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

        2006-01-01 00:00:00
        百年潮 2006年5期

        任新民,導彈總體和液體發(fā)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20世紀50年代起從事導彈與航天型號研制工作,在液體發(fā)動機和型號總體技術上貢獻卓著。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的發(fā)射;擔任試驗通信衛(wèi)星、實用通信衛(wèi)星、風云一號氣象衛(wèi)星、發(fā)射外國衛(wèi)星等六項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主持研制和發(fā)射工作。

        1985年起,他一直擔任國防科技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并兼任航天行業(yè)評審組組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85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1988年又被該院聘任為理事;1988年被美國國際空間大學創(chuàng)辦者協(xié)會聘任為初始會員。

        他參與了中國導彈與航天事業(yè)創(chuàng)建、發(fā)展的全過程,撰寫、審查了大量的科技報告和型號研制技術總結。他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與貢獻,集中地表現在為液體火箭發(fā)動機、運載火箭以及大型航天系統(tǒng)工程的研制成功付出的巨大勞動和心血。他在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發(fā)展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兩彈一星”事業(yè)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任新民榮列其中。

        從哈軍工到國防部五院

        1927年底,任新民畢業(yè)于安徽寧陽小學。1928年春考入安徽省宣城第四中學。同年10月,年僅14歲的他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宣城冒埠暴動失敗,他與組織失去聯系,于是暗下決心:走科學技術救國、強國、富國之路。

        1934年任新民高中畢業(yè),考取南京中央大學化工系。盧溝橋事變后,又考入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造兵系。1945年6月,公費赴美國辛辛那提磨床、銑床廠實習,后考取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研究生,先后獲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1948年9月,被美國布法羅大學機械工程系聘為講師。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誕生,身居大洋彼岸的任新民歡欣鼓舞,感到報效祖國有望了。幾經周折和艱辛,于1949年8月回到故鄉(xiāng)。

        記者: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作為當時在國外學成歸來的知識分子,您所期待的是什么?

        任新民:干一點事兒,為國家干一點事兒,沒有其他的想法。

        記者:中國的國防事業(yè)在過去幾十年里都處于非常機密的狀態(tài),是什么樣的機遇,讓您進入其中呢?

        任新民:我到上海不久,就剛好遇到華東軍區(qū)在上海招一些老的兵工技術人員,還招一些老師,我就到華東軍區(qū)去了。后來陳賡籌建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我又到了哈軍工。以后我又被調到國防部五院。這之前,我參加了國家中長期科學規(guī)劃的討論。我參加的那個組,實際上是兩個單位合并的一個組,一個是航空,一個是火箭,實際上就是導彈。組長是錢學森。那時我是在哈軍工教火箭武器,實際上就是講固體火箭——喀秋莎。

        記者:您和陳賡在哈軍工接觸交往中,對他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任新民:他很明白怎么發(fā)揮知識分子的作用。那時也不太好弄,當時找教授都是我們從北京打電報在全國各地找的,很多人不知道哈軍工在哪里,到了北京,一聽說在哈爾濱,很多人都不干了,要回去。那時的教授顧慮非常多,而且當時知識分子也很自由,想不去就不去了。陳賡要做他們的思想工作。他對知識分子非常關心,而且他講的話都能夠說到大家的心上去。

        記者:我看到過一些回憶當年情況的文章,說中央領導問你們中國可不可以搞導彈?您跟錢學森,還有一些科學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在1955年的時候,您還給中央寫過一封信。

        任新民:對。

        記者:您在信里主要講什么呢?

