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之姓
當(dāng)今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而中國人的姓又都是從父姓,即延續(xù)父親的姓。這和當(dāng)今日本人以及英、美人的姓(surname)大體上一樣。然而,我們中國人最原始的姓,即王充在《論衡·詰術(shù)篇》中所說的“古者有本姓,有氏姓”的“本姓”,卻和今天的情景恰恰相反,則是從母姓,即延續(xù)母親的姓。這從“姓”的字形、字義、字音上,可以得到一個肯定的答案。
姓,在金文中寫作“生”;“生”就是姓的本字。由誰生的,即姓之本義。后來加了女字旁,更清楚地表明它的含義。而且姓的讀音起初也讀作“生”?!墩f文》釋姓曰:人所生也,從女,從生。
由此可以推斷,我們的祖先曾經(jīng)歷過原始公社氏族時期的母系氏族公社,那時的人們是隨母親姓的。由于當(dāng)時每個氏族公社擁有一個共同的女祖先,全體成員都是她的后裔而隨其姓。成年女子留在本氏族內(nèi)而與其他氏族的男子實行群婚,因此,“人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白虎通義》)。
漢字是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所以從漢字的一些字形上,還明顯地暗示著我們的祖先,的確經(jīng)歷過母系氏族公社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古姓中的姬、嬴、姒、姜、姚、媯等姓,皆少不了女字旁。
現(xiàn)在,我們可以給“姓”下一個定義了:早在遠(yuǎn)古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有了姓,它是氏族或部落的一種標(biāo)記,是代表其共同血緣關(guān)系的,同一始祖母生下的子女及其后代,皆通其一姓。例如,周王朝始祖后稷,乃姬姓,這是恒久不變的族號。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里與其有血緣關(guān)系的魯國、晉國、鄭國等,統(tǒng)統(tǒng)都是姬姓。為了區(qū)別于今天人們所使用的姓,在姓名學(xué)中,我們把原始之姓稱為“古姓”或“本姓”之外,又把它稱為“族姓”,而臺灣學(xué)者潘英在《中國上古史新探》中,又把“族姓”稱為“姓族”。
族姓的起源
人的姓名,從實用和功利的角度看,不過是人的代號。“姓”是氏族部落的代號,“名”是個人的代號。人類進(jìn)化到彼此間有了一定的社會關(guān)系,要進(jìn)行一定的交往、活動,非得有一種稱謂不可的時候,人的代號就產(chǎn)生了。而族姓的起源,當(dāng)是原始社會的事。原始社會按其演變、進(jìn)化的過程,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原始群時期、血緣家庭公社時期和原始公社氏族時期。原始公社氏族時期又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相繼的歷史階段(見林耀華《原始社會史》)。依據(jù)現(xiàn)有資料推斷,我國族姓的起源,大約在原始公社氏族時期的初級階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階段。雖然原始社會沒有文字,不像后來的歷史諸階段都有遺留下來的文獻(xiàn)材料可資參考,但是從我國上古時期保存下來的史料中,還是可以領(lǐng)略到有關(guān)族姓起源的一些情況。
族姓起源之一,和個人出生的情況有關(guān)。人是在怎樣的氣氛或文化背景中出生的,他就怎么得姓。夏禹是“姒”姓,那是因為母親己吞食了薏苡而生育了他,所以夏禹姓“苡”?!败印弊忠簿褪恰版Α弊帧!妒酚洝酚涊d:商的始族契,姓“子”,也有一個傳說:契的母親是有氏的女兒,叫簡狄,是帝嚳的第二個妃子。有一天,她和其他兩個女子同到水邊洗澡,忽然看到一只黑色的鳥生下一個蛋,簡狄就撿起來把它吃了,結(jié)果因此而懷孕,生下的孩子,便取名叫“契”。 那個蛋,古文稱作“卵”,也就是“子”,因此契是“子”姓。至于舜的姓,是因為他母親“握登”生他于姚墟,所以姓“姚”。堯姓“伊祁”也是“從母所居為姓也”(皇甫謐之語)。
