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是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中,人們所隨身佩帶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荷包的造型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荷包的圖案有繁有簡,花卉、鳥、獸、草蟲、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語、詩詞文字都有,裝飾意味很濃。
荷包的前身叫“荷囊”。荷者,負荷;囊者,袋也。所謂“荷囊”,即用來盛放零星細物的小袋。因古人衣服沒有口袋,一些必須隨身攜帶的物品(如毛巾、印章及錢幣等),只能貯放在這種袋里。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時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稱“持囊”或稱“挈囊”。以后漸漸覺得手提肩背有所不便,才將它掛在腰際,并形成一種習俗,俗謂“旁囊”。制作荷囊的材料,一般多用皮革,故又有“囊”之稱。如新疆鄯善蘇巴什古墓出土的一件,以羊皮為之,呈長方形,長6.7厘米,寬3.7厘米,在口部有一拴系的皮帶,以備掛佩(圖1)?,F(xiàn)存最早的囊實物,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遺物。
漢代以后沿襲其俗,《北堂書鈔》卷一三六引《曹瞞傳》:“(曹)操性佻易,自佩小囊,以盛毛巾細物。”《晉書·鄧攸傳》也記載:鄧攸夢行水邊,見一女子,猛獸自后斷其囊。由此可見,魏晉時期不論男女,身邊都佩有囊。在囊上飾有獸頭紋樣,也稱“獸頭囊”。這種飾有獸頭紋樣的囊形象,在山東沂南一漢墓畫像石上還可以看到:中室北壁的東段,畫分上下兩格,皆刻人物故事。下格中的兩人皆戴著布紋的帽子,用帶結于頭后,衣袖皆卷起,腰束帶。其中左邊一人加束革帶,從右腰革帶垂下一虎頭紋佩囊(圖2),從圖上看,佩囊比較大,做工也精致,還繡有花邊。中室北壁西段的上格亦畫有相同的一荷包,不同的是人物佩帶的方向不一樣,是從左腰革帶垂下一虎頭紋佩囊。
至南北朝時,佩囊制度正式確立,人們所佩的囊,并非全用皮制,也有用絲織物做成的,但仍然沿用囊的名稱?!端鍟ざY儀志六》:“(北朝)囊,二品以上金縷,三品金銀縷,四品銀縷,五品、六品彩縷,七、八、九品彩縷,獸爪。官無印綬者,并不合佩囊及爪。”至隋代則專施于良娣以下命婦,以別嬪妃的獸頭囊?!?隋書·禮儀志七》:“良娣,鞠衣之服,銀印鈕,文如其職。佩采玉,青綬,八十首,長一丈六尺,獸爪囊。余同世婦。保林、八子,展衣之服,銅印環(huán)鈕,文如其職。佩水蒼玉,艾綬……獸爪囊。” 獸爪囊,囊之一種,簡稱“獸爪”或“爪”,是織有獸爪紋樣的小型佩囊,北朝官吏常佩于腰際以盛印綬。
唐代放官印、魚符(龜符)的佩袋與裝細物的佩囊分開使用,據(jù)《朝野僉載》記載:“上元年中,令九品以上佩刀礪等袋,彩為魚形,結帛作之,取魚之象,強之兆也?!钡兜Z袋,魚形袋,新、舊《唐書》稱之為“魚袋”、“蹀躞七事”?!捌呤隆奔磁宓丁⒌蹲?、礪石、契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等物。蹀躞七事應是后來的“七事荷包”(《歧路燈》第七十八回)的前稱。唐代婦女尤其喜歡佩帶荷包。荷包大多為圓形,上有不同的紋樣。佩掛囊的婦女形象,大多身穿胡服,腰束革帶,打扮成西域婦女的形象,但腰部一般都有佩掛的荷囊,如西安南里王村韋墓線雕石刻、唐李重潤墓和李賢墓壁畫中的侍女(圖3)。
唐代許多少數(shù)民族都有佩帶荷囊的習俗,如敦煌壁畫中唐第158窟的《各國王子舉哀圖》(圖4)中,便能清楚地看到有兩個少數(shù)民族人物的腰上掛有荷囊,而且所制作的荷囊都很有特色。如第一排中的單腿跪地、正作割鼻狀者,其左腰上掛一心形荷包,看上去就像是一朵云彩。第二排中雙手用刀插胸者的左腰上掛一花腰形荷包,顏色為白底湖藍色邊。這兩個荷包看上去都非常精致,做工非??季俊L拼嫾议惲⒈尽恫捷倛D》中的吐蕃使者身上所佩帶的荷囊,也反映了當時的習俗。
