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太行東麓、衛(wèi)河之濱、牧野大地上,有一座耿耿正氣的忠臣古廟——比干廟。它就是世界林姓宗祖、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憂國恤民、以死諫君的忠臣比干的塋葬地。它位于新鄉(xiāng)市東北20公里處,衛(wèi)輝市境內(nèi)的頓坊店鄉(xiāng)。比干因規(guī)諫獲罪,被剖心致死后,其子改為林姓,故比干廟又是中國林姓家廟。
比干,殷朝沫邑(今河南省淇縣)人,被紂王剖心致死,是歷史上以死諫君的忠臣之典范,孔子贊譽比干為“三仁第一”,故稱“天下第一仁”。
殷商末期,紂王荒淫暴虐,生靈涂炭,民怨沸騰,國勢危殆。比干在朝內(nèi)任少師,屢次規(guī)勸紂王恤民廉政,勵精圖治。他卻充耳不聞,反在宮中營造鹿臺苑林,設(shè)立酒池肉林,驕奢淫逸,醉生夢死。比干憂心如焚,不避湯火之誅,一連三日泣血陳詞,犯顏強諫,以致紂王勃然大怒,將比干剖胸摘心?!妒酚洝ひ蟊炯o(jì)》中記載,比干是被剖心而死的?!段骱泳琵堊遄V》也載紂王殺死比干后,剖開肚子,取出心來觀賞,并向全國下令說:“少師比干妖言惑眾,賜死摘其心?!?/p>
比十廟的比十塑像
傳說比干死后,驟然間天昏地暗,狂風(fēng)大作,飛沙走石掩埋了比干的尸體,形成了著名的“天葬墓”。墓冢直徑20米,高20余米,為一座高大的土丘,是中國第一座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
比干廟
比干死后,周武王封墓;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因墓立廟。此后,歷代皇帝或下詔封謚,或親臨祭祀,或題詩,或擴建,尊崇忠烈,畢恭畢敬,使得比干廟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F(xiàn)存比干廟占地11.3萬平方米,四周朱墻環(huán)圍,古柏交柯,碑碣林立,環(huán)境幽深,是天下林氏后裔謁祖圣地。該廟因早于孔廟500年,且是第一個供奉圣賢的“葬人含墳之廟”,故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廟”。
殷太師廟
比干廟屬于廟墓合一的建筑群,現(xiàn)存的基本格局為明代弘治年間重建后的樣子。廟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碑坊、神道、比干公塑像、影壁、山門、二門、木坊、碑廊、拜殿、大殿、配殿、石坊和墓碑等基本保存完整,廟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樸壯觀,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
比干廟院內(nèi)碑碣林立
比干廟中有一通著名的碑碣,即明代斐騫的《重修殷太師祠堂墓碑記》,文中記載:比堅,比干子也,逃匿林谷,周武王賜林為姓。子姓綿延:一在河南光州,一在福建莆田。今莆田之林盛天下,致身立朝,尤多忠貞節(jié)義之士。語云:“無林不開榜是也?!爆F(xiàn)在,衛(wèi)輝西部山區(qū)尚存有據(jù)傳是比堅逃避追兵時的藏匿地舊址。“衛(wèi)輝比干廟,天下林氏根”,比干廟已成為海內(nèi)外林氏的心儀之地。
“赤膽忠心”牌坊
3000多年來,比干后代林姓確實像樹林一樣枝茂葉繁。對于林氏家族來說,淇縣是林姓的發(fā)源地,比干廟是林氏的家廟,這里是林氏子孫尋根問祖的圣地。目前,林姓已成為我國的一個大姓,尤其在南方,號稱“陳林滿天下”,在臺灣林姓更是名列前茅。全世界林姓人口大約有7000萬,其中我國大陸有5000多萬,臺灣約700萬,海外約1500萬。上世紀(jì)80年代末以來,世界各地炎黃子孫掀起了一股尋根問祖的熱潮,林姓子孫紛紛不遠(yuǎn)萬里來衛(wèi)輝尋根祭祖。
二
林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據(jù)《晉安世譜校正序》、《元和姓纂》等有關(guān)資料記載,林姓為高辛氏之后,商湯子姓后裔,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來。相傳當(dāng)比干被殺的噩耗傳到家時,夫人媯氏正懷孕在身,知道紂王一定會前來追殺,便連夜出逃,在牧野(今河南衛(wèi)輝、淇縣一帶)郊外樹林的石室隱藏下來,直到平安地把孩子生下。因為生的是男孩,便為他取名堅,字長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吊比干文”碑 乾隆御筆
商朝滅亡,比干夫人及遺腹子堅都作為商朝名臣之后得到周武王的禮遇。周武王因堅是在樹林中所生,特賜姓林。這樣,便有了林姓。唐林寶《元和姓纂·林》所載:“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為紂所滅,其子堅逃難長林之山,遂姓林氏。”后來,林堅的子孫發(fā)展成為林姓的最大支派。再后來,這支林姓又分出西河、南安等郡望以及問禮、忠孝、林本、善慶、崇本等堂號。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還有其他來源。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開之后,因以為氏。開生林英,英生林茂、林慶,世系甚明”。這支宗脈初活躍于河南郡一帶,族譜上以“河南林姓”相稱。譜書也因此稱他們?yōu)楹幽狭中铡?/p>
