些錢投在BT上的話,效益是重組國企的10倍乃至100倍。
問:這么多年陸續(xù)投入了多少錢?
嚴:我們過去重組國企投入的也不多,大概30億元吧。
資金鏈是否存在風險?
問:太平洋現(xiàn)在項目越來越多,資金運作不存在風險嗎?
嚴:怎么會有資金鏈問題呢?你有多大的應收賬款,就投入多大的工作量。如果我想做得瀟灑一點,收100億元就投80億元,錢還能余出來。
問:您現(xiàn)在投入的資金沒有超出收入的?
嚴:沒有。太平洋過去投入大于收入,現(xiàn)布做到這個份上,絕對沒有必要了。太平洋無論是在民營企業(yè)還是國有企業(yè)中,都是負債率特低的一個企業(yè)。我們賬面上:負債是20%多,實際負債率只有10%左右,這樣的負債率在“世界500強”中也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問:那您到2008年的時候,要有5000億元的定單,需要多大的流動資金來支撐?
嚴:靠應收賬款就行了。5000億元的定單不是做5000億元的工作量,而有可能十年實施完畢,這樣每年才500億元的工程量,而我們每年的應收賬款最起碼也有200億元,肯定很輕松了。 般做項目,我們最早要投收入的60%,后來投50—40%,現(xiàn)在投35%就可以了。
問:太平洋迅速崛起,很多人不能理解,您覺得自己為什么能做到現(xiàn)在這樣的資產規(guī)模?
嚴:就是六個字:聰明、能干、聽話。
問:您覺得現(xiàn)在太平洋是處于什么樣的發(fā)展階段?
嚴:現(xiàn)在走邊鋒已經不多了,沒有必要了。走邊鋒雖然沒什么風險,但還是比較累的。
問:現(xiàn)在有沒有遺憾的地方?
嚴:沒有。說遺憾,其實我也深有體會,就是人不要太優(yōu)秀,相對優(yōu)秀才是真正的優(yōu)秀。
問:您覺得自己太優(yōu)秀了?
嚴:應該優(yōu)點也是太優(yōu)秀,缺點也是太優(yōu)秀,所以遇到很多不順心的時候,就問自己,誰叫我們這么優(yōu)秀呢?我們不承受苦難誰承受苦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