族姓的起源之二,是從祖先父輩的名字演變而來?!渡胶=?jīng)》中的“氐羌乞姓”,就是襲用父輩的名字作為姓的特殊例子。據(jù)顧頡剛《史林雜識·氐》考證:“氐人”即“互人”,見于《大荒西經(jīng)》:“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呂思勉《讀史札記·鬼方考》說:“靈恝”的“恝”,“與乞姓之乞,音同字異”,只是同音而寫法不同罷了。這就表明:“氐羌”是伯夷的父親,又是炎帝的后代,本是“姜”姓,到“靈恝”以后,改用“靈恝”的名字“恝”作為兒子的姓,只不過“恝”寫成了“乞”,便成了“氐羌乞姓”。盡管這些資料很難梳理或甄別,讀起來也頗費力,但是我們還是從中窺見了族姓起源的些許秘密。
圖騰與族姓
所謂圖騰,就是與一個群體或宗教集團(tuán)有特別姻親關(guān)系的一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并被認(rèn)為它就是這一群體或宗教集團(tuán)的神話般的祖先。圖騰(totem)一詞,原是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意思是“他的親族”。圖騰動植物,通常不能被那些認(rèn)為自己就是這一圖騰后裔的氏族成員所捕殺或進(jìn)食。圖騰崇拜的產(chǎn)生,應(yīng)該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事了。那時,人們對圖騰懷著極大的尊敬,相信氏族起源于自己的圖騰,人死后靈魂也就會轉(zhuǎn)化為圖騰。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曾經(jīng)歷過圖騰崇拜的歷史,中國也不例外。從近代的一些民族中仍可看到圖騰的痕跡。例如,我國東北地區(qū)的鄂倫春族,曾以熊為圖騰。他們曾禁止獵熊、吃熊肉;后來此禁雖被打破,卻依然禁吃熊的腦、眼珠、心、肝等,因為他們認(rèn)為那是熊的靈魂居住的地方?!靶堋?、“羆”、“貔”、“虎”,大概都是氏族圖騰的記號吧。同時,我國很多少數(shù)民族的姓,往往就是氏族或部落的名稱,只是由于遙遠(yuǎn)的圖騰崇拜,早就沉埋在不可復(fù)現(xiàn)的年代里,所以姓譜中的喬姓、熊姓、虎姓,是否源于以上之圖騰,已很難確定:“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p>
伏羲,是風(fēng)姓,此“風(fēng)”字,即“鳳”也,這在甲骨文和古書中均有佐證。卜辭中也常假借“鳳”為“風(fēng)”,特別是商代,“鳳”、“風(fēng)”兩字就是一個字。那么,古人眼中的“風(fēng)”到底是什么樣呢?《說文》釋曰:“風(fēng),神鳥也,天老曰,鳳之像也:前鹿后,蛇頸魚尾,龍文龜背,燕頷雞啄,五色備舉,出于東方君子之國?!庇纱丝芍?,“風(fēng)”姓,就是一種神鳥的圖騰。
西施何姓
一提起春秋末年的越國美女西施,人們大都知曉。然而,西施到底姓什么呢?蘇軾有《次韻代留別》一詩,曾道其姓云:“他年一舸鴟夷去,應(yīng)記渠儂舊姓西。”如果抬出大文豪的詩句,認(rèn)為西施果真姓西,那就大錯特錯了。西施,實則姓施,至于西,很可能是她的字(有人說她名叫夷光)。據(jù)說因她家住苧浣紗村西而得名。西施之姓殿于名字后,乃當(dāng)時女子稱謂的習(xí)慣,與男士大不相同。
原來,上古時期,無論男女都有自己的姓,即族姓;它當(dāng)然是同一血緣關(guān)系的標(biāo)志。然而,在人們的稱謂中,男士并不稱姓,但大家都能知道,那是隱藏在稱謂之后的:屈原姓“羋”,孔丘姓“子”;而“屈”與“孔”非其姓也,只是他們的“氏”。只有女子與人們交往時才稱姓。這一文化現(xiàn)象有著很特別的社會意義。
姓,既然是一種族號,那么同姓就意味著同宗、同祖。殷商時代,雖已有不甚嚴(yán)格的同姓不婚的習(xí)俗,但總的說來,同姓還是可以通婚的。從西周開始,周人實行了嚴(yán)格的同姓不婚的禮制。因此,周人結(jié)婚前首先要“男女辨姓”。例如,齊國的崔杼要娶臣屬東郭偃的姐姐為妻,東郭偃就堅決反對:“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保ā秶Z·晉語》)東郭偃是齊桓公的后代,崔杼是齊丁公的后代;桓公、丁公同是姜姓,因此同姓是不能結(jié)婚的。姓,正是有著這種“別婚姻”的重要作用。女子嫁人只能嫁異姓男士,只有這樣,人倫關(guān)系才得以尊重。
皇帝賜姓
遠(yuǎn)古的三皇五帝,常常賜姓給他們的后裔或臣民。賜姓的興起,為中國姓氏文化的發(fā)達(dá)開辟了一條康莊大道。
那么,起初是依據(jù)什么來賜姓的呢?
