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為何提神
咖啡因是咖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種成分,它是一種生物堿,最早是在1821年從咖啡中分離出來。其實,這種物質并非咖啡獨有,在咖啡、茶、巧克力、軟飲料、可樂和泡沫飲料中,我們都能發(fā)現(xiàn)它的蹤跡。平均而言,兩杯茶所含的咖啡因相當于一杯咖啡的含量。
咖啡因會影響人體腦部、心臟、血管、胃腸、肌肉及腎臟等器官的功能。適量的咖啡因會刺激大腦皮層,促進感覺判斷、記憶、感情活動,讓心肌機能變得較活潑,血管擴張,血液循環(huán)增強,并提高新陳代謝機能??Х纫蛞部蓽p輕肌肉疲勞,促進消化液分泌。這就是為什么喝咖啡有提神作用的原因。
但是,如果咖啡喝得太多,有時可能會出現(xiàn)咖啡堿中毒,會使人覺得疲倦、焦慮和神經過敏,甚至伴隨心悸和失眠等癥狀出現(xiàn)。同時,咖啡因對于骨質疏松癥或髖關節(jié)骨折的發(fā)生,可能有一些負面的促進影響,尤其是對鈣攝取量偏低,且咖啡因攝取量又偏高的人。幸好,咖啡的負面作用似乎也就這些了,醫(yī)學研究表明,它不會導致或者加重高血脂、高血壓、心臟病和癌癥。
咖啡為何香如許
對咖啡的香氣貢獻最大的,就是揮發(fā)性物質了。人們對咖啡的香味進行氣相色譜法成分分析,發(fā)現(xiàn)它是由酸、醇、乙醛、酮、酯、硫黃化合物、苯酚、氮化合物等數(shù)百種揮發(fā)成分復合而成。大致上說起來,脂肪、蛋白質、糖類是香氣的重要來源,而脂質成分則會和咖啡的酸、苦調和,形成滑潤的味道。如果咖啡的香味消失了,就意味著品質變差,因此香氣和品質的關系極為密切。
這些揮發(fā)性物質很多并非咖啡豆的原始成分,而是在烘焙的過程中,咖啡中含有的其他成分彼此發(fā)生反應,形成的新的化合產物。比如咖啡中的糖類、氨基酸和其他有機酸相互作用,最終產生出獨特易揮發(fā)的物質。
在咖啡豆的烘焙過程中,當豆子的內部溫度超過200攝氏度時,咖啡豆中含有的糖分在烘焙后會轉為焦糖,同時,豆中的粗纖維也在烘焙中炭化,與糖分的焦糖互相結合,咖啡豆變成棕褐色。同時,豆子中含有的油開始從內部溢出,在高溫中揮發(fā)。這就是香氣產生的時刻。油溢出并揮發(fā)得越多,味道就越香濃。
優(yōu)質咖啡的香氣能令咖啡倍添滋味,而真正頂級的咖啡,嗅覺的芳香享受比味覺品嘗享受更令人動心。
百般滋味口中留
咖啡入口后,影響口感的主要成分是那些酸。在烘焙后的咖啡中,人們已經識別出了超過10種的脂肪酸。很多酸都能產生獨特的味道,也許它們溶解到水中后,含量不到溶液的萬分之一,但卻對口感影響很大。
不同品種和品質的咖啡豆,酸度也不一樣。比如高地栽種的咖啡會比低地栽種的酸一些,剛采收的豆子比采收后放了一陣子的豆子酸一些。一般烘焙較淺的豆子,酸味較豐富,烘焙程度較深,酸味則比較缺乏。
有的酸會使咖啡味道變壞,比如咖啡中含有的丹寧酸。丹寧酸很容易溶解于水,水煮沸后它會分解,從而影響咖啡的味道,如果沖泡好咖啡卻放上好幾個小時,化學反應會使咖啡味道更差。這就是為什么沖好咖啡后要盡早喝掉的原因。
咖啡的粘性也是產生口感的因素之一。粘性和酸度是一對矛盾,烘烤時間越長,咖啡的粘性就越好,但是卻使酸度下降。如何協(xié)調好咖啡的粘性和酸度,是咖啡工藝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影響咖啡味道的可不僅僅是咖啡本身,為了獲得一杯濃香的咖啡,還要關注水的溫度和咖啡壺的結構。過高的水溫會令咖啡的油質變質,味道變苦;而過低的水溫又煮不出咖啡的味道,使咖啡又酸又澀。所以,沖調咖啡的水溫在9l到96攝氏度之間,才可真正帶出咖啡的香味。水和咖啡的比例也要合適。
一壺香濃的咖啡已經沖好了,你不想來一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