        任新民:記不清了,好像就是提出要搞火箭。那個時候還沒叫導彈,就是火箭加控制系統(tǒng)這么個想法。因為當時我們了解到德國人有V2導彈,其他的國家也有一些地控導彈,所以建議中國也應該發(fā)展這個東西。實際上那個時候我們懂的也不多。

        1955年,任新民等三人完成了《對我國研制火箭武器和發(fā)展火箭技術的建議》,由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轉報中央軍委。

        當時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懷和總參謀長黃克誠看過建議后,請方毅與錢學森研究此事。

        當時的中國,時刻受到戰(zhàn)爭甚至核戰(zhàn)爭的威脅。而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更是公開宣稱,他一直在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

        1956年1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發(fā)表講話,提出“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不久,周恩來發(fā)出“向現代科學技術大進軍”的號召,提出制定1956年到1967年的十二年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

        1956年3月,國家組織數百名科學技術專家制定“十二年遠景規(guī)劃”,特別強調發(fā)展原子彈、火箭、噴氣技術等新興技術。任新民參加了第37項,即噴氣與火箭技術的制定工作。這是新中國迄今為止最早的一份關于噴氣與導彈火箭技術的發(fā)展藍圖。

        1956年4月,國務院成立以聶榮臻為主任的航空工業(yè)委員會,統(tǒng)一領導中國火箭和導彈的研制。6個月以后的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專門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任新民被調到那里。當他來報到時,這里才只有兩個人。

        記者:抗美援朝戰(zhàn)爭結束之后,中國高層領導人就決定一定要自己搞導彈。那個時候,作為專家,你們的信心有多少?

        任新民:那個時候我們不是專家,我們也不懂。

        記者:誰是專家呢?

        任新民:我也不知道,可能沒有什么專家,除了錢學森在美國做過一段時間,其他人當時都不懂這個事。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問題的困難不在于技術本身,而在于當時中國的整個工業(yè)條件。因為這個行業(yè)同一般行業(yè)不一樣,它是一個很大的工程行業(yè),從材料、工藝到各種各樣的元器件,一個研究單位做不出這些東西,需要在全國范圍內構成一個系統(tǒng),做這個東西。在這個問題上蘇聯人對我們的幫助還是很大的。

        記者:怎么理解您說的這個幫助?

        任新民:就是蘇聯人來的時候不光是給我們帶來一個武器,而是隨著這個武器,帶來了一些相關的東西。比如說,我們做發(fā)動機,需要焊接,而焊接的焊料還得從冶金開始,如果他們不帶這個東西來,我們這些教授哪兒能一下子就知道做什么焊料啊。所以,我們就得找搞治金的、搞材料的,這么一來,光是發(fā)動機,就帶起好幾個行業(yè)來。通過這樣的帶動,把全國各行各業(yè)都帶動起來了,要不然,這個工程要花很長時間。

        1957年9月,以聶榮臻為團長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前往蘇聯,就新技術援助一事同蘇方進行談判。這是一次艱難的談判,歷時35天之久。

        1957年12月下旬,任新民接受了一項極度絕密的任務——到中國最北部的邊境小城滿洲里,接回蘇聯送來的重要禮物,當時他是上校軍銜。

        12月24日,一輛從莫斯科出發(fā)的專列抵達北京,車上除了102名蘇聯火箭技術人員外,還有蘇聯送給中國的兩枚P-2近程地對地導彈。這兩枚導彈,為中國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樣板。

        記者:您到了當時剛剛成立的五院后,開始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去滿洲里接這兩枚導彈,那是不是同蘇聯合作的開始?

        任新民:嗯,開始我們是希望蘇聯全面援助,但是蘇聯不同意,只是派了五個人到我們北航教書,那時我是總體室主任,跟他們打過交道。另外就是給了我們一個樣品——教學用的導彈,實際上那個導彈基本上跟德國人的導彈差不多,拿來以后只能用來給學生講課。再就是同意我們在蘇聯的留學生中轉一批人到與導彈相關的專業(yè)。我記得的就是這三條。

        就在仿制導彈工作處于沖刺階段的關鍵時刻,蘇聯突然停止了對中國的技術援助,撤走了專家,也帶走了技術資料。這無疑對剛剛蹣跚起步的中國導彈制造工作是個沉重的打擊。一些西方媒體幸災樂禍地預言:“中國的導彈計劃夭折了”,“中國人的導彈夢碎了”。

        但令西方人沒有想到的是,就在蘇聯專家撤走的第17天,1960年11月5日,在茫茫的戈壁深處,中國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發(fā)射成功。這是中國導彈從無到有的轉折點,也是中國軍事裝備史上的重要轉折。

        記者:那時您是否知道中國研制的導彈跟當時發(fā)達國家相比,處于什么水平?