有的是依據(jù)出生的情況?!兜弁跏兰o(jì)》載:皋陶生于曲阜。由于當(dāng)時曲阜屬于偃地,故賜皋陶之姓為偃。有的是依其德行而賜姓。少昊的兒子中,有一人有德業(yè)被賜為曼姓。陶唐氏之后有叫劉累者,因其能畜龍,孔甲賜其姓為御龍。有的則是吹律定姓。漢朝的王符在《潛夫論·志氏姓》中說:“夫吹律定姓,惟圣能之。今民散久,鮮克達(dá)音律?!睗h人已經(jīng)難以通曉遠(yuǎn)古的音律,我們今天就更無從稽考。不過吹律定姓這一傳統(tǒng),的確讓后人繼承了下來。清人錢大昕《十駕齋美新余錄》卷下就有一條:“京房本姓李,吹律自定為京氏?!?/p>
漢人應(yīng)劭在《風(fēng)俗通義》中說:張、王、李、趙四大姓,乃黃帝所賜。不過有人持否定態(tài)度。但不管怎么說,歷代皇帝向臣子賜姓,卻是不絕于書的事實。
說 氏
所謂“氏”,并非我們今天常說的此人姓張氏彼人姓王氏的“氏”;這個氏是上古時期人們稱謂中的一種特殊稱號,而且在我國姓氏制度的發(fā)展過程中,占有相當(dāng)重要的地位。戰(zhàn)國以前,“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只是到了司馬遷寫《史記》時,常把“姓”和“氏”混為一談,致使后人越發(fā)分不清楚。
姓,是向上追溯的族號,故稱族姓。秦始皇嬴姓,是因為秦國始封的老祖宗“非子”早就姓嬴。此姓甚至可以追溯到商紂王的臣子“惡來”以及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lǐng)“伯翳”(又作伯益),伯翳至非子已有19世紀(jì)之遠(yuǎn)。氏,則是姓的分支,是比現(xiàn)代家庭還要大的一種小集團(tuán)的稱號,并用來向下區(qū)別子孫的繁衍。例如,姬是周人之姓;魯、蔡、曹、衛(wèi)、滕、晉、鄭、吳等諸侯國皆為姬姓。其中的魯國,姬姓之下又分為后氏、眾氏、臧氏、孟氏、南宮氏、公子氏等。子姓是宋國的姓,宋國子姓下面又分為宋孔氏、祝其氏、韓獻(xiàn)氏、司馬氏、魚氏、懷氏、黑氏、桓氏等等。姓是千百年不變的,“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而氏的變化則很大,往往隔一兩代或較短的時間就可能發(fā)生變化。春秋末年楚國的伍子胥,本以伍為氏,他在吳國被殺后,其子逃于齊,改為王孫氏。晉國的士會,開始受封于隨,便以隨為氏,稱隨會子;后改封于范,便以范為氏,改叫范武子。至于“士”氏,則因官當(dāng)?shù)健笆俊边@個職位,才以士為氏。因此,春秋時期,父子不必同氏,一個人可以有幾個氏,卻只能有一個姓。因此,同氏,并不意味著同姓同宗。春秋時幾個諸侯國里都有“孔氏”;宋國的孔氏屬于子姓,其后逃亡于魯,孔子即出于此一支;衛(wèi)國的孔氏屬于姓,《左傳·哀公十一年》有孔可證;鄭國的孔氏屬于姬姓,乃子孔之后;陳國的孔氏卻屬于媯姓。
姓是區(qū)別婚姻可否的重要標(biāo)志,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因此,姓有同姓、異姓之別。氏,乃是身份顯赫低微的重要標(biāo)志。晉文公重耳氏“晉”,由氏法可知他是諸侯;魯國大夫公子氏“公子”,便知他是高貴的卿大夫。女子稱姓是為了“別婚姻”,男子稱氏是為了“明貴賤”,所以《左傳》記載的255年的歷史中,已沒有一個男子稱姓了。到了后來,人們僅知道孔丘姓孔(實則氏孔),而不知道他真正的姓(族姓)是子;僅知道屈原姓屈(氏屈),而不了解他的姓實際上是羋。
在姓氏學(xué)中,我們把“氏”又稱為氏姓,以別于族姓。我們現(xiàn)代人的“姓”,也就是由氏姓發(fā)展而來的,這在戰(zhàn)國時代便已確定。
