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丟棄,至書商手中,而后,這本《國民字課圖說》就躺到我的書桌上。長兄對它呵護有加,加一牛皮紙做“封面”,自右及左用繁體字寫上三豎行字:“兒童必需”、“國民字課圖說”、“上海會文堂書局發(fā)行”。據(jù)古越章彬于1905年9月即寫的《序》,這是一本“受會文堂主人之囑編輯”的,“前編識字教科書繪圖系說于啟發(fā)兒童知識最有裨益風行一時”,本“雖無甚增損圖說則務在變通期名窒礙難行之弊用特大加修正改名國民字課圖說”。在網(wǎng)上搜索沒見書影,其他資料更是沒有,雖有“獨家”收藏般的自喜,卻不知道當初這書長相什么模樣,是個遺憾。
此書是因為編著者有“得一新法而欲其法之普及”之心的產物,今天可以稱之為“共享”,作者認為,達到“共享”的途徑便是借助書的形式。《編輯大意》中有詳盡的闡述,稱這是與那些“以天地人物分類居多”、容易讓孩子們“生厭”的識字課本不一樣,“每字先注聲音次注意義解說純用官話為老師者依書講解絕不費力”,如“一”字:“于悉切.音漪.人聲”,“起頭的數(shù)目字”,“數(shù)目起于一.不論何數(shù).都是從一生出來.一個人.一只鳥.一匹馬.一頭牛.就是這個一字.看一上圖”,下面是一只手伸出食指左指,表示“一”。舉例之多,讀者一目了然。再如“冰”字,“悲陵切.音逼.平聲”,“結冰的冰”,“水到冷天.便結成冰.看下圖.地球南北兩極.通年有冰.叫做冰洋.看上圖”,一字兩圖,圖文并茂,識字長見識,堪稱本書的特色。今天用此法也不過時,的確“新法”,其言不虛。
與這本貨真價實的識字課本相比,與之同室的還有兩本,一本是《農民識字課本》(第一、二冊合訂本),共四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10月第一版,手頭的是1952年7月第一次修訂原版、1952年月10月成都初版。而這本書實際上是語文課本,屬文不對題圖書,比如第一課便是“人/一個人/兩個人”,由字或詞到短語;后面的課文越來越長,有不少應用文,如書信、欠條、日記等,其教化色彩又非常濃,諸多政治的時令的內容人選其中。另一本《看圖識字》(第二冊)更無趣,這本由“文字改革出版社”于1958年出版的書,64開本,每字就只是注音、畫圖,無一字說明,呆板得很,學起來肯定會很累,老師們教學難得豐富到哪里去。
看來,《國民字課圖說》一書的廣告是如實的,并非今日某些書是有意夸張。原文如是:“初學識字每苦難/本局是書編次周到/逐字音釋淺顯易曉/旁加圖畫兒童尤好/備此數(shù)冊獲益不少?!弊髡邔@本課本還寄予特別的厚望,稱“中國文字之通行于萬國或亦起點于是也”,這與《農民識字課本》不同,雖然也有“揚我國威”之意,但三句話不離本行,與識字緊密聯(lián)系,易引起學習者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堪稱目標遠大,卻又具體,勵志而細無聲,這便是教育的藝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