        任新民:那時根本談不上跟人家比,怎么比呢?你剛起步,再說,別人的東西我們知道得也不是很多,特別是蘇聯的東西。實際上,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開始的時候跟他們差不了多遠,就差一個回合。

        記者:一個回合,怎么理解?

        任新民:就是他們發(fā)射了,我們還剛開始做,就差這一點點。實際上差得不多。

        雖然中國仿制的P-2導彈獲得了成功,但并沒有投入生產,原因是射程太近。1961年,中國開始嘗試設計射程更遠一點的導彈——中近程液體彈道導彈,即“東風二號”。

        “東風二號”是在仿制導彈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發(fā)動機,改進率占63%,作為自行研制的第一顆導彈,其技術難度可想而知。

        在發(fā)動機試車過程中由子連續(xù)發(fā)生故障,任新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甚至有人聯名上書告了他一狀。

        記者:那個時候人家對您不是很信任?

        任新民:嗯,就是因為改發(fā)動機的事。那時時間很緊,也不能大改,所以出現很多問題。而我也剛到部隊不久,所以別人就很懷疑,各種各樣的傳言都有,就是懷疑我這個人靠不靠得住。

        后來這個事反映到聶老總那兒去了,聶老總講了一句話,大致意思是說,最困難的時候,也就是快要成功的時候,最黑暗的時候,就是光明開始要出現的時候。

        這話返回到我這里,你想想我是什么心情?別人都說你有問題,說這樣那樣,而聶老總給我是這樣的支持。所以我說,像這樣的事,領導上不給你一個很明確的支持,你就沒辦法做。

        1962年3月21日,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東風二號”豎在發(fā)射架上等待首次試飛。發(fā)射場上,人們企盼著第一枚國產導彈的首開紀錄。

        意外發(fā)生了,導彈在起飛10秒鐘后,出現了晃動,像斷了線的風箏在空中搖擺,69秒鐘后,隨著一聲巨響,導彈墜落在距離發(fā)射架300米處的戈壁灘上。

        記者:看到失敗的場面,您當時是一種什么心態(tài)呢?

        任新民:我當時的想法就是出了問題,把問題解決了就行。我那時從來沒想過就不干了。我總覺得一定可以干得出來。

        1964年6月29日,經過改進后的中近程導彈命中目標,發(fā)射成功。但是任新民仍不滿意導彈的射程,他上書周恩來總理:“導彈射程太短,對加強國防仍屬空談?!睅滋旌笕涡旅竦玫搅酥芸偫淼幕貜停骸拔抑С帜愕慕ㄗh,你還得繼續(xù)搞下去?!?/p>

        兩個月后,在任新民的帶領下,改進后的導彈射程增加了20%,成為真正意義上有實戰(zhàn)價值的武器。

        1964年10月16日,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高層領導在興奮之余,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原子彈沒有運載工具,那就等于有彈沒槍,實施不了打擊敵人的目的,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擁有核武器。

        子是,已經增大射程的中近程導彈擔當起了“槍”的重任。

        兩年之后,1966年10月27日,頭部裝著原子彈彈頭的中近程導彈騰空而起,準確將核彈頭發(fā)送到預定地點,成功實現了核爆炸,這就是著名的“兩彈結合”試驗。

        “兩彈結合”成功的消息,震驚了全世界。國外媒體驚呼:中國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核導彈時代。而就在此之前,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曾經預言“中國要擁有運載核武器的工具至少要用10年時間,因為美國和蘇聯都花了12年”。