氏法種種
漢代的學(xué)者,對姓氏制度的研究有很大貢獻(xiàn)。王充在《論衡·詰術(shù)篇》里認(rèn)為“氏姓有三:事乎,吏乎,王父字乎”。應(yīng)劭在《風(fēng)俗通義·姓氏篇》中說,氏有九:“或氏于號,或氏于謚,或氏于爵,或氏于國,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職?!钡搅怂未泥嶉?,他在《通志·氏族略》中把氏法又總結(jié)為32種,實質(zhì)上其中許多是互相重復(fù)的?,F(xiàn)在,我把主要的氏法概括為14種,也只是歸納的方便罷了:
1.以部落種族名為氏。寒浞氏寒,是以部落名為氏。夷羿,也稱作羿;其氏為夷,原來也是種族的名稱。
2.以器物名為氏。殷商子民十三氏中的長勺氏、尾勺氏是以酒器為氏,而陶氏是以陶器為氏,氏則以盛器為氏。這是一種較古老的氏法。以后的盎氏、鏡氏、杯氏、硯氏,皆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
3.以圖騰為氏。楚國“斗伯比”生子文?!蹲髠鳌氛f:子文是虎乳哺育成人的?;⑸砩嫌邪呒y,于是其后代就以“班”(即斑)為氏。這一氏法,顯然與個人圖騰崇拜極為密切?!讹L(fēng)俗通義·姓氏篇》中列舉的三鳥氏、五鹿氏、白馬氏和青牛氏,都是以圖騰為氏的。
4.以號為氏。樗里子,名曰疾,是秦惠王的弟弟,因住渭南陰鄉(xiāng)的樗里,故號樗里子,其后便以樗里為氏。《戰(zhàn)國策·魏策》有梧下先生,他家有大梧樹,因以為號,其后便以梧下為氏。
5.以謚為氏。此專指以國君的謚號為氏。周宣王名曰靜,死后謚曰宣,其后就以宣為氏。楚國的昭氏、莊氏、景氏,宋國的桓氏,皆屬于此類。
6.以爵為氏。魯昭公的兒子叫公衍,他的后代便以公爵的“公”為氏。公乘是秦國二十等爵位之第八,久居此爵者,子孫便以公乘為氏。
7.以國為氏。公族統(tǒng)統(tǒng)以國為氏,已詳前文。另一種情形是,本人出奔他國,然后以本國國名為氏,以示不忘祖國,如敬仲奔齊,卻以陳為氏。其他如鄭丹、宋朝、楚建、甲等,皆屬此類。
8.以官為氏。中行桓子就是荀林父,是晉國的大夫,因他于魯僖公二十八年將“中行”,自此以官職“中行”為氏。因為屈原曾做過三閭大夫的官,屈原的后代有三閭氏。
9.以字為氏。公孫之子用其祖父的字為氏。子產(chǎn)的父親字子國,所以子產(chǎn)稱國氏;子游的兒子叫游楚;子然的兒子叫然丹。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嫡夫人之子,則以五十字伯仲為氏,若魯之仲孫、季孫是也。若庶子、妾子,則以二十字為氏,則展氏、臧氏是也?!边@又是一類。
10.以名為氏。后稷的孫子鞠陶,出生時有文在手曰鞠,乃取名為鞠,其后便以鞠為氏。鄭穆公的名字叫“蘭”,他的后代便以蘭為氏。
11.以所居為氏。有以所居方位為氏的:魯莊公兒子名叫遂,字襄仲,居?xùn)|門,就以東門為氏,所以他又叫東門襄仲。此類氏法可以追溯到禹時的處士“東里槐”及黃帝臣子“北門成”。有以所居地名為氏的:殷比干的兒子避難于長林之山,便以“林”為氏;魯國有一地名曰勺,有人便以“勺”為氏。
12.以采邑為氏。步陽,晉公族氏之后,食采邑于步,遂以“步”為氏。齊國大夫東郭賈,字子方,食采邑于大陸,故號大陸子方,其后就以大陸為氏。
13.以職業(yè)為氏。晉國有叫屠蒯的,“屠”即屠宰,“蒯”是庖人;職業(yè)為主屠宰者,遂以“屠”為氏。巫咸的“咸”、師曠的“師”,都是以從事的職業(yè)為氏的。
14.并非王子以王子為氏。鄭大夫有王子伯廖、王子伯駢,齊大夫有王子城父,皆以王子為氏,而本人并非王子。吳大夫伍員,將他的兒子寄托在齊國,改稱王孫氏,也屬此類。