據(jù)考,唐宋時期作為飾物隨身帶的“魚袋”、“龜袋”還多是盛物的口袋。荷包成為珍貴佩飾物當緣始于唐代。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降誕》:“玄宗開元十七年,丞相張說遂奏以八月五日降誕日為千秋節(jié),百寮有獻承露囊者。”杜牧《過勤政樓》詩:“千秋令節(jié)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背新赌?,即荷包,由眼明囊演變而來(眼明囊之俗:古俗農歷八月初一凌晨,婦女以彩帛之囊盛裝樹木花草上的露水,相傳以此洗眼,能使人一年之內保持目明)。百官獻囊名曰“承露囊”,隱喻為沐浴皇恩。民間仿制為節(jié)日禮品相饋贈,用作佩飾,男女常佩于腰間以盛雜物。
新疆克孜爾石窟第189窟壁畫中,有畫于公元6~7世紀的一身龜茲貴族供養(yǎng)人圖像(圖5),其腰部束帶,上掛短刀,同時佩帶雞心形荷囊。該圖現(xiàn)存德國柏林。
敦煌五代第409窟東壁《回鶻王禮佛圖》(圖6)中,回鶻王腰帶上也掛有很多東西,其中所掛的荷包造型別致,像葫蘆型,但上口呈喇叭狀,底部呈圓形,上大下小。顏色為白色,可能是褪色所致。同時期、造型相同的荷包在榆林窟第39窟甬道里也有,同樣見于回鶻貴族禮佛圖中。
又如吐魯番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69窟供養(yǎng)人圖像(圖7)中,八身回鶻供養(yǎng)人的右側均從腰帶上垂下一荷囊,荷囊的最上端有一珠子。荷囊的樣式和大小都相同,但色彩不一。這幅畫現(xiàn)存德國柏林。
“荷包”這一名稱,出現(xiàn)在宋代以后?!锻ㄋ拙帯し棥氛f:“《能改齋漫錄》載劉偉明詩‘西清直寓荷為橐’,歐陽修啟以‘紫荷垂橐’對‘紅藥翻階’,皆讀之為芰荷之荷。今名小夾囊曰荷包,亦得綴袍外以見尊上,或者即因于紫荷耶?”這是將宋代紫荷疑為荷包。袁枚《隨園隨筆》下有“紫荷非荷包”辨其非。在元雜劇及明清筆記小說中常見有這種提法。所謂荷包,實際上就是以前的荷囊、旁囊及囊。清汪汲《事物原會》記稱:“晉《輿服志》:文武皆有囊綴綬,八座尚書則荷紫,乃負荷之荷,非荷渠也。今謂囊曰荷包本此?!?/p>
元代民間也流行佩帶荷囊,如敦煌壁畫元代第332窟甬道的蒙古族供養(yǎng)人畫像,前面二人腰部兩側便垂有荷囊。
清代皇帝在年終多用荷包賞賜給大臣。《嘯亭續(xù)錄》就記載:乾嘉時期“歲暮時諸王公大臣皆有賜予;御前大臣皆賜‘歲歲平安’荷包一”。
荷包在明清時,也叫“茄袋”、“順袋”?!督鹌棵贰返谌兀何鏖T慶“便向茄袋里取出(銀子)來,約有一兩一塊,遞于王婆子,交備辦酒食”。這是按宋朝人的稱法?!端问贰ぽ浄尽分^金主法物有玉帶及皮茄袋?!镀缏窡簟返诙幕兀骸敖B聞從順袋掏出一封書子,遞于夏逢若?!?/p>
清代荷包有大量實物傳世。通常以絲織物做成,上施彩繡。因制作荷包的質料、造型各不相同,所以名稱也不一樣,有的造型上小下大,中有收腰,形似葫蘆,所以稱之為“葫蘆荷包”。有的被做成雞心形,上大下小,俗稱“雞心荷包”。在一些大、中城市,還有專門生產這種飾件的作坊。如《舊都文物略》記:“荷包巷所賣官樣九件,壓金刺錦,花樣萬千?!睋?jù)說這種荷包最初是男子用來盛放煙葉的,后來大家覺得十分美觀,乃爭相仿效,不論男女,都喜佩之。北京《竹枝詞》云:“為盛煙葉淡巴菰,做得荷包各式殊。未識何人傳妙制,家家依樣畫葫蘆?!?/p>
除荷包以外,清代男子在腰間還掛有褡褳、扇套、香囊、小刀、眼鏡盒等物品,既有裝飾意義,又有實用價值。婦女佩此者,比較少見,一般多在衣襟處掛上一二件小型飾物,如耳挖、牙剔和小毛鑷子之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服飾的改變以及人們文化心理的變化,如今荷包在城市里已經成了人們的收藏品,只是在鄉(xiāng)村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仍有流行。布依族青年結婚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耍荷包”。荷包文化留給人們的不僅是可供欣賞的民間藝術品,還有豐富且深刻的文化內涵。
(作者單位:敦煌研究院廣州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