        “兩彈結合”成功后,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成為當時中國航天的主要任務。1967年,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進入研制階段,這期間任新民仍然忙于中程和中遠程導彈的技術攻關。

        隨著任務的逐漸明確,中遠程導彈使用的液體火箭被確定為發(fā)射“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的運載火箭,命名為“長征一號”,任新民擔任“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準確地將“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送入軌道,在深邃的太空中第一次響起中國的樂曲。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靠自身力量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的國家。

        1999年黨中央為23位老專家頒發(fā)“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任新民名列其中。

        記者:如果讓您做一個回顧,您會不會覺得選擇做導彈的研究,是給自己選擇了正確的道路?

        任新民:那倒沒有特別這么想過,但是回過頭來看,從哈軍工到五院,這是國家一個統(tǒng)一的戰(zhàn)略決策。哈軍工那時培養(yǎng)的就是技術骨干。當時,蘇聯雖然可以幫助我們,但是我們不能長期指望它,所以當時建院的三個原則第一個就是自力更生為主,第二個是爭取外援為輔,第三個就是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成果。這三條現在看還是對的,這個原則很對。

        一字之差定乾坤

        1958年12月,美國發(fā)射了世界上第一顆試驗通信衛(wèi)星“斯克爾號”,從此通信衛(wèi)星成為現代通信的重要手段。

        1975年3月31日,中央軍委通過《關于發(fā)展中國衛(wèi)星通信問題的報告》,這份報告最終以毛澤東的親筆圈定而塵埃落定。通信衛(wèi)星工程后被命名為“331工程”。

        1977年9月,任新民被正式任命為“331工程”總設計師。

        “331工程”被認為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前規(guī)模最大、涉及部門最多、技術最復雜、難度最高的大型航天系統(tǒng)工程。由于該工程由五大系統(tǒng)組成,每個系統(tǒng)又都有一名總設計師,而任新民擔任的是這五個系統(tǒng)的總設計師,人們都稱他為“總總師”。

        記者:您知道大家提到您的時候,都叫您“總總師”嗎?

        任新民:呵呵。因為過去各種項目都比較小,比如打一個導彈,也就是發(fā)動機、火箭、還有一個彈頭嘛,一個單位就可以干了,技術負責人有一個人就行了。到了“331”通信衛(wèi)星,系統(tǒng)就多了,如果各部門都各說各的,那怎么辦?技術問題不一定讓一個人掌握,但是你得讓各個部門能夠按照一定的程序往前走啊!所以有人就給領導出主意,說搞一個工程總設計師。本來國防科工委可以在本單位內部找人干的,但是科工委好像一時找不出適當人選,總不能叫科工委主任去干這個事啊!而且那時還在“文化大革命”中。所以就找了我。實際上當時也不是我一個人弄,是我和國防科工委副主任馬捷兩人弄,他支持我。當時新建的東西很多,所以那是我最忙的時候。我經常一連大半年在外面跑,忙得不得了。因為下邊幾個系統(tǒng)都有各自的總設計師嘛,比如火箭系統(tǒng)有個總設計師,衛(wèi)星系統(tǒng)有個總設計師,所以他們就這么叫我了。

        要想把通信衛(wèi)星送上3萬多公里的高空,必須有推力強大的運載火箭。因此氫氧發(fā)動機就成為制造大推力火箭的關鍵。

        氫氧發(fā)動機是當時世界上最新型的一種液體燃料火箭發(fā)動機,被世界航天界公認為當代火箭皇冠上的一顆明珠。當時全世界能掌握氫氧發(fā)動機技術的,只有美國和法國,兩國為研制它都耗時10年以上。由于氫氧發(fā)動機技術復雜,且風險極大,所以許多國家既對它夢寐以求,又望而卻步。

        中國在此之前發(fā)射的所有衛(wèi)星、導彈所用的火箭發(fā)動機采用的都是常規(guī)發(fā)動機。因此,是否研制氫氧發(fā)動機就成為當時爭論的焦點。

        記者:氫氧發(fā)動機的研制是不是遇到的阻力最多?

