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面人,雖然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你,現(xiàn)在我也看不見你的臉,但我知道你是誰,你逃不了。”
這樣的本事,似乎神探才會有。
然而,你想過嗎,這樣的現(xiàn)象,也會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文閱讀主觀題的答題中?
且看這么一題:
……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經過不同的兩岸,樹木要經過常變的四時。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鞓饭倘慌d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我曾讀到一個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夠多的云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
題目:請說明“愿你生命中有夠多的云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這句話在文中的意思。
對于這一題,具有答題經驗的考生可以說“閉著眼睛”都能正確作答。我們不妨來個奇怪的假設。假如上面引文及問題中“愿你生命中有夠多的云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都被涂抹得一個字也看不見了,只剩下一條空白,現(xiàn)在卻要問你這已經看不見的一句話所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你能答出來嗎?你可能覺得這絕對不可能——看不到這句話(也就是“蒙面”),又怎么能夠知道這句話的意思(知道“蒙面人”是誰)?但事實是:只要你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就一定做得到。
看上文文段中一再強調的是什么:“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談的是生命,始終并舉的是“快樂”和“痛苦”,看來,文段的中心就是“痛苦和快樂一樣都能成就生命的美麗”。再看,文段中還告訴我們被“蒙面”的句子是一個警句,那么,既是警句,它就應該能夠高度概括或者用文學的手法形象地概括文段的中心,作者引用這個警句,也應該正是為了強調文段的中心——如此,答案也就出來了。原題提供的參考答案正是:希望人們能承受更多的與生命相生相伴的快樂與苦痛,用以構筑一生的完美。
那么,這里有個值得思考的關鍵:到底是什么揭開了這個“蒙面人”的“面紗”?答曰:語境。一般來說,大閱讀如果考察對文中某一個語句的理解,考生絕對不能只看考題上指定的語句,而要聯(lián)系一定的語境。如果不聯(lián)系語境,眼光只落在指定的語句上面,那就絕對不可能得到正確答案。只要考生認真地把握語境,理清了指定語句與其上下語句之間的層次關系、流向脈絡,也就會大致知道指定語句在其所處的語境中所肩負的使命、所要表達的意思,即使它被“蒙面”了,我們也能根據(jù)其文脈大致猜測出它“面紗”下的“面孔”來。就如上面的例子,如果我們只看指定的那句話,我們是無法得到正確答案的,盡管那句話明擺在那里,我們能看得見;而如果像我們在上文所敘述的那樣對其語境進行恰當?shù)姆治?,我們就很容易地得到答案,盡管被“蒙面”了——可見,掌握語境對于答題的重要性。
我們用高考題的例子來一下實戰(zhàn)演習。
第一個例子(2005年重慶卷):
……但是,建筑外觀上的南北之異,并不妨礙南方的宅院,與北方的四合院一樣,也是很見等級的,很講究家族封閉與合和的。有東西兩廂,甚至有前后幾進,在那正廳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綱五常的感覺便油然而生。倘若在院中春日觀花,夏日聽蟬,簫吹秋月,酒飲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種陶潛式的沖淡和曹雪芹式的傷感。________________。
問題: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面紗”底下是個什么樣的“面孔”呢?摘引文字共有四句話,前兩句說的是南方宅院也能看得出森嚴的等級,第三句說的是南方宅院里也能產生文人墨客的種種情緒。第四句是末句,而文段的末句一般情況下具有對前面內容的總結作用。如此,我們也就能夠大致看清“面紗”下面的“面孔”了。該題的答案正是:“即使在這樣的南國宅院里,也有三綱五常的專制和文人雅士的傷感”。這里,我們之所以能夠隔著厚厚的“面紗”大致看清楚“面孔”,完全是借助于對語境的分析。