另外,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時,鮮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運動中也改漢字單姓林,并注籍為河南洛陽人,是為河南洛陽林姓。此支林氏隨著時光流逝,后裔同樣難覓其蹤,是與子姓林氏混淆其宗支,還是又改他姓,不得而知。
以上三支林姓是當(dāng)今林姓的主要血統(tǒng)所出。此外,我國臺灣高山族也有取“林”為姓的。 另據(jù)史書記載,蛇氏傳至唐代開元年間改蛇姓為林姓和其他五姓,故唐代建州(今福建省建甌一帶)有羌人姓林。另據(jù)《開元錄》載:“會建州皆蛇種,有五姓,黃、林等是其裔?!苯ㄖ轂楦=ㄩ}北古代建制(今福建南平市屬地),雖有此說,目前查閱該處存世林氏譜牒無一不是子姓林氏,至于蛇種之說更屬子虛烏有之事。
三
林姓最初發(fā)祥于河南省境內(nèi)。自周武王賜林堅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后,子孫世居其地。
林堅子孫在博陵發(fā)展繁衍。西周末年,林萇、林材等人來到洛陽。春秋時期,林姓散居于周(今陜西、河南一帶)、魯、齊、衛(wèi)等地。戰(zhàn)國時期,趙宰相林皋,始居九門(今河北藁城縣西北),生有九子,分別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賢德,被稱之為“九龍之父”,“十德之門”。后來因為趙王妒其才能欲加害,迫使林姓舉家遷至西河避難。
秦漢時期,林雍后人遷到齊郡居住,后因齊郡更名濟南郡,故稱為濟南郡人或者稱為“濟南林”。 漢朝時,林姓成為當(dāng)?shù)孛T望族。東漢末、三國時期中原林姓大批南遷,進入江浙一帶。至西晉末年,中原林姓開始進入福建。林堅后裔林懋任下邳郡太守,遷居下邳郡。任滿后,便在郡中的梓桐鄉(xiāng)定居下來。后來,這支從“濟南林”分出的林姓便被稱為“徐州林”或“下邳林”,林懋就是其開基祖。
“晉安林”來源于“濟南林”。林懋次子林祿曾任晉安(今屬福建)太守、晉安郡王,死后葬于惠安縣涂嶺九龍崗,九龍崗成為海內(nèi)林姓拜謁圣地,林祿為林姓在福建開基始祖。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長樂、惠安、龍溪、漳浦等地,稱“閩林晉安世系”,成為林姓最大、最著名的一支。晉安林姓又派生許多支派,最盛的有兩支:一為侯官世系(今福建福州),林則徐即屬此支后裔;一為莆田世系,林祿之孫林綏的13世孫林披生九子,俱官刺史,號“九牧林家”。晉安世系分支較著名的還有瓊州世系與睢陽世系,分別在唐朝與南宋時遷入海南,部分在明朝時散居于河南、甘肅等地。林姓在唐朝時最早入臺,在明清之際,閩粵沿海地區(qū)的林姓開始移居臺灣,繁衍發(fā)展。林姓在福建、廣東、臺灣三省分布較多,約占全國林姓60%。
四
林姓在漫長的繁衍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郡望,據(jù)《廣韻》所載,主要有五個:1.南安郡,治所在道(今隴西縣東南);2.西河郡,治所在平定(今內(nèi)蒙古準(zhǔn)格爾旗西南);3.濟南郡,治所在東平陵(今山東章丘西);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5.晉安郡,治所在侯官(今福建福州市)。
國內(nèi)各地的林氏祠堂,有不同的堂號:“九牧”、“紹閩”、“問禮”、“九龍”、“忠孝”、“雙闕”、“青龍”、“永澤”、“林平”、“十德”、“崇本”、“善慶”等。考究原由,與其祖上的開基地、墓葬風(fēng)水、官位等有關(guān)。
西河堂:東周時,林皋為趙國丞相,因避禍,攜子及家人避藏于西河白干山,后為當(dāng)?shù)赝澹势浜笕艘浴拔骱印睘樘锰枴?/p>
濟南堂:林遵,西漢宣帝時為博士,官太子大傅,生五子,世居濟南,為濟南望族,其后裔以此為堂號。
九龍?zhí)茫毫质细=ㄊ甲媪值?,曾任晉安郡太守,因林祿之墓葬在福建九龍山而得名。
九牧堂:林披在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選明經(jīng)博士,任潭州刺史、康州刺史等職,有政績,賜紫金魚袋,封上柱國。林披生九子,均官刺史。世稱甫田九牧或九牧林家,故林家有以“九牧”為堂號者。
“忠孝堂”:據(jù)傳宋仁宗御書林氏族譜“忠孝”,并為族譜題詩稱《林家詩》。各地的林氏族譜都有記載。
“九龍門”和“十德堂”:比干的裔孫林皋,在戰(zhàn)國時任趙國宰相,德高望重。有子9人,受家風(fēng)影響,各有才能,被人稱為“九龍”,他們家族也被稱為“九龍門”。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見稱,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稱為“十德堂”。
在客家人歷史上,還有一支林氏因躲避元初對林氏漢人的屠殺,被迫改姓楊,俗稱“新楊”,其實也是林氏后裔。
相傳農(nóng)歷四月初四是比干的祭日,每年的這一天,林姓子孫都要在比干廟焚香祭祀這位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