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子孫,根在河洛”,已成為全世界華人,特別是一億多客家人的共識。“河洛”本來是一個非常明確的地理概念,指以“九朝古都”洛陽為中心,黃河與洛河交匯的洛陽盆地及其周邊地區(qū)。尋根問祖是全球華人的大事,通過查閱史料和多次實(shí)地考察,我們認(rèn)為洛陽市新安縣的青要山一帶,有可能就是五千年前炎黃部落活動的主要區(qū)域。
《國語·晉語》載:“昔少典氏娶于有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jì)也?!薄渡胶=?jīng)·中次三經(jīng)》載:“又東十里,曰青要之山,實(shí)惟帝之密都。是多駕鳥;南望渚,禹父之所化……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薄渡胶=?jīng)·中次六經(jīng)》載:“縞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谷城之山,無草木,無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驕蟲,是為螫蟲,家惟蜂蜜之廬?!?/p>
從這些資料,可以清楚地知道: 1. 炎黃之世還是“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炎黃二帝是在有氏部落成長起來的。2. 能夠“南望伊洛,東望谷城之山”的“平逢之山”,在現(xiàn)在的洛陽市西北,瀕臨黃河的邙山之上,是有氏部落的活動區(qū)域,當(dāng)然也是炎黃二帝的生身地。3. 能夠“南望渚”、“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的“青要之山”在洛陽市西北,瀕臨黃河的新安縣境內(nèi),畛河就是從青要山流出,在新安縣北面北冶鄉(xiāng)境內(nèi)始祖山北側(cè)匯入黃河;青河從青要山流出,從始祖山南側(cè)東流北折入黃河,因此可以認(rèn)定,青要山就是黃帝的建都地。4.“平逢之山”與“青要之山”實(shí)為一體,是炎黃二帝的生身地、建都地,當(dāng)然也是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圣地。
按照史料記載,最近部分學(xué)者和有關(guān)專家,對青要山進(jìn)行實(shí)地考察。出洛陽北行折而往西,進(jìn)入新安縣地界,前方青山如黛,那就是青要山。青要山方圓90多平方公里,北臨黃河,山地平緩,適合農(nóng)耕;偶爾奇峰突起,峭壁陡立,山色蒼翠,百鳥齊鳴,雉兔隱現(xiàn),蜂蝶起舞。這都與史書記載大致相同。青要山不僅有炎黃始祖的遺跡,而且也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
城崖地,位于青要山腹地,周圍峰巒奇秀,連綿不絕,環(huán)山為城,相傳為黃帝密都之所在。高高聳立的和合塬則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典范。傳說炎黃時代,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而戰(zhàn)事不斷。先是黃帝在阪泉戰(zhàn)敗炎帝,后是黃帝在涿鹿戰(zhàn)敗蚩尤。若干年后,三個部落首領(lǐng)和解,在青要山上結(jié)盟。
青要山的北部是荊紫山,荊紫山原名敖岸山,因其橫亙黃河南岸而得名,如今因“漫山荊花泛紫意”而叫它荊紫山。荊花嬌艷,香氣撲鼻,蜂蝶翻飛,這大概是有氏部落以蜜蜂為圖騰崇拜的原因。荊紫山古名又叫天壇山,據(jù)說是黃帝祭天的地方。山的北面有鑄鼎塬,傳說為黃帝的冶煉遺址,因小浪底水庫蓄水沒入水底?,F(xiàn)在山上有新鑄青銅寶鼎三尊。
青要山的東段為始祖山。顧名思義,此山因是炎黃故里而得名,山下有始祖廟,是祭祀炎黃始祖的?!渡胶=?jīng)》說:荊紫山“東十里,曰青要之山,實(shí)惟帝之密都……南望渚……”在荊紫山“東十里”能夠“南望渚”的地方,只有始祖山,所以,始祖山就是《山海經(jīng)》中所說的青要山。
如今的始祖山因小浪底蓄水山體多半沉沒水中,祭祀炎黃二帝的始祖廟也成了水底遺跡。撲入視野的是遼闊的水域,高高低低的山頭露出水面,形成了無數(shù)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碧波蕩漾,水鳥翻飛,是一幅迷人的山水畫卷,洛陽人叫它“北國萬山湖”。
多年來,許多專家、學(xué)者,為選擇尋根祭祖之地克服種種困難,如今終于選定了在黃帝密都青要山建造“中華姓氏文化園(洛陽百家姓祠)”,使炎黃子孫能在始祖堂前祭祀炎黃始祖,百姓人家能在百家姓祠里緬懷祖宗恩德,追憶歷史,萬姓同根,民族團(tuán)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