        任新民:對,是這樣的。

        記者:當時讓您特別為難的是什么?

        任新民:逼得很緊。

        記者:您指的是時間很緊嗎?

        任新民:不只是時間,做的時候也很困難啊。出了好多事兒,第一顆火箭上去的時候出事了,到第二顆才打成,你想想這緊張到什么程度啊!而且搞這個東西,有一些人支持你,有一些人不支持你。

        記者:不支持的原因是因為氫氧發(fā)動機非常難做嗎?

        任新民:是怕做不出來。一開始還出過不少事兒。

        記者:出過什么事兒?

        任新民:爆炸、燒,還有人受傷啊。

        1978年,當氫氧發(fā)動機首次試驗時,由于有人違章操作,致使發(fā)生了爆炸起火事故,當場造成10人受傷。

        正是這一事故導致在上報給國防科工委審批的紀要稿中,將常規(guī)推進劑發(fā)動機定為第一方案,而把氫氧發(fā)動機方案列為“另一種方案”。

        當時任新民正在日本訪問,得知這一消息后,他當天晚上便趕回北京,直奔國防科工委大院,敲開了副主任馬捷的門。

        他懇切地對馬捷說,常規(guī)發(fā)動機和氫氧發(fā)動機都可以發(fā)射通信衛(wèi)星,但氫氧發(fā)動機要先進得多。我們有條件有能力搞得出來。

        記者:當時您為什么要力主搞氫氧發(fā)動機呢?

        任新民:這個東西當時在火箭技術里面是一個比較困難的技術,但也是比較先進的技術,它對于火箭來說,能提高運載能力,現在航天飛機用的也是液氧液氫發(fā)動機。如果當時我們不弄,現在就弄不起來了,因為外國人有了,上級就不讓你弄了,而是讓你買了?,F在你自個有了,就不一樣了,反過來外國人就可能要買你的了。不管怎么樣,也是上一個臺階吧。

        記者:所以您覺得自己的堅持是對的?

        任新民:對。中國走到這個地步,肯定有這樣那樣不同的問題,不同的意見。不過這種事,歸結起來還是一條,就是領導人要有決心。因為它要動用很大的財力,要動用很多的人力,還要取得整個社會各個方面的支持,這是一個單位做不到的,也不可能這樣做的。所以我們老講兩條,第一條就是領導人的決策、決心,這是首先的;第二條就是各個方面的支持。

        在任新民的堅持下,氫氧發(fā)動機的方案終于被列為“第一種方案”,常規(guī)發(fā)動機則成了備份方案。

        由“另一種方案”改為“第一種方案”,一字之差,決定了中國氫氧發(fā)動機的命運,也決定了中國航天未來發(fā)展的前途。

        1983年5月,氫氧發(fā)動機全系統(tǒng)試車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法國后第三個掌握氫氧發(fā)動機技術的國家,為“長征三號”大推力火箭的研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4年1月29日,攜帶著“東方紅二號”通信衛(wèi)星的“長征三號”火箭騰空而起。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卻發(fā)生了,數據顯示,火箭只將衛(wèi)星送到了遠地點6480公里的小橢圓軌道上,并未達到36000公里高的同步軌道,既定目標并未完成,而故障就出在任新民一直極力主張的氫氧發(fā)動機上,這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第二顆通信衛(wèi)星是不是還采用氫氧發(fā)動機呢?許多人開始持懷疑態(tài)度。爭論再次開始。

        記者:在您的記憶當中,為一個事情或為一個研制的項目爭論得最激烈的是哪一次呢?

        任新民:哪一次都激烈啊!沒有哪一次是問題一次就討論完了的,你這次按這個計劃做了,下一次出毛病的時候,反對派馬上就又來了。就是那個“331工程”,第一發(fā)失敗以后,也還可能上不去的,直到你最后全部成功了。但實際上即使全部成功了,后來也還出過事的。這就跟歷史一樣,歷史已經過了,看看還不錯就行了。

        記者:做航天工程的專家們是不是都會有一種很倔強的性格?