其實,就是將該問題的原句直接給出來,如果方法不當,可能更加難以獲得正確答案。原句是:“漢文化一直也在這樣的南國宅院里咳血和低吟?!辈簧倏忌鷮⒋鸢刚f成“漢文化在南國宅院里已經衰亡”,這便是拘泥于“咳血和低吟”的本來意義,而沒有考慮到它的意思在整體語境里已經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如此,你看到了原句還不如看不到。有原句,你的眼睛便只盯著原句;沒有原句,你就不得不看它的語境。
第二個例子(2004年浙江卷):
我聽說,在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農業(yè)學大寨”那陣子,村里村外的勞力都上山了,把長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松樹都砍光了,開山種糧。舊日的方志上說“長林郁郁,幽澗泠泠”。如今,沒有了長林,哪還有泠泠之水?沒樹、沒水,那白鶴不肯合作,也就選擇了遠離。盡管,山岙還有鶴池,池上再也沒有群集的白鶴;天上也沒有飛翔的影子,“白云千載空悠悠”??磥恚覒讶酥畤?,題寫的“鶴池”二字,也只成了一種虛假的點綴。
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樣,看到原來的景色,我也會像普里什文筆下的別連杰耶娃那樣:“______________ ?!?/p>
問題:簡析篇末“_______________”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
各位準考生不妨暫不要繼續(xù)讀下去,而是先自己總結一下上面所摘引的尤其是筆者加點的那些文字,看看作者在這兩段里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流露了什么樣的感情,并將自己的思考結果寫下來。然后再對照答案,你會發(fā)現(xiàn)你思考的結果與答案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
筆者相信,只要我們對上文的思考是正確的,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里是在感嘆樹木被砍伐光了,鳥(白鶴)也就遠離了,自然已經不是昔日的自然,表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作者非常希望昔日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能夠再現(xiàn)。再看該題答案:“表明對大自然的敬意;期盼人與自然能和諧相處;表達對現(xiàn)實的憂慮;渴盼恢復大自然的原貌?!眱上鄬φ?,應該能得出結論,你的思考與答案是基本一致的。這樣,我們也就基本認知了這個“蒙面人”。這,靠的還是對語境的把握。
以上的例子應該能夠讓我們比較充分地認識到語境對于閱讀題答題的重要。不過,在實際運用中,首先,我們要有敏銳的判斷力,弄清楚解答具體問題所對應的語境到底從哪里到哪里。語境大了,答案就會拖泥帶水;語境小了,答案就會丟三落四。如上面重慶卷所摘引的文字屬于原文的第一節(jié),而原文在“但是”前還有不少文字,由于篇幅的關系筆者沒有抄錄,實際答題時也不能將那些沒有抄錄的文字也作為答題的參考語境,因為“但是”已經將前后文明顯地分開了。而上文對浙江卷的分析,細心的讀者應該能發(fā)現(xiàn),在題干被“蒙面”的情況下,僅僅依據(jù)筆者所摘引的文字并不能得出正確答案中“表明對大自然的敬意”的意思,那么,這個意思是從哪里來的呢?被“蒙面”的文字在篇末,而篇末往往是全文的總結,所以,如果我們將該題所對應的語境擴大到全文,就能看出來了。其次,我們也不能只看題干所對應的語境,而置題干本身所引的語句于不顧。語境畢竟只是語境,不是提問的點。比如上面浙江卷的例子,筆者蒙去的文字是“就會跪下來……”,對此,我們只要稍加思考就會明白:既是“跪下來”,就當然有“敬意”。如此,也就很容易看出答案中“對大自然的敬意”了。
考題中不可能有“蒙面”的事情,筆者只是想借本文告訴準考生們:掌握了語境也就是掌握了大閱讀理解性題目答題的一把金鑰匙——你看,即使“蒙面”了,尚且能根據(jù)主題完全或部分地揭開其“面紗”,而對于正常情況下本就沒有“蒙面”的題目來說,答題時時刻不忘結合語境,不就能更加容易地得出正確的答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