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氏源流
柴氏源于三支,其一始于祝融之孫會人。史載,黃帝之孫顓頊帝有兩個曾孫,名重黎和吳回。帝嚳時重黎在軒轅之墟(今河南省新鄭市)任火正,稱謂祝融。祝融食邑于新鄭一帶,《左傳》云:“鄭,祝融之墟也?!惫补な献鱽y,帝嚳命重黎誅之而不盡,被誅,以其弟吳回為火正。吳回死,子陸終繼為火正。
據(jù)西晉太康年間司空司隸校尉崔陵和著作郎柴宏道、中書舍人柴宏膜所撰《柴氏宗譜》云,陸終生子六人,第四子“會人封于晉,賜柴姓,世居平陽,為平陽郡公……武王即位,大封先圣之裔,得會人20世孫承勛,復(fù)襲封平陽郡公”。此乃柴姓之始。
其二始于仲尼弟子高柴之孫舉。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高氏出自姜姓,齊太公六世孫文公赤,生公子高,孫,為齊上卿,與管仲合諸侯有功,桓公命以王父(祖父)字為氏?!薄锻ㄖ尽な献迓浴份d,齊文公子高,10世孫高柴為孔門弟子,其孫舉又以王父之名“柴”為氏。由此,柴舉便為這支柴姓之始祖。
高柴,字子羔,齊國人。仲尼72弟子之一,曾任衛(wèi)國大夫。衛(wèi)國內(nèi)亂,棄官不仕,移居河南太康施教,壽享128歲,葬于太康西北(今高賢鄉(xiāng)),世稱壽圣儒賢?!白痈崮埂焙兔鞔皦凼ニ滤鄙写?,為歷代柴氏后人尋根拜祖之地。
其三為少數(shù)民族改姓。據(jù)查,目前已有柴姓的少數(shù)民族是:苗、土家、蒙、滿、回和黎族。
歷史名人
柴武,漢高祖劉邦的一員大將。秦末起義于薛(今山東曲阜),曾擊敗齊歷下軍,與項羽決戰(zhàn)于垓下,斬韓王信于參合,功封棘蒲侯。
柴誕,河北平鄉(xiāng)人(今屬南和縣)。晉永嘉初為冀州刺史,封開國任城侯。子孫繁盛,至北齊時,列朝班者達40余人,稱“柴半朝”。
柴紹,山西平陽(今臨汾)人。大唐開國元勛,娶李淵第三女為妻。隨高祖屢建奇功,由臨汾郡公進封霍國公,徒譙國。
柴榮,邢州堯山人。后周太祖郭威養(yǎng)子,柴皇后之侄。太祖崩,遂承大統(tǒng),即周世宗。在位六年,改革政治,整頓軍事,獎勵生產(chǎn),為北宋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chǔ),被譽為五代第一明君。
柴再用,五代南唐汝陽人,勇敢善戰(zhàn),功授光州刺史,佐行密建吳國,累加德勝軍節(jié)度使。
柴禹錫,宋大名人。事太宗,升樞密副使,后累官至宣徽北院使、知樞密院事。
柴望,浙江江山人。字仲山,號秋堂,又號歸田。宋嘉熙年間為太學(xué)上舍。淳六年日食,上《雨丁龜鑒》被逮入獄。后被疏救得免,放歸。端宗即位,授迪功郎、史館國史編校。宋亡,與從弟隋亨、元享、元彪吟詠于田園,屢征不出,人稱“柴氏四隱”。著有《道州臺衣集》、《詠史詩》、《西涼鼓吹》等,多散失,后人搜羅遺稿輯為《秋堂集》,并收入《柴氏四隱集》中。
柴中行,宋余干人(一說江山人),字與之。紹興元年進士,累官右文殿修撰,主管鴻慶宮。常與弟中守、中立講學(xué)于南溪之上,人稱南溪先生。