        任新民:正好相反,你還得用人家呢,還得想法子聽從別人的意見呢,重要的還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恐怕比堅持自己的意見更重要。

        1984年4月8日,改進后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衛(wèi)星送上36000公里高空,衛(wèi)星成功定點在赤道上空,首次對通信、廣播電視等信號進行傳輸。

        “長征三號”火箭也因為首次成功使用氫氧發(fā)動機,被外電譽為是中國火箭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同時“331工程”創(chuàng)立的“設計師系統(tǒng)”,開創(chuàng)了中國航天領域的總設計師制度,這個制度一直延續(xù)到今天的航天事業(yè)中。從這個意義來講,任新民可謂是中國航天“總師”第一人。

        “331工程”之后,任新民的思考進入到另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

        中國載人航天從飛船起步

        早在1978年6月,擔任七機部副部長的任新民帶領中國航天代表團到日本做學術訪問。到達日本的第二天,在東京一家飯店用餐時,任新民被聞訊趕來的記者包圍了,日本記者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們中國航天準備不準備讓人上天?

        相隔不到兩三年,美國眾議院下設的一個專門委員會主任訪問中國時,點名要找任新民。兩人見面后,這位主任問的問題還是中國航天準備不準備上人?

        1984年“東方紅二號”通信衛(wèi)星第一次發(fā)射失利后,在西昌查找原因的任新民在和上?!段膮R報》的一位記者聊天時,記者問了任新民一句話,把當時的任新民問住了。

        任新民:1984年1月發(fā)射“東方紅二號”通信衛(wèi)星,是我們第一次對外開放的發(fā)射活動,好多記者都去了。失敗之后,正好是春節(jié),大部分記者都回去了,上?!段膮R報》的一個記者沒有回去,我說你怎么過節(jié)也不回去呢?他說我一定要看看你們失敗了以后再怎么弄,結果我們開會什么的他都去參加。沒事的時候他跟我聊天,問我,你們這個任務完了以后下一步干什么?哎,他這話真把我問住了,我還真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他又補了一句:你們是不是準備到月球上去啊?我那時候想,月球可能暫時還不會上去,那個難度太大,所以我就跟他說,可能要搞就搞空間站。那個時候看,這個還是比較可能做到的。從那以后,我就稍微動點腦子想這個事了。

        記者:從那時您就開始考慮航天的戰(zhàn)略發(fā)展問題了?

        任新民:稍微考慮一點,也不能說考慮,因為我還有那么點條件,跟領導接觸,還可以吆喝吆喝,開個會,大家發(fā)表發(fā)表意見,造點聲勢。

        記者:您那個時候想到的是應該做什么?

        任新民:航天不外乎這么幾種問題,一種是航天技術本身,比如火箭、衛(wèi)星這一套東西;再就是航天的應用。但是我講,航天真正主要的目的還是為國防,你要講其他的應用的東西,除了通信衛(wèi)星以外,其他的衛(wèi)星都賺不了錢。所以搞航天,我個人的想法,還是從國防考慮。但最終還是根據國家情況,適當地發(fā)展。

        記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也是由您最開始提出的,那是什么時候?

        任新民:那是在1985年,那個時候我是航天部科技委主任,我們在秦皇島開了一個會,就是提出這個事。

        1983年3月23日,美國總統(tǒng)里根在一次演講中提出“戰(zhàn)略防御倡議”,即著名的“星球大戰(zhàn)”計劃。該計劃一出籠,立即引起蘇聯、日本、印度和歐洲國家的重視。各國相繼把目光投向了航天技術。

        在人類所有的航天活動中,載人航天是最令人激動的,但也是最復雜、最困難的探險嘗試。在此之前,美國和蘇聯都曾經把自己的宇航員送上了太空。

        中國航天的未來應該如何發(fā)展呢?

