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前,我在中學(xué)英語課里學(xué)過(《最后的一課》),韓邁爾先生的愛國精神和他對法語的高度評價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5年前,女兒考大學(xué),我決定讓她學(xué)法語專業(yè)。去年4月,我和妻子飛赴巴黎探親。在萬米高空的飛機上,我默然思索著這前后半世紀(jì)、東西兩萬里的時空人事和因果機緣,深深感謝《最后的一課》的作者阿爾方斯·都德。
素聞巴黎是世界花都,更是文化之都、藝術(shù)之都、浪漫之都。但真正到了巴黎,親歷目睹的一切使我瞠目結(jié)舌。我不懂法文,不能讀書補課。于是我日日出游,處處留心,把巴黎當(dāng)作一本大書來讀。
小天使的樂園
女兒、女婿到法國工作幾年了,外孫女朵朵在巴黎上小學(xué)一年級。我和老伴來法國探親,關(guān)注的焦點自然首先是這小寶貝。朵朵長高了,蓄一頭濃黑的長發(fā),講一口地道的法國“京腔”。單聽說話,連法國人也想不到這是個北京小妞吧。
孩子中午在學(xué)校就餐,下午4點鐘放學(xué),我們總是提前到校門口等候。當(dāng)朵朵拉著帶輪子的小書包出校后,不是立即回家寫作業(yè),而是和那些金發(fā)碧眼的小朋友一起到社區(qū)的小花園去,度過一天中最后一段戶外快樂時光。
花園中央是一座八根雕花柱子支撐的大圓棚。以棚為圓心,輻射八條小路,和外圍環(huán)形跑道相連,形如車輪。小路和跑道邊的綠漆柵欄內(nèi),小花圃姹紫嫣紅,草坪翠綠平整。跑道外,有高低不同的彩屋滑梯、小籃球架、供攀爬的繩網(wǎng)等設(shè)施。下有塑膠地面,不會摔疼屁股。
孩子們進入花園,用家長帶的各種器材裝備一番后,像雜技團一樣開始表演了。小的拍球、溜滑梯、騎童車,大的攀爬、踩滑板車或穿旱冰鞋追逐嬉戲。孩子們像會說話的郁金香,會歡笑的天竺葵,會奔跑的風(fēng)信子?;▓@成了旋轉(zhuǎn)的萬花筒,令人眼花繚亂,分不清哪是孩子,哪是花朵。或許,他們就是從羅浮宮的雕塑和油畫上飛降人間的小天使吧。他們活潑,勇敢,友愛,寬容。在激烈的追逐或攀爬中,時而難免發(fā)生碰撞,但我從未見過吵罵爭斗;在綠柵欄上練走平衡木時,身旁必有小朋友牽手或跟隨保護。天真爛漫的孩子們縱情地享受著快樂,熱眼旁觀的家長們坐在長靠椅上,深情地觀賞著自己的和別人的小天使們,直至盡興而歸。這里是一個微型的和諧社會。
法國從幼兒園到高中都實行免費義務(wù)教育,大學(xué)寬進嚴(yán)出,孩子極少應(yīng)試壓力。朵朵干脆沒考試,家庭作業(yè)也極少。每周上課4天,周三到少兒中心去玩耍,學(xué)繪畫,或到音樂學(xué)院去學(xué)舞蹈,老師Stephane先生是星級舞蹈演員呢。女兒說,直到期末也不知孩子學(xué)習(xí)成績?nèi)绾?,只見作業(yè)本上老師寫著許多A。朵朵舞蹈、表演都像模像樣,給我和她姥姥畫的漫畫像充滿幻想、創(chuàng)意與童趣。平時聽朵朵說話,除清晰流利外,還時有機智幽默之語,沒有小書呆子氣。我們每天都感受著驚喜與滿意。
可愛的“爬行天使”
如果說孩子是小天使,那么巴黎人心目中還有另一類天使——狗,爬行的天使。巴黎人愛狗,我久已耳聞。來到巴黎才飽覽了“狗景觀”,見識了“狗文化”。
夸張一點說,在巴黎,隨時隨處都在舉行名犬博覽會。狗兒們大小不同,毛色各異,模樣更是千奇百怪。多數(shù)是小狗,像從玩具商店逃出來的。大狗則壯如牛犢,威如虎狼。不論美得惹人心疼或者丑得滑稽可笑,都非??蓯?。我覺得巴黎的狗有兩個突出的共同點:其一是它們都溫順友善,從不向陌生人齜牙,更不狂吠。巴黎的窗戶陽臺都沒有“防盜網(wǎng)”,狗兒們“看家護院”的天職退化了,大約僅有的兩個詞“嗚”和“汪汪”也都忘了吧。同類之間也很友善。常見幾只狗在一起嗅舔廝混,追逐嬉鬧,卻從未見過咬斗。它們有時像頑童般的活潑調(diào)皮,有時像紳士淑女般的“有教養(yǎng)”。其二是絕大多數(shù)狗尾巴都比兔子的還短。是被主人截掉的嗎?我曾慫恿孩子用法語去問狗主人,結(jié)果告訴說是天生短尾巴。孩子還說:“您不能問是不是被截斷的呀!那不等于問他截斷自己孩子的胳膊一樣嗎?”我不禁啞然失笑。
