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1955年評定和授銜十個元帥、十個大將,是新中國第一次授銜,其后多次授銜均沒有元帥、大將,最高的是上將。在我的藏品名人家譜系列中,有元帥家譜二種、大將家譜一種、上將家譜二種,特整理成小文,并饗同好。
彭德懷元帥家譜
湖南《湘鄉(xiāng)九溪彭氏續(xù)修族譜》二十一卷,民國11年(1922年)和宗堂木活字本,彭翠峰、彭續(xù)彥主修,20冊。
彭氏始祖景祥公,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由江西吉水遷居湖南湘鄉(xiāng)老四十八都即今二十五都九溪灣六石屋場,為湘鄉(xiāng)始遷祖,派分汝圣(檉)、汝賢兩房。汝賢房落業(yè)和莊,下傳至13世忠遂,清康熙間由湘鄉(xiāng)遷湘潭。再下傳7世至20代清宗,即彭德懷元帥。
1993年,族人又續(xù)修了《雙峰九溪彭氏三修族譜》21卷,首1卷,附補錄,共23冊,增加了彭德懷元帥的一些內容,世系中已有了彭德懷的夫人浦安修。但這新修的家譜卻是油印本,無論從印刷質量還是所用紙張,不要說比之其他的名人家譜,就是與民國修本,也是大為遜色,這與家族的財資來源有很大的關系。作為一代開國元勛,家族修纂家譜卻只能如此簡陋,真正令人扼腕而嘆。
附:
湘鄉(xiāng)九溪彭氏排行字派:
景汝邦宗孟,添思自漢興。朝世代忠良,臣正安民清。康際運愈昌,其原緒以長。遠紹先祖德,步履繼淮陽。
彭德懷元帥即為“清”字輩。
粟裕大將家譜
湖南會同《粟氏族譜》18卷、首2卷,民國20年(1931年)江陵堂木活字本,存卷一、三、五至九、十二、十五至十八、卷首二,共13冊。
粟氏衍自江陵,遷于建業(yè)上元縣,東方廂柑子坪,其故宅也。始祖實寰,元代,生五子。長順朝,登后至元武進士,官游擊。明初,朝廷于湖廣之辰澧、貴州之黎鎮(zhèn)等處置戍屯兵,命公鎮(zhèn)撫,遂攜妻胡氏、子榮富、榮貴及其弟順京、順主、順位、順仁,就食于官。后沒于王事,遂寓居通道之文坡,四弟各擇樂土,渠陽、黔陽皆其裔也。明初榮富已還原籍。榮貴生子通魁,于洪武十八年徙居會同高溶村。通魁長子總會,次子總全徙城東之清溪小坡舊寨。居五世,克元、克先徙龍?zhí)痢?/p>
粟裕將軍為順朝公30世孫,譜載:“多珍,亨次子,字裕,生光緒丁未七月初二,娶龍氏?!倍嗾?,就是粟裕將軍的譜名,這里提到的“娶龍氏”,粟裕在回憶錄里這樣記載:“另外還有件事情也使我心煩,就是家里做主,硬是給我訂下了一門親事,對方是一個富農的女兒,比我大二三歲,還是裹小腳的。我認為這是干涉我的自由,堅決不干?!?/p>
1951年國慶觀禮的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曾問粟裕:“你是湘西人,是少數民族吧?是不是苗族?”粟裕將軍笑答:“不是,主席。我們那個會同縣有苗族、侗族、水族等少數民族,也有不少漢族,是個多民族聚居地區(qū)?!保ㄒ妳擒S軍:《滄海一粟伏龍吟—記大將粟?!罚┙K將軍一生,一直以漢族自居。直到1986年發(fā)現(xiàn)會同粟姓系從通道侗族自治縣搬來,會同縣人民政府才批準該縣粟姓根據自己的意愿和民族習慣、民族識別全部改為侗族, 198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發(fā)文([1989]政干字第288號)批準同意恢復粟裕將軍的侗族身份。筆者發(fā)現(xiàn),會同粟氏認定自己為侗族所提供的部分證據,引用的就是《粟氏族譜》,但在引用時卻刪去了一些至關重要的文字,如“遂寓居通道之文坡”刪去“寓居”兩字,使文意大為改變。我為此撰成《粟裕大將是侗族嗎?》一文,發(fā)表在《軍事論壇》。粟裕將軍研究專家吳躍進同志(侗族)在他的有關文章中引用了部分資料,但對引用出處及將軍侗族身份等不置一語,似乎不太妥當。
會同粟氏族譜至民國共五次修纂,依次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刻本《粟氏宗譜》、嘉慶十二年(1807年)刻本《粟氏續(xù)修族譜》、咸豐四年(1854年)刻本《粟氏續(xù)敘族譜》、光緒十八年(1892年)木活字本《粟氏續(xù)敘族譜》、民國20年(1931年)木活字本《粟氏族譜》。我有幸收藏了歷次遞修的全部五種版本,共計49巨冊。
附:
會同粟氏排行字派:
舊派:總伯益濟國,景克海世子。文昌粟廷萬,受茂盛榮通。
新派:儲滿宏用周,多永澤盈。積有博敷存,大裕陳余達。
粟裕將軍即為“多”字輩。
陳明仁上將家譜
湖南醴陵《醴南玉屏山陳氏三修族譜》20卷、首1卷、末1卷,陳聲雯主修、陳明仁督修,民國25年(1936年)玉屏光遠堂木活字本,22冊。
始祖叔明,字子服,南朝陳封宜都王,派衍江州德安。至22世魁,宋崇寧乙酉舉人、丙戌進士,宦游于閩,遂家寧化之陳德村,子姓益蕃。宋末元初分徙嶺南、興寧、龍川、和平各縣者有祖文、先泰、隆海、安邦、璣明、得彰六公。譜即以此六公為一世祖,蓋六公后裔又各于明末清初先后遷湖南之醴陵、湘潭、瀏陽、攸縣及江西萍鄉(xiāng)。該譜為六公支下居醴陵者所修。
陳明仁出先泰房下,世系載卷九第77頁。
1936年修譜時,陳明仁任該譜“督修”,當時曾捐款“一千四百元”。家譜中收錄陳明仁于民國20年為其父陳振器所撰的《清例貢生先君葆廉公行述》,長達數千言,為難得一見的珍貴資料。
附:
醴陵陳氏排行字派:
本立家聲振,明揚國遠光。上聞題以義,繼起發(fā)其祥。良輔嘉為善,高賢慶聚堂。迪前崇厚道,敬愛永貽芳。
陳明仁將軍即為“明”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