        在以后的日子里,在多個不同的場合和地點,任新民開始呼吁:要對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提早進行規(guī)劃、論證和關鍵技術的預先研究,以保證中國航天技術的發(fā)展勢頭,在世界航天高技術領域繼續(xù)占有一席之地。

        記者:您最開始提出載人航天工程的時候,認為載人航天的發(fā)展有哪些意義?

        任新民:從民用的意義上說,圍繞地球有這么一個平臺,可以在上面做很多事;從軍事上說,它的價值更為突出。總之,它進可以促進國防,退可以搞科學研究,有利民生。這是從國家的需要來講的。就航天本身來講,沒有這種大的工程帶動,航天下一步的發(fā)展很困難。當時實驗的條件那么多,人員那么多,假設這個時候你不干活,再隔個十年,實驗室舊了,人沒有了,你再想干還要從頭來,那你費的勁就更大了。而且你沒有大的任務,人員培養(yǎng)不出來,所以必須有一個實際的鍛煉,特別是鍛煉一支隊伍。

        1991年3月14日,航空航天部辦公廳的保密電話響了,國務院秘書局通知:明天下午3點至5點,李鵬總理要約見任新民和了解飛船情況的同志,聽匯報。

        任新民在這次匯報中,詳細論述了中國發(fā)展載人航天技術為什么要從多用載人飛船起步,而不是采用航天飛機,并論述了中國已具有的研制飛船的技術基礎和研制條件。

        五天后,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轉來了對《航空航天重大情況(5)》報批件的批示,簽收單位是航天航空部,在批示上留下了一串國家領導人的名字。

        中央領導的批示下來后,航空航天部領導、部門立刻著手研究載人飛船的研制分工。

        載人航天工程論證進入了快車道。

        從最早提出載人航天到1992年工程正式實施的十幾年里,圍繞這一舉世矚目的大工程,航天專家們進行過無數次的激烈爭論。

        記者:我知道在載人航天工程初期的討論過程當中,曾經在關于搞航天飛機還是搞飛船的問題上有過爭論,當時您是什么觀點?

        任新民:最早的時候,我的想法是,最好像航天飛機那樣,將來什么人上去都比較簡單。但是后來發(fā)現,我們國家的飛機研制水平太差。很簡單,假設要做飛機,光是一個起落架我們就做不了,這航天飛機的起落架比一般飛機的起落架還要難得多。后來又發(fā)現,我們搞航天的,對飛機知道得很少,水平、經驗也很少?,F在看來搞飛船是對了,最簡單,錢也花得比較少,要是航天飛機的話,研究時間可能很長。現在連美國人都說他們搞航天飛機搞錯了。

        記者:我看到過您自己說的一段話,在載人航天工程剛剛開始論證的這個過程當中,您說好事多磨,先下一點“毛毛雨”。這話聽起來,好像您對這樣一個大的工程的啟動,它的艱巨性以及所要經歷的過程似乎是有些擔憂,擔心做不起來?

        任新民:不是說要先造輿論,而后要得到很多人支持嗎?最重要的還是國家領導人的想法。

        記者:是不是你們都會覺得,這樣一些大的工程往往都需要很長的時間籌劃,然后有了一個機遇,由國家的最高領導層來決策拍板。所以從你們的角度來講,只要不斷地呼吁就可以了?

        任新民:對,也只能這樣做。你要帶動這個任務,必須要花很多錢,你要花錢,就必須對國家有好處,對國家有好處,然后才能得到國家的支持。國家也得考慮啊。

        記者:其實在航天這樣一個大的工程的研制和發(fā)展當中,科學家、專家都會提出自己的見解,而這些見解和最終實施的決策的意見有可能是矛盾的,包括您個人提的意見,也可能和最終實施的是有矛盾的,在這樣的時候,您一般的態(tài)度是什么?

        任新民:最好的辦法是做實驗。

        記者:如果沒有足夠的錢來做實驗呢?

