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一詞在唐宋詩詞中出現(xiàn)頻率很高,而很多喜好誦讀古詩的中小學生并不了解它的意思。探究“寒食”一詞的涵義、來源和作用,對于了解我國古代文化習俗,具有一定的價值。
相傳晉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間受盡屈辱,隨行人員大多離去。一直追隨重耳的,有個人叫介子推。他曾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送給餓昏的重耳吃。重耳流浪十九年后,回國做了君主,史稱晉文公。據(jù)說,晉文公執(zhí)政后,分封很多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后經(jīng)人提醒,忽有悔悟。然而介子推不愿受封,背著老母躲進綿山。晉文公意欲使其受封,于是下令舉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想讓介子推自己從大火中走出來。孰料大火燒了很久,始終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jīng)死了。介子推在柳樹樹洞里留下一首血詩,但愿主公“勤政清明復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曉諭全國,每年的這一天禁忌煙火,因為禁火,也就把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人們只吃生冷的食品。第二年晉文公素服徒步登山祭奠。在墳前,晉文公望著燒焦復活的老柳樹,賜名“清明柳”,并把登山祭奠的這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
寒食節(jié)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正是萬木蔥蘢、景色宜人的時候。所以在唐宋詩詞中寫春天的景色會時常提到。例如,唐韓翊《寒食》中的“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寫出了長安城在裊裊東風中柳絮飛燕、落紅無數(shù)的迷人景象,表現(xiàn)了皇城長安的春意盎然、熱鬧繁華。唐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中“杜陵寒食草青青”寄想像于故園美麗的春景,表達對弟弟的思念。宋李清照[念奴嬌]“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說的是本是春光明媚的游賞時間,卻受天氣的阻撓,甚是讓人煩悶。[浣溪沙]中的“淡蕩春光寒食天”,寫出了在春景中的愁苦惱人、寂寞無奈的心情。宋陳與義詩句“濃蔭花照野,寒食柳圍村”,把景色寫得清新明麗,以此景和自己被貶之后的情況形成對比,表達了困苦的悲酸之情。
寒食節(jié)和清明節(jié)連在一起,成了我國唐宋時期重要的節(jié)日。節(jié)當仲春,百花盛開,成了游玩的好日子,有“人間佳節(jié)唯寒食”之說,因而留下了很多的風俗習慣。如寒食禁煙、清明賜火、蕩玩秋千、踏青郊游等等。宋陳克《謁金門》“柳下人家寒食”,即是指不炊而吃生冷之食。宋史達祖《陽春曲》“舊火銷處近寒食”則明確地告訴我們寒食節(jié)禁火的規(guī)定。唐韋莊的詩句“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和宋周邦彥[蘭陵王]中的詞句“梨花榆火催寒食”,都反映了清明賜火這一習俗。因為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朝廷在清明這天賜榆火給百官,以示皇恩。唐韓偓《寒食夜》中“夜深斜搭秋千索,樓閣朦朧煙雨中”,把視線投向深夜煙雨中的秋千索,托物記事,見景思人,想起日間打秋千的場面和打秋千的人。宋晏幾道[生查子]“消息未歸來,寒食梨花謝。無處說相思,背面秋千下”,是講梨花開又謝,不見人歸來。在蕩玩秋千的熱鬧場景中,獨自一人承受著孤獨。宋歐陽修《蝶戀花》“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意思是路邊的花草繁茂、五彩繽紛,游人走在踏青的路上,你卻不顧及我的孤獨,不知又在何處停留?
由于寒食節(jié)和清明節(jié)都起源于對人的懷念,所以“寒食”二字又時常表現(xiàn)人的悲涼、哀痛之情,詞的人文色彩濃厚。中唐孟云卿《寒食》“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寫出自己獨在他鄉(xiāng),身為異客,寒食時節(jié),清貧斷炊,無須禁火,不由悲從中來。宋楊徽之《寒食寄鄭起侍郎》前四句是:“清明時節(jié)出郊原,寂寂山城相映門。水隔淡煙修竹寺,路經(jīng)疏雨落花村。”將三、四句淡雅凄清的色調和一、二句繁華熱鬧的景象構成鮮明的對照,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詩人被貶后在寒食節(jié)這天的愁思。宋周邦彥[應天長]“正是夜堂無月,沉沉暗寒食”一句,寫幽深的墓穴不見月光,在暗沉沉中度過冷寂的寒食節(jié)。因為曾經(jīng)同他踏青游春的人已長眠地下,又無月相伴,怎不令人傷心。
在唐宋詩詞中,“寒食”一詞有時表示時間,直接就指節(jié)日,人文色彩較淡。如,宋姜夔[淡黃柳]“明朝又寒食”。這里雖有情感的流露,但主要是指時間。宋吳文英[祝英臺近]“一年寒食,又身在云山深處”,是說遇上一年的寒食節(jié),卻又遠在云山深處孤身惆悵。宋蘇軾《寒食雨》“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寒食節(jié)一年一度,用“寒食”代指年歲。
由于唐宋時期的寒食節(jié)有很多習俗和活動,于是成了和元宵、中秋同等重要的節(jié)日?!俺常挂乖?,可見寒食節(jié)的熱鬧可以和元宵節(jié)相比。這些生活盛況反映到詩詞中,“寒食”一詞出現(xiàn)的頻率自然就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