除以上列舉的主要氏法外,還有許多特殊的氏法。例如,去掉某字偏旁為氏的:周武王第三個兒子叔,他的后代曾以國名為氏,爾后去掉邑(阝)字旁為于氏。以草名為氏的:晉國有人叫蓬球,“蓬”就是氏,也是草名;楚國人好以草名為氏,如莠氏、藍(lán)氏之類。還有以德行為氏的:晉國趙衰對人如冬日之可愛,于是他的后代遂以“冬日”為氏;而橋氏的來歷是這樣的:黃帝葬于橋山,群臣守冢不去者,以橋為氏。
族姓的末日
氏的繁榮昌盛,也正是族姓末日的來臨。雖說史籍沒有明文記載這一重要的文化事件,但從考古材料和有關(guān)史料得知,族姓到了戰(zhàn)國時期已基本消亡。
族姓,既然是社會結(jié)構(gòu)中一種血緣關(guān)系的標(biāo)志,那么這種血緣關(guān)系一旦解體,它也就不復(fù)存在。商代到西周前期的青銅器和少數(shù)其他器物上,常見的族氏銘文,寫得比較象形,因而被一些學(xué)者稱作“族徽”。西周中期以后,這種族氏銘文逐漸罕見。族氏銘文的消失,體現(xiàn)出血緣紐帶的松弛;不過春秋時期,傳統(tǒng)的族姓仍維持著。
戰(zhàn)國前期,正是史多闕文的時代,對于當(dāng)時發(fā)生的許多重大變革,都已無從詳曉。起碼在戰(zhàn)國中期以前,由于長期不復(fù)使用族姓而使它失去意義。因此,《孟子》中已只提“姓”與“名”怎樣,而不提“姓”與“氏”如何;可見,此“姓”已非族姓,當(dāng)然是氏姓了。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相繼滅亡,國已不復(fù)存在,其族姓還能生存嗎?
戰(zhàn)國時期這種固定下來的“氏”,一直沿用下來,就成了我們今天的“姓”,它也就僅僅成了家庭公名(family name)的標(biāo)志。所以,戰(zhàn)國時期的姓名形式,與我們今天的姓名形式已完全一樣。盡管它已走過兩千多年的歷史,依然雄赳赳氣昂昂,不見一點衰老的跡象。
現(xiàn)代姓氏無法尋根
上個世紀(jì)80年代的五角叢書中,有一本叫《中國姓氏尋根》,當(dāng)時很誘惑了一些讀者。實際上,略有一些歷史常識和姓名學(xué)知識的人都知道:現(xiàn)代人的姓氏,幾乎是無根可尋的。1988年8月14日《新民晚報》副刊曾發(fā)表過嵇慶的文章:《我的姓》。他說:“原來,我們的老祖宗是鮮卑族,是紇嵇氏,后來被魏孝文帝改成姓嵇”,“我們在報上、電視上凡是看到姓嵇的就會興奮得叫起來,因為我們500年前說不定是一家人嘛!”這種冒認(rèn)祖宗的幼稚病,可謂“姓氏尋根派”,而且頗具代表性,但并無什么科學(xué)依據(jù)。我們知道,中國姓氏的淵源、分支以及變更過程,十分復(fù)雜。一般來講,若其家族無家譜可稽查考(即使有家譜,也往往喜歡同根本和自己家族沒有絲毫關(guān)系的皇親貴族攀親。這也是中國家譜的致命弱點),很難尋根;即使所謂同姓者,也絕非同宗、同族。其主要原因有:避難避仇而改姓,姓隨音變,冒姓,賜姓,避諱改姓,入贅隨其姓,隨養(yǎng)父姓等。
由于以上諸多的因素,今天,一般的家族、家庭,是難以弄清其姓氏源流的,也不必為此煞費苦心。就如嵇慶的嵇姓,是否源于鮮卑族紇嵇氏,也很難斷定。起碼還有以下可能:1.會稽氏。夏帝少康繼位后曾封庶子無余在會稽主持禹廟祭祀,稱會稽氏。越王勾踐即為其后裔,只是到了西漢初年,遷徙列國大姓,會稽氏被遷往嵇山,便改為嵇姓。2.奚姓。古代“嵇”、“奚”同音。當(dāng)然,也有可能根本就不源于紇嵇氏、會稽氏或奚姓而另有其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