        任新民:那就各人講各人的嘛。當然每個人的想法里面,有些是技術問題,有些是利害問題,真正純技術的問題是很好解決的,但是利害問題就不同了,個人利益、單位利益都要考慮,每個人的屁股坐的位置不一樣,他考慮問題就不一樣啊。

        記者:在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您選擇的方向會是什么呢?

        任新民:假如你負責這個事,那當然就是你來決定了。如果不是你負責,那你就沒辦法了。

        記者:即使您當初是反對的,之后也會執(zhí)行?

        任新民:那當然了。定了以后,即使你原來是反對的,也得放棄自己的意見啊。但是一般來說,不管什么分歧的意見,一個實驗下來馬上就統(tǒng)一了。

        1992年1月8日,中央專委召開第五次會議,研究發(fā)展中國載人航天問題。會上,任新民代表航天部作了關于中國載人飛船工程立項的建議,并帶去了1:10的載人飛船三艙方案模型。中央專委成員經過討論最后作出決定:從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諸方面考慮,立即發(fā)展我國載人航天是必要的,我國發(fā)展載人航天從飛船起步。

        在載人飛船工程論證中,任新民一直堅持倡導和堅持兩項重大的建議,一項是軌道艙留軌利用;另一項是搞天地往返系統(tǒng)不是最終目標,必須建立永久性的太空站。

        1992年9月1日,在中央專委會上,確立了中國載人航天分三步走的戰(zhàn)略目標。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同意了中央專委《關子開展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研制的請示》,正式批準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記者:從1956年五院成立開始,應該說,中國航天事業(yè)的所有發(fā)展過程您都參與和經歷過了。

        任新民:基本上都經歷了,只不過有的時間早,有的時間晚,有的長一點,有的短一點。

        記者:在半個世紀的歷程中,您覺得航天最輝煌的是什么時候?

        任新民:當然是現在最輝煌了。

        記者:您最強烈的感覺是什么?

        任新民:航天嘛,我想,就是一句話,舉世矚目,就是全世界都注意這個事。為什么叫舉世矚目呢?因為我發(fā)現,不管中國搞個什么事,只要是航天的事,你一弄外國人馬上就注意了,就是很簡單的事兒,他也把它弄成個大事兒。中國航天的一舉一動,外國人都看著這兒,盯著這兒,所以我就叫它舉世矚目,

        記者:他們?yōu)槭裁磿@么注意中國航天的發(fā)展?

        任新民:他們注意的不是技術,而是中國現在航天的規(guī)模和發(fā)展的速度。

        記者:您對于中國航天的未來有什么樣的想法呢?

        任新民:未來嘛,剛才我已經講過了,假如涉及到國防問題,關系到國家的生存問題,它的價值是不可言說的。假如不涉及這個問題,只是用于科學研究,那就得很好地權衡國家的力量,充分利用好現在的資源,包括人、設備、各種社會條件?,F在這些資源不利用它,會對國家的發(fā)展影響很大,所以要有一個很好的決策。

        (本文素材由北京電視臺《世紀之約》欄目提供,張清整理)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人妖|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 av蜜桃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色老板|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激情久久av一区av二区av三区| 久久dvd| 国产精品一二三区亚洲 | 国产精品 亚洲 无码 在线| 免费a级毛片无码a| 日本韩国三级aⅴ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性色a+v| 大肥婆老熟女一区二区精品|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欧美三级不卡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日本va| 久久精品亚洲熟女av蜜謦| 久久er99热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女人精品视频国产灰线| 亚洲另类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日本又黄又爽gif动态图| 国产思思久99久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 欧美亚洲日本国产综合在线美利坚| 18禁男女爽爽爽午夜网站免费| 国产人妖赵恩静在线视频| 国产肥熟女免费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高清专区| 国产成人av三级三级三级在线|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 国产日韩欧美亚洲精品中字| 亚洲妇女av一区二区| 国产毛片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 帅小伙自慰videogay男男|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 中文字幕在线人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