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易縣;清西陵;慕陵;建筑風格
【摘要】易縣清西陵中的慕陵安葬著道光皇帝和他的皇后,與其他清代帝陵相比,慕陵的規(guī)模最小,但卻有獨特的風格。文章在實地調(diào)查的基礎上,對這一建筑奇葩作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和比較,有利于今后的保護和利用。
清慕陵位于易縣清西陵西面的龍泉峪,安葬著道光皇帝和他的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慕陵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至十六年(1836年),是由寵極一時的大臣穆彰阿主持建造的。該陵最初選址在東陵的寶華峪,后因發(fā)現(xiàn)地宮浸水而改在西陵重建。據(jù)“總以地臻全美為重, 不在宮殿壯麗, 以侈觀瞻” 的宗旨, 鑒于地勢的限制,道光皇帝對慕陵的建筑規(guī)制進行了改革與創(chuàng)新。所以慕陵的規(guī)模與其他清代帝陵相比最小,但卻有獨特的風格。
一、建筑布局
慕陵坐西北,朝東南,其中軸線為北偏西51度。背靠綿延的泰寧山系,南望西華蓋山,其間儀松蒼勁挺拔,橫豎成行,間隔有度,保存的完整性在清代帝陵中首屈一指。
慕陵的建筑布局相比清代帝陵可謂小而簡約。由最前端的一路五孔石拱橋至龍鳳門僅110多米,后有神道碑亭。沿神道向后約50米設馬槽溝一道,上建一路三孔石拱橋,兩旁建五孔平橋,一改清帝陵傳統(tǒng)的三路三孔石拱橋的樣式。橋后是左右對峙的朝房和班房,再經(jīng)隆恩門是隆恩殿和配殿,隆恩殿后有一條御帶河,上有平橋三座,過橋是一座漢白玉的三門四柱三樓的石牌坊,上刻“慕陵”二字。坊之兩側(cè)筑有紅墻向外伸展,與外圍墻相接,將陵寢建筑分為“前朝”和“后寢”。“后寢”僅設有石五供和地宮之上的寶頂。
慕陵的建筑布局與其他清代帝陵相比,裁撤了傳統(tǒng)的石望柱、石象生、圣德神功碑樓、二柱門、明樓、方城,規(guī)??s小了,但整體布局與建筑卻素雅大方,精簡端重,氣勢不凡,且頗具特色。
二、神道碑亭
慕陵的神道碑亭的位置,與其它清代帝陵均位于三路石孔橋之北不同,它和神廚庫同位于三路石孔橋之南。
據(jù)清制,凡帝王有失尺地寸土者,不得立圣德神功碑。由于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乞和、割地賠款,道光皇帝在修建自己的慕陵時,感到不能有圣德神功碑,諭旨曰:“謹按各陵五孔橋南,均有圣德碑亭……在我列祖列宗之功德,自應若是尊崇,昭茲來許。在朕則曷敢上擬鴻規(guī),妄稱顯號,而亦實無稱述之處,徒增后人之譏評,朕不敢也?!彼?,慕陵裁撤了圣德神功碑樓。沒有了圣德神功碑,那么嗣皇帝追慕祭奠的碑文應寫在何處呢?只有將功德碑和徽謚碑合而為一。故慕陵神道碑亭內(nèi)的石碑兼有功德碑和徽謚碑兩重作用,碑陽鐫刻道光皇帝的徽謚號,碑陰刻咸豐皇帝撰寫的對其父歌功頌德的碑文。
此外,清代帝陵的神道碑亭的彩畫多為煙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畫,外觀鮮艷華麗。而只有慕陵是雅伍墨旋子彩畫,枋心以白色為主,旋花也多用白色,給人以典雅素樸之感。
三、金絲楠木殿
慕陵有三座楠木殿,即隆恩殿和東西配殿(圖一)。它是整個建筑群落中最為絢麗多彩的建筑,其特點有三:
第一是用料奇特,三大殿全部采用金絲楠木建造。金絲楠木是木料中的珍品,產(chǎn)于四川、廣西、云南、貴州等省的深山之中,生長期長,產(chǎn)量少,采運難。它含芳香油,木質(zhì)細致,彈性好,硬度適中,少開裂和反撓,遇火難燃,耐濕不腐,紋理美觀,削面光滑,材色呈黃褐色,沿紋理方向上還滲透出排列有序的“金絲”,異常華美高貴,因此成為皇室建筑首選的木材之一。由于明代皇室宮殿對金絲楠木的使用量達到高峰,到了清代,金絲楠木已極為稀少,就連普通的楠木都非常匱乏,乾隆皇帝在為自己修建頤和軒時,也只是采用了紅松做柱、外包楠木的辦法。嘉慶皇帝建昌陵時,因采不到大件楠木而改用黃松。但道光的慕陵卻大量使用了金絲楠木,不能不讓人稱奇贊嘆。
