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列多少
在超市熟食區(qū),某種規(guī)格的火腿腸共有A、B、C、D四個品牌,即該品種共有四個品項。這四個品項每天的銷量自然不同,有的品項一天可以賣出20個,也有的一天只賣出5個。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四個品項的陳列量完全——樣,那么銷售最好的火腿腸可能很快就會脫銷。最暢銷的品項斷貨,其他三個品項的銷售就會大受影響,結果整個商品群的銷能力大大削弱。
因此,品類中每個品項應該陳列多少,不只是陳列的問題,而是涉及商品管理的問題,極其重要。管理者不僅要對不同商品采用不同的陳列量,還要隨著時間變化,調整陳列量。但很多零售商往往采取最省心省力的做法:平均陳列量。
而單品管理的目的就在于,使每個品項的三個指標達成一致,這三個指標是:銷售采購數(shù)量、所必要的商品陳列數(shù)量和實際銷售結果。例如在——個商品群中每周的銷量為:A品項50個,B品項30個,C品項10個,則其陳列數(shù)量應該遵循50:30:10的比例。
銷量比例陳列有什么好處
1.防止商品脫銷和過剩庫存。
減少斷貨,防止購買機會損失和企業(yè)信譽損失;防止過剩庫存,則減少了各種庫存費用,降低庫存消牦和不當?shù)纳唐诽刭u,增加收益。
2.提高單晶管理效率。
單品管理涉及計劃、訂貨、驗貨到商品陳列等一系列工作。正比例陳列可以大大減少各品項平均訂貨頻次,使作業(yè)量與各品項種類成比例,提高效率。
3.改善商品構成。 暢銷品項陳列在貨架下段,店家極力推薦的新品項陳列在便于看到和觸摸的中段,而周轉率較低、陳列量較少的品項陳列在最上段,銷量極少的則果斷淘汰,引入新品項代替。如此安排,方便顧客識別、購買,提高其滿意度。
鏈接:何謂品項?
品項(Item),是商品分類體系中最小的分類單位。在美國多稱之為SKU,在日本多稱之為品目,而在我國更多的稱之為品項、單品。
例如,在超市的毛巾商品群中,共有手巾、汗巾、面巾、浴巾、體育用毛巾等五個品種,其中每個品種又有白、黃、藍、綠、粉紅五種顏色。那么毛巾賣場就共有25個品項(5個品種×5種顏色,案例暫不考慮品牌)。
4.降低顧客的“認知不協(xié)合風險”。
認知不協(xié)合,是指顧客在購物中,肯定和否定的心理相互交錯的矛盾心境。只有當肯定心理超過否定心理時,顧客才會采購。一般情況下,顧客面對過去從未購買過、從未使用過、高價且沒有品牌力的商品,認知不協(xié)合風險往往更強烈。
無疑,增加陳列數(shù)量,擴大陳列面,再結合有效的促銷手段和POP,可以強化顧客對商品的肯定心理,有效促進銷售。
預測品項的銷量
最初導入銷量比例陳列,可分兩步走:
■先按預估銷量,呈正比例陳列。
■銷售開始后,按實際銷量,呈正比例陳列。
新品首次上架,店內沒有任何銷售數(shù)據(jù)和陳列經(jīng)驗作為參考,因此只能預估。目前在美國廣泛使用PI值(Purchase lndex,譯為購買指數(shù))進行預測。
店內銷售了一段時間的商品,都能計算出PI值。新品或許品項不同,但如果商品特性和價格相似(商品特性相似,是指商品的功能、質量、型號、容量、商品屬性、目標顧客、銷售方法等相似;所謂價格相似,是指價格差在±5%之內,其PI值通常也非常接近,因此使用這個數(shù)值預測銷量。)那么PI值如何計算呢?
