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學外語教學中應注重雙向文化知識的導入與傳授,注重培養(yǎng)語言學習者雙向交流的能力,培育和發(fā)展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敏感性,從而使語言習得符合其規(guī)律并充分發(fā)揮語言教學的有效性,為順利實現(xiàn)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跨文化交際提供良好的保障。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外語教學;語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3544(2006)03-0052-02
一、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的關系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往。由于社會中的各個群體所處地域及歷史、生活方式、價值觀、道德觀、審美取向、宗教信仰、生產方式等存在差異,會產生不同的思維方式、交際習慣及語言規(guī)則??缥幕浑H的研究有助于突破本族文化的局限去認識和了解他族文化,從而拓展自己內在文化心理空間,把本族文化置于更廣泛復雜的世界文化背景中去審視,同世界文明對話。大學外語教學不僅是向學習者傳授目的語的民族文化,掌握其語言、風俗、社會、宗教、禮儀、價值觀、生產方式等方面,同時也把本國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通過不同的交際形式輸送出去,這樣外語教學就自然涉及到不同的文化并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約。此外,在大學外語教學中,語言學習者所學的語言知識、技能是文化的一部分,學會某種語言必須通過該語言使用的群體所處的社會、社會實踐以及交際者所處的交際情景來實現(xiàn)。因而,語言交際能力的訓練過程也必然涉及到兩種文化。成功的語言教學是順利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基本保障,跨文化交際是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語言教學和跨文化交際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二、外語教學中跨文化導入的原則
在當今經(jīng)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科技交往日漸頻繁,中國走向世界,世界接受中國,要趕上先進發(fā)達的民族,我們不僅要發(fā)揚五千年的悠久華夏文明,還要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廣泛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來發(fā)展壯大自己;同時也要向世界介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讓世界認識源遠流長的漢文化,為世界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做出新貢獻。這種雙向交流,與世界各民族的平等對話才是現(xiàn)行的中國語言教學的主流和追求。
在近期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要避免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僅僅介紹兩國的文化差異還遠遠不夠,了解涉及雙方的價值標準并努力追求二元文化的協(xié)調兼容才是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必須認識到跨文化交際是雙向的、復雜的。每一個參與者不僅要對自己的社會與文化有較深的了解,也要對另一方的有所了解,并通過努力來達到相互了解與諒解,進一步接受、探討不同文化之間的合理交往模式和理論框架,架起跨文化交際的理性原則。所以,大學外語教學中跨文化的導入要注重遵循“雙向文化知識”的導入原則。
三、外語教學中跨文化導入的過程
在外語教學中,跨文化的導入應貫穿始終。由于外語教學的主體和客體都包含了目的語民族文化各個方面的因素,因此,外語教學的諸多方面,包括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訓練的環(huán)境都受到跨文化的制約。基于文化的內涵及語言自身的特性,以跨文化交際為目的的外語教學過程就必須符合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1.跨文化導入要有階段性。小學的外語教學應以雙向文化知識為背景,主要了解日常行為、習慣方面的用語,無需做語言能力、詞語、語法等知識上的要求。中學的外語教學應采用大量活潑、生動而新穎的形式對雙向文化知識進行導入和傳授,其教學內容不必過深,但應觸及文化領域的方方面面,為學習者高一層次的外語學習打下堅實而寬泛的基礎。大學的外語教學應隨著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育特點進行有層次的、循序漸進的教學。對語言及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哲學、政治、文學藝術、心理結構、思維方式、道德及價值標準、宗教、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人際間的行為模式等相關要素進行必要的傳授和補充,使得語言學習得以更加充實和完善,進而承擔起傳承文化的重任,順利實現(xiàn)語言學習的目的——跨文化交際。
2.課程設置要合理,授課方式要得當。在課程設置上,應專門開設一些中、西方文化課。拓展語言學習者的視野,豐富其知識,使其更好地掌握語言,有效提高雙向交流的能力。在授課方式上,可采用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如采用影視作品、文學作品欣賞課,通過作品的賞析,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以及生活方式等的差異。采用網(wǎng)絡、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媒體教學,讓學生自己從中尋找中、西方地理、歷史等的不同。采用聘請外教的方式讓學習者直接了解和體驗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擊和沖突,更直接地培養(yǎng)雙語思維和言語習慣。采用專題研討的方式讓語言學習者對所學知識加以歸納和整理,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提煉,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悟,并以此帶動和激發(fā)對新知識的渴求和探索。通過采用改編和排演戲劇小品等方式,讓語言學習者進入語言角色,充分調動其聽、說、讀、寫的各種感官機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應用。
3.要提高學習者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增強雙向交流的意識。目前學生在語言習得過程中也只是充當了“語言復讀機”的角色。沒有良好和充分的文化意識,語言仍然作為獨立于文化之外的東西加以學習,這一方面使得語言學習過程變得機械乏味和簡單枯燥,另一方面嚴重削減了語言學習的效用,影響了交際目的的實現(xiàn)。