說法國人“愛狗如子”并非罵人。他們?nèi)ソ家岸燃贂r,愛犬必在車內(nèi)和主人平起平坐;外出散步或購物時,必牽它們同行。只是由于狗兒們進化程度不夠,至今沒改掉隨地大小便的祖?zhèn)髀?xí),一些公共場所入口處標(biāo)明禁止帶狗入內(nèi),它們才只能被拴在門外,乖乖地靜候主人??纯闯欣锏墓肺荨⒐反?、狗衣、狗糧之華麗昂貴,看看狗主人面對愛犬時眼神之深情溫柔,就可以想象狗兒們平時受著怎樣的關(guān)愛呵護;也可以想象美麗清潔的街上常能踩到狗糞,為什么市民們卻大都無怨無怒;還可以想象日韓聯(lián)合舉辦的世界杯足球賽前,為什么西方球員因韓國人吃狗肉而揚言抵制。我聽說過夫妻因照顧老病的愛犬而放棄外出度假,卻沒聽說過因一方不愛狗而鬧離婚的。
巴黎人不僅愛狗,他們還經(jīng)常帶面包到公園和森林里去喂鴿子、野鴨、野鵝、小鹿和湖里的魚。
喧鬧而寧靜的花都
來巴黎之前,在我想象中,“世界花都”一定是個既美麗又喧鬧的城市。人口逾千萬,車水馬龍,游人如織,怎能不喧鬧呢?
巴黎是喧鬧的。大街上日夜汽車轟鳴,如同不停地響著滾雷。地下更甚于地上。地鐵交織如網(wǎng),地下停車場的標(biāo)識“P”或“Parking”隨處可見。地鐵隧道和地下車庫都是大音箱,里面的響聲堪稱如雷貫耳。除車聲之外,你要想用“喧鬧”二字形容聽覺,恐怕只有到夜總會、歌舞廳去。
巴黎又是出奇的寧靜。初到?jīng)]幾天,我們?nèi)乙鲞h門。女兒先下樓去買食品飲料,不知女婿已開車載我們在街角處等候。眼看女兒出商店向樓院大門走去,我說:“打開車窗喊一聲吧!”女婿說:“別喊,等吧?!?歲的外孫女說:“爸爸說得對。老師說,大聲喊叫不文明。那樣別人以為出了什么事,會報警的?!焙⒆咏o我上了一堂文明教育課。以后我就特別留意感受巴黎的寧靜。
最靜的是教堂和博物館。一個星期天,巴黎圣母院正在做禮拜。祭臺上,一位金發(fā)披肩、身著天藍色長裙的女子在領(lǐng)唱。唱詩班在臺下齊聲應(yīng)和。歌聲像山泉般純凈柔美,像松濤般深沉悠揚,仿佛真是從天國傳來。這歌聲同隨后神父的布道聲那樣清晰真切,反而把擠滿信徒和游客的圣母院襯托得無比莊嚴(yán)寧靜。參觀圣心大教堂時,里面沒有做禮拜。上千名游客繞大廳漫步,只聽見腳下輕細的沙沙聲,只看見偶爾有人耳語。人們仿佛在夢游。在羅浮宮、凡爾賽宮等博物館也是如此。游客們仿佛都被蒙娜麗莎的微笑把魂兒攝走了,被路易十四皇宮的富麗堂皇驚呆了。
如果說教堂和博物館理當(dāng)如此寧靜,那么,在商業(yè)大街上,在商店或餐館里,就“理當(dāng)”有高聲叫賣、討價還價、吆五喝六等高分貝的喧鬧吧?不。簡言之,不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沒有聽過人聲鼎沸、笑語喧嘩,更沒見過惡語相向、吵架罵街,甚至連游行示威的人群也只是靜靜地舉著標(biāo)語牌,并不呼號吶喊。無論何時何地,都只見法國人彬彬有禮地低聲交談,孩子們說話也是輕聲悄語。在樓道上、電梯內(nèi),常聽素不相識的男女老少輕聲說“Bonjour(你好)!”“Merci(謝謝)!”法國人似乎時時處處都在用言行舉止演示著什么是“文雅”與“教養(yǎng)”。
我教書數(shù)十載,習(xí)慣于高聲講話。如今,寧靜的巴黎使我經(jīng)歷了“靜化”,這是否也算得上靈魂的一種“凈化”呢?我想,說話聲音高低并不直接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成敗興衰。但是,寧靜祥和的氛圍對于家庭的和睦,人際的融洽,乃至社會的和諧,都有著難以言喻的微妙關(guān)系。而形成這樣的氛圍又需要多少年、多少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