PI值=期間內某品項的銷售數(shù)量÷期間內收款臺通過顧客總數(shù)×1000
這個公式的意思是:通過收款臺的顧客中,平均每1000人的該品項銷售數(shù)量。
例如,某個晶項在一定時期內銷售數(shù)量為25個,這個期間內收款臺通過顧客總數(shù)為5萬人,那么根據(jù)以上公式不難算出PI值是0.5個,這就意味著,平均每2000人中才有1人購買了1個該產(chǎn)品。
PI金額是指每1000人中,某品項的銷售金額。如果上例某品項的單價為100元,PI金額即為0.5×100元=50元。
PI值的計算數(shù)據(jù)主要來自POS數(shù)據(jù),任何有POS機的店鋪都可以簡單地對店內每個品項的銷量、銷售金額、品單價和收款臺顧客通過數(shù)(根據(jù)購物小票的張數(shù))等做出即時分析。
但是,由于店鋪差異較大,因此只統(tǒng)計一家或幾家店鋪的PI值,會很不規(guī)則。通常,連鎖企業(yè)必須統(tǒng)計下屬相同業(yè)態(tài)的10家~30家店鋪,得出的PI值才較可靠有效。
最低陳列量是多少
1.重點管理前25%。
把一個店鋪所有品項的銷售額按順序排列,往往有一個共同的規(guī)得排位前25%的晶項的銷售額,占各部門銷售額的80%以上;排名在前1/3的品項的銷售額,占部門或品類銷售額的40%~50%,也是各品類PI值統(tǒng)計的重點,必須按其銷量的比例進行大量陳列。
前25%是重點管理品項,但現(xiàn)在許多超市對其沒有按銷量呈正比例陳列,是經(jīng)常斷貨的最主要原因。
2.前25%的最低陳列量下限。
前25%的商品補充頻次要非常頻繁,稍有松懈往往造成商品缺貨、斷貨。
缺貨或斷貨并不是指貨架中某品項的陳列量為零,而是低于陳列量的下限。對于生鮮品或其他日用品來說,低于陳列量下限,顧客會立即中止購買。
比如某品項的最低陳列量為3個,而當貨架中只剩下一兩個商品時,顧客會想:這是別人挑剩下的;這是舊的;這個存在質量問題;或是誰也不買的商品。特別是顧客初次購買的商品,這時他的戒心或不安非常強烈。
但是當陳列3個商品時,顧客的心理就會發(fā)生變化。他會把這種陳列狀態(tài)理解為補貨之前的狀態(tài)。出于這種理解,部分顧客會繼續(xù)購買。
因此商品陳列數(shù)量的最低下限為3個,當?shù)陀谶@個下限時,即使是暢銷品,其銷售也會迅速停滯。對于超市、便利店的生鮮品來說,這種現(xiàn)象非常普遍。畢竟,任何顧客都希望自己所購買的商品是新的、別人的手沒觸摸過的。
而對其他商品,顧客也希望自己所購買的商品也是別人大量購買、大量使用的商品,從而產(chǎn)生放心感,這就是“從眾心理”。這就是暢銷品必須大量陳列的原因所在,是“貨賣堆山”的心理基礎。
很多面包區(qū)的管理者不熟悉這個道理,導致很多顧客流失。
但是,高單價商品低于最低陳列數(shù)量時,顧客的不安感就會大大減輕。如高檔服裝、手飾、家用電器等。顧客會認為這是理所應當?shù)?。不過即便如此,有時為了打消顧客的不安,也需要售貨員的現(xiàn)場解釋。
還要看陳列面數(shù)量
1.陳列面的數(shù)量及其管理
前25%根據(jù)其銷量正比例決定其陳列量,這是一個重要原則。但我們也經(jīng)??吹?,寶潔產(chǎn)品占的陳列面非常大,但在第一、二層陳列后面,卻擺著二、三線品牌的貨。這就造成寶潔銷量最大,但其陳列量卻不是最大的,不符合上面所說的正比例原則。
反過來也一樣:超市中陳列量最大的品項,其銷量未必最大。
對寶潔這樣的重點品項來說,其最大陳列數(shù)量是指:顧客正面看到的最大陳列面數(shù)量,也就是陳列列數(shù)(見圖1)。至于其后面陳列什么,則與陳列面的商品沒有任何關系。因為顧客看不見,也不關心。
實際上,對銷量產(chǎn)生最大影響的,并不是每個品項的陳列數(shù)量,而是每個品項的陳列面數(shù)量。陳列面大,不僅演繹出了商品的豐富感,也強化了顧客的安全感,令其放心采購。
前面提到的銷量正比例陳列原則,嚴格意義上應該是:根據(jù)各品項的銷量正比例決定其陳列面數(shù)量。
因此對賣場中商品的陳列量必須從兩個層面加以理解:一個是每個品項陳列的數(shù)量,另一個是每個品項的陳列面的數(shù)量。只有隨著時間、季節(jié)、促銷力度的不同,從這兩個方面不斷調整商品的構成,才能提高賣場的效率和效益。
2.沃爾瑪?shù)?5:50:25重點管理法
沃爾瑪在品類管理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普遍的規(guī)律:各品項的基本構成為25:50:25。即排位前25%的晶項占全部銷售額的75%~90%,中間50%的晶項占20%~5%,最后25%的晶項占5%以下(見圖2)。
對于排位前25%的重點管理品項,商品部經(jīng)理每周要根據(jù)POS數(shù)據(jù)或PI值進行排列分析,以決定下一周各品項的訂貨量、陳列量、陳列面數(shù)量。
同時,比較各品項陳列量,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思進取者”,補充有潛力者進入前25%。
如果某品項是季節(jié)性商品或促銷商品,要根據(jù)PI值預測的銷量,正比例增加其陳列面數(shù)量,并在前一周追加該品項的訂貨數(shù)量。
重點管理品項,是以3周或4周為一個周期,重新定位和調整。中間的50%,則根據(jù)每周的銷量重新調整,決定哪些進入前25%,哪些不動,哪些淘汰到下位的25%。調整下位的25%,則是淘汰和停止訂貨了。
現(xiàn)在國內許多超市,1個品項只給1個陳列面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難道他們的商品部經(jīng)理不懂得上面的道理?
未必。只是由于他們貨架上的品項數(shù)量至少為3000個~5000個,數(shù)倍于沃爾瑪(1000個左右),要全部管理幾乎不可能。即使采用一些合理的方法,由于品項數(shù)量太多,按適當?shù)闹芷谶M行調整和管理也極其困難,最后只得撒手不管。
許多超市的店長、商品部經(jīng)理到賣場一轉,看到貨架不空,擺滿商品,就認為管理到位了。這完全是一種錯覺。只有當貨架陳列商品保持適當?shù)年惲辛亢完惲忻鏁r,其商品管理和庫存管理才達到合理的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