4.教材及輔導材料從內容到形式要豐富而有變化。教材及輔導材料從內容上要對本國、異國的社會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等進行比較并探討語言中詞匯的內涵與文化的關系。在教材編寫上要打破統(tǒng)一模式。目前所使用的英語教材不論哪個層次,哪家出版社出版,何種版本,從內容到形式的編排都大同小異,以西方文化為背景的內容居多,且語言本身的東西過重。所以,教材編寫的形式應突破原有的以詞匯及語言知識為中心的格局,設計和編寫一些風格迥異、形式多樣的以雙向文化知識為背景的多種配套教材,供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專業(yè)、不同學習目的以及不同興趣愛好者選用,增加實用性和可選性。在教材的內容上應加大文化跨度,即中、西文化知識的比重。主要應增加一些英文版的本土文學名著、散文等,讓學生可以用較規(guī)范的外語了解和介紹中華文化的精華、文明與傳統(tǒng)。還可分類編寫一些與語言習得關系緊密的中外文化、政治、軍事、歷史、地理、人文、宗教、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及其對比等方面的輔助教材。
四、外語教學中跨文化導入的內容
語言教學內容應豐富多彩,多元和深厚。它不僅要完成語言自身知識的傳授,更應托起文化傳授之責任,從而賦予語言教學新的時代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因而在語言教學中除了要注重文化差異的導入之外,還應注重以下幾方面內容的導入:
1.跨文化隱含(Intercultural Implication)的導入。文化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其種類和類別繁多。從語言教學角度出發(fā),可把文化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所謂知識文化,主要是指非語言標志的,在跨文化交際中不直接產生嚴重影響的文化知識,主要是呈物質表現(xiàn)形式,如文物古跡、藝術品等;交際文化主要指在跨文化交際中直接發(fā)生影響,在語言中隱含有文化信息,它主要以非物質為表現(xiàn)形式,如社交、禮儀等。二者跟語言習得和交際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都是外語學習者必須具備的知識。但交際文化的意義復雜多變,掌握起來更難。例如:(1)因社會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的詞語“big bucks”(大款)。(2)因社會文化習慣不同而產生的日常用語“You are welcome”(不客氣)。(3)因言語習慣不同而造成的人際寒暄的內容不同。如西方多談論天氣、體育等不涉及個人隱私等方面的話題。這些例子是與語言交際直接發(fā)生關系的,語言中隱含的文化內涵是復雜交錯的。對它的理解能力的習得是在該文化中潛意識完成的,它支配人們的行為模式,隱藏在語言之中。外語教學應把它從無意識的層面拉到意識的層面上來加以審視和介紹,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敏感性,從而使得語言習得符合其規(guī)律并充分發(fā)揮語言教學的有效性。
2.本土文化的導入。在跨文化交際中,影響成功交際的因素有時不是因為缺少外語或目標語的文化知識,而是由于缺乏本族文化知識而產生的障礙,這一點在外語教學中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目前我國外語教學中存在著一個誤區(qū),即在外語習得過程中,學生接觸的大多是以西方為背景的文本,而較少看到外文版的本土文化知識、文學作品以及以本族文化為背景的英語文本。學生們從小學到中學乃至到大學,雖然無時無刻不在感受本土文化,接受著本族文化的熏染,但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并未得到本土文化知識及語言的系統(tǒng)性灌輸和傳授,國文和本土文化在教育中沒有提升到同外語和西方文化知識的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和程度,許多大學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本族語水平和文化知識都十分有限。他們往往只接觸西方知識,只學會如何表達西方的文化內涵,在跨文化交往中只有輸入和吸收,沒有輸出和傳遞,忽略了“雙語雙文化”的人才培養(yǎng),嚴重地影響著跨文化中的雙向交流,大大削減和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意義和價值。學生在這樣的誤導下會慢慢喪失立足本土文化的不斷自我發(fā)展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我們可以說,沒有自身的人文內涵的發(fā)展,發(fā)展中國家的緊急起飛可以說是畸形而不健康的,它必然導致文化身份和傳統(tǒng)的喪失。因而中國要走向世界,不僅要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讓西方更多地了解中國。所以英語教學要變得有效且符合實際,應當避免外語教學成為某種優(yōu)勢社會的文化統(tǒng)治工具。應從實際出發(fā),在教材編寫中注重設計一些文化中立,非大民族或是優(yōu)等民族感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材,使之既不趨于母語或本土文化的沙文主義,也不盲目崇拜目標語文化。應當遵從“雙向文化知識”導入的原則,使外語學習者在自由運用目標語的同時獲得一種升華,同時超越本土和目標語文化的狹隘界限,既了解又尊重學習新語言時形成的多文化現(xiàn)象,與此同時,審視外來的思想準則和價值觀念,成為思想開放的雙語文化的新時代人才,避免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被淹沒。
外語教學若能以“雙向文化知識”導入為原則,堅持導入過程的階段性和完整性,把外語教育視為跨文化教育的一環(huán),把語言看作是與文化、社會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并在教學大綱、教材、課堂教學、語言測試以及外語的第二課堂里全面反映出來,定能在不久使得外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大幅上漲,為順利實現(xiàn)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跨文化交際提供良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金惠康 .跨文化交際翻譯續(xù)編[M].北京:中國對外出版公司, 2004.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Lyons,John.Language and Linguistics,Chapter 8,Cam.Uni.Press,2000.
[4]Larry A.Samova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1999.
[5]Milton J.Bennet.Basic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01.
(責任編輯:盧艷茹;校對:閻東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