第二是雕龍獨特。隆恩殿天花板共計856塊,每塊天花板上都用高浮雕、透雕的技法雕刻一條正龍,龍身在云霧中翻轉(zhuǎn)舞動,龍頭向下俯視,突出平面半尺多高。抬頭望去, 一個個龍頭張口鼓腮,龍須飄然,栩栩如生。再加之楠木特有的清馨氣味,形成萬龍聚會、龍口噴香的精妙絕倫的情景(圖二)。而三座殿外裝修上的絳環(huán)板、裙板、雀替和走廊的天花上,亦用淺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相結(jié)合的方式雕刻著姿態(tài)各異的云龍,如騎馬雀替上的二龍戲珠,活靈活現(xiàn);門扇裙板上的云龍翻騰于海濤云霧間,十分矯??;單雀替上的行龍欲奔,氣勢磅礴。據(jù)統(tǒng)計,三殿共雕刻木龍1276條之多,令人嘆為觀止。這種獨特的裝飾,不僅在明清兩代的皇陵中獨一無二,就是在紫禁城中也難以看到。
第三是隆恩殿的36根金絲楠木柱不同尋常。盡管隆恩殿僅為單檐、面闊三間,與其他帝陵的重檐、面闊五間大殿相比簡約了許多,但用料并未減少。因隆恩殿及月臺周圍沒有建石欄桿圍護,而是以20根金絲楠木柱承托檐步構(gòu)架而辟成回廊。每根廊柱直徑0.56米,高5.25米;12根老檐柱直徑0.62米,高7.5米;殿內(nèi)四根金柱直徑0.67米,高8.95米。這些木柱既非直接用原木制成,也非簡單的包廂式做法,而是用厚約10毫米的楠木片沿柱的弧度包裝在原木外面,這些楠木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木片之間都沿其邊緣插接在一起,嚴絲合縫,猶如天工。既然是木片之間插接在一起,所以不需要黏結(jié)劑,也不需要加套箍,這種咬合的力量足以使木片牢牢地結(jié)合在一起。而其所拼接出的圖案與金絲楠木特有的紋理相映,奇妙異常,或如云中旭日,或如山峰疊巒,或如駿馬奔騰……令人嘖嘖稱贊。
此外,由于金絲楠木天生麗質(zhì),所以三座楠木殿表面均用蠟涂燙,不施油飾彩畫,保持原木本色,古樸典雅。
四、陵院圍墻
清帝陵中的孝陵、景陵、泰陵、裕陵及昌陵的陵院圍墻與大殿的山墻,都采用上身糙磚灰砌、內(nèi)外墻皮抹灰、提刷紅漿或黃漿與下肩干擺的做法,而慕陵卻采用不掛灰、不涂紅、磨磚對縫、干擺到頂?shù)淖龇?。干擺是一種工藝高超、工序復雜、費工費料的砌墻方法,從外表看,磚縫平直,細如毫發(fā),看不到一絲灰痕,實際墻體內(nèi)部磚與磚之間全用灰來粘結(jié)。這種砌法有諸多優(yōu)點,如堅固、典雅、肅穆,但造價卻很高,所以慕陵圍墻整體采用此種工藝,這在清帝陵中是絕無僅有的。
五、地宮及寶頂
清帝陵的地宮一般是九券四門、門上鐫刻八大菩薩的形式,而慕陵地宮僅為兩道石門,既不雕刻經(jīng)文,亦不雕刻佛像。地宮頂部為磚砌蓑衣頂,地宮下有地漏及龍須溝兩條,這是吸取了原東陵寶華峪陵寢地宮出水的教訓而設置的排水設施,可以說這在清帝陵中是首創(chuàng)。
慕陵的地宮之上既無方城,又無明樓,自然也無廟號碑,僅建有方形月臺和寶頂一座。月臺邊長38.37米,高1.58米,臺面及陡板均用青白石料墁砌。月臺之上正中建寶頂一座,“高九尺,周環(huán)二十九尺五寸,環(huán)以寶城,高一丈四尺五寸”,可見其規(guī)模較其他清帝陵之寶頂大為縮小。寶頂下肩為石質(zhì)圓形須彌座,須彌座以上磚砌寶城,且不作雉堞,也無馬道,僅是一道緊貼寶頂環(huán)砌的圍墻,墻頂覆以黃色琉璃瓦。
在整個慕陵的建造過程中,道光皇帝一再要求其建筑“有減無增,永守淳樸家風”。要儉約行事,故裁減了一部分建筑,外觀上保持了儉約之意,但實際上卻花了極高的代價。據(jù)統(tǒng)計,建造慕陵共耗銀240多萬兩,比壯麗的乾隆皇帝裕陵還多37萬兩,所以道光皇帝一再講的“儉約”,并非是真正的儉約。但從另一方面看,正是由于道光皇帝的這種“儉約”和改制,才有了清帝陵中的這一朵建筑奇葩,供后人研究和探考,并成為國內(nèi)外游人訪古探幽、憩息游覽的勝地。
主要參考文獻:
1、陳寶蓉:《清西陵縱橫》,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2、《東華序錄》咸豐十四年。
3、《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21,新文豐出版公司據(jù)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影印。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