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根據(jù)題目中“別”字來判斷,這首詩當(dāng)屬別離詩的范疇。中國古代有很多的別離詩。最廣為人知的是《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這些別離詩的對象是汪倫、元二,是人;《再》送別的是康橋,是物。別離對象的差別本身凸現(xiàn)了《再》的感情將不同于以往的詩歌。那么此詩感情有何突破?徐志摩在此詩中使用了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夢等意象,或許我們可以通過意象分析作一探究。
開篇“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走得“輕輕”,展現(xiàn)了作者的惆悵。離別之際輕輕地漫步在康橋,渴望時間停滯,用雙腳最后一次接觸劍橋歡樂的土地。“輕輕”是作者的不忍?熏康橋給了人太多的回憶。結(jié)句“不帶走一片云彩",貌似無情,但實際上詩人想把這一切都留在自己記憶之中。并且,來得“輕輕”展現(xiàn)了作者是歡快地來,雖是再次來到康橋,但他仍不能抑止心中的興奮。
第二組意象“金柳”“夕陽”。柳樹在夕陽中,有余暉沐浴,因此用金色來修飾。柳樹倒映在水中,風(fēng)一吹,影子在水中蕩漾,但文中說又在詩人心中蕩漾。那么其實詩歌是把詩人的心比作湖水,湖水就是詩人的心。在這里詩人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意象,傳達(dá)出物我一體的意思?!傲?,留也”,柳是離別時常用的意象之一,但古典詩詞賦予它的是悲傷的氣氛。例如“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提到柳樹,人們的心就悲傷了,但在徐志摩的詩中,讀者不會感覺到此種壓抑氣氛。詩人是把柳樹比作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對自己的新娘,人們總是充滿著愛憐、呵護(hù)之情,溫柔待之。通過這樣的比喻可以看出詩人把康橋的草木看作自己的新娘,充滿熱愛。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青荇在湖底招搖,表示對作者的歡迎,作者愿意成為它們其中的一員,也做一條水草。“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柔”是指溫柔,通常用來修飾姑娘,而詩人用來修飾康河之水,顯然是把康河看作自己的愛人,詩人愿意在康河中作一條水草,充分表達(dá)出作者對康河的愛戀之情。這里不由得讓人想到裴多菲得《我愿意是急流》。“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愛人是一條小魚/在我的浪花中/快樂地游來游去。”本節(jié)也可以解讀成:我愿意是水草/只要我的愛人是康河/在它的柔波里/我快樂地招搖。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里的“潭”指的是拜倫潭。一九二〇年徐志摩到康橋留學(xué),意氣風(fēng)發(fā),指點江山,揮斥方遒。與林徽因相識、熱戀,常到此地游玩。人生四美“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都已經(jīng)具備?;貒螅鞠胍徽购陥D,但他經(jīng)歷了事業(yè)的低潮,林徽因又與他分手嫁與他人?,F(xiàn)在詩人再次來到康橋,故地重游,拜倫潭依然還在,但過去的人和事再也不能回來。所以說“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夢如彩虹般美麗、絢爛,但作者用“沉淀”作謂語,使人覺得這個夢雖美麗,但沉重,有哀愁成分在內(nèi)。
幸而詩人是樂觀的,過去的夢一去不復(fù)返,但未來的夢依舊可以找尋,“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溯”是逆水而上的意思?!遁筝纭分杏小拜筝缟n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耙寥恕笨梢灾讣讶?,也可以指一種理想,也暗喻未來之夢,“有一點是知道的,夢中的天地是自由的,任你徜徉”(朱自清《說夢》)。這種找尋無疑讓詩人的心情很快樂,因為尋夢使得精神有了寄托,詩人才可以在“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俄椉管幹尽分杏小百妊鰢[歌,冥然兀作”之句,歸有光在項脊軒那五尺見方的小閣子里,覺得那天地完全是屬于自己的,因而放歌。徐志摩覺得那夢境也完全是自己的,所以他也能快樂地放歌。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也有一段,“一個人在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以不想”。晚間月光下的荷塘只有他一個人負(fù)手欣賞,天地完全屬于他自己,毫無負(fù)擔(dān),毫無牽掛。但這樣的安寧終是不長久的,朱自清不得不踱步從荷塘回到家,回到現(xiàn)實當(dāng)中。徐志摩也很快意識到自己不能在夢境里留連,很快回到現(xiàn)實,意識到就要與康橋離別了,所以不能放歌,只能悄悄的離別。“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人對康橋的感情博大到使草木也含情,沉默即是無言,無言即是不舍,不舍到不忍打破這種沉默。
本詩的意象可以作多重探討,但是本文的目的只是通過這種探討表現(xiàn)此詩的感情。很顯然此詩感情主旋律是依依不舍、眷戀,這也使得此詩屬于別離詩的范疇。但是通過上述的意境分析我們可以感覺出來,這種別離是以思戀、愛戀、快樂為旋律。這也是本詩與那些傳統(tǒng)別離詩的一個區(qū)別之處?!镑鋈讳N魂者,唯別而已矣?!保ń汀秳e賦》)“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從這些別離詩,我們能讀到的是:失魂落魄、哭泣、悲傷、難過……而在《再別康橋》中我們能體會到的是作者的樂觀心態(tài)。許多人別離的時候常常留影作紀(jì)念或者帶走一些紀(jì)念品。但是惟有徐志摩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全詩以離別時感情起伏為線索,雖有感傷,但也有樂觀的一面;他走得很是灑脫,但也不過分豪放。可以用“灑脫中寓婉約,依戀而不低徊”來概括此詩的感情。
作者簡介:周抒,蘇州陸慕中學(xué)高級教師;戎曉云,蘇州大學(xué)中文系比較文學(xué)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