柴大紀,清浙江江山人。自武進士授福建守備,累擢至海壇鎮(zhèn)總兵,移臺灣鎮(zhèn)。累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后為??蛋菜莺?,被棄市。
遷播
先秦時代,柴氏主要活動區(qū)域在中原地區(qū),后逐漸向南和東南方向發(fā)展。到了兩漢時期,柴氏繼續(xù)由中原一帶向南方發(fā)展。許多柴氏后裔在湖北、湖南、安徽和浙江等地做官,他們?yōu)楣僖蝗?,留嗣一片,成為這一時期柴氏遷播的主要特點。
兩晉時期,中原烽火不斷,迫使中原漢民族大規(guī)模持續(xù)南遷到福建、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省。而居住在河北邢州平鄉(xiāng)、南和一帶的柴誕家族,在“永嘉之亂”時,處亂不驚,不但沒有南遷,反而空前興旺,形成望族。據(jù)平鄉(xiāng)縣《柴村寺碑》記載,北齊天統(tǒng)時有數(shù)十柴誕后人到各地做官,上自將軍,下至縣令,廣布河北、河南、山西、山東、安徽等省,此時的平鄉(xiāng)不但是冀南一帶柴氏宗族的活動中心,而且也是柴氏宗族走向全國的新起點。
到了唐代,開國元勛柴紹的出現(xiàn),使山西臨汾成為柴氏宗族走向全國的又一始點。先是唐代茗州節(jié)度判官柴仲珍及其兄仲蘇(承事郎)、弟仲緊(承事郎)先后遷居浙江江山之蔣塢(今王村)與嵩高里(今長臺),后又有柴紹裔孫柴孟端北遷太原。孟端第三子柴即柴翁,遷河北邢州堯山。翁生二子守禮、守義,女為后周太祖郭威的皇后。守禮子榮為郭威養(yǎng)子。郭威病逝,太子榮即皇帝位,是為周世宗。柴榮在位不到六年,便英年早逝,四子宗訓(xùn)七歲即位,是為恭帝。主少國疑,都點檢趙匡胤趁機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封恭帝為鄭王,令居房州。柴榮第七子靳王熙誨少孤,被宋越國公盧琰收養(yǎng),改名盧璇。為避宋太祖迫害,盧琰于乾德六年致仕,攜熙誨隱居于浙江永康靈山(今屬磐安縣新渥鎮(zhèn)轄)。盧璇與盧琰八子并列為“九支盧”之第三支派,始居靈山下莊。后子孫分支于仙居、東陽、永康、武義、縉云、浦江、龍游一帶,并在東陽一帶形成望族。該支中有復(fù)為柴姓者。
據(jù)《宋史》記載:紹興年間,周世宗玄孫叔夏詔封為右承奉郎,襲封崇義公,令居衢州。從此,衢州成為周世宗柴榮裔孫的世居之地。
另外,周世宗裔孫昊,“靖康之難”后率族隨宋室南遷,分居浙江紹興、定海、衢州、江山等地。
留居山西的柴氏后裔,明時亦有大量外遷,至今在許多《柴氏宗譜》中,有望出平陽、祖籍洪洞的記載。
另據(jù)《平陽郡柴氏宗譜》載,明洪武六年,護國將軍柴天福與柴天壽、柴天德兄弟率軍入黔平叛后,留居貴州省安順地區(qū)。其后,柴天福一支改林姓,柴天壽一支改殷姓,柴天德后裔分支貴州省平壩、普定、六枝、晴隆、貴陽、水城、盤縣和云南省宣威、會澤、沾溢、曲靖、玉溪、峨山、墨江、普洱等地,現(xiàn)已傳至第23代。
現(xiàn)青海的一支柴氏,是明陜西總兵柴國柱的后人。據(jù)說,大通縣柴家堡有一廟宇,內(nèi)有諸多神像和柴氏祖宗牌位。
(作者單位: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