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馬學禮,回族,家居洛陽馬坡村,乃河南心意六合拳的最早傳人。相傳馬學禮家境貧寒,13歲時每天放羊在河中游“十方院”歇腳,遇一隱士。此人身高六尺開外,長髯飄飄,雙目有神,須發(fā)皆白,看學禮是可造之材,便傳授學禮“神拳絕技”。學禮刻苦練功,盡得其傳,不覺已過七八年。一天,老者告訴學禮:“我要遠去,你要努力苦練,十年后可去少林寺試功”。學禮問老師姓名,老者說:“不必問我姓名,知道神拳即可?!?/p>
學禮一年四季,苦練不止,頓覺心意神志經盤脈絡,無不貫通,不覺十年已過。學禮想起恩師囑咐,前去少林寺試功。少林老方丈看后,非常滿意地說:“我與你師交情甚好,知你必來試功,你功已成,可回去發(fā)展。”
馬學禮回到當地,壓鏢十年有余,因人緣極佳,在修復中岳廟時,特指派他去作總監(jiān)數年。若干年后,返回故里傳授“心意六合拳”,當時從學者很多,其中以張志誠、馬三元、馬興為最。
馬興、馬二元兩支各有傳人。
張志誠傳李政,李政傳張聚,張聚傳買壯圖,買壯圖傳丁兆祥、安大慶、李海申、袁鳳儀等。
丁兆祥,河南午陽縣北午渡清真阿訇。
心意六合拳大師買壯圖是大沙河上游魯山縣人。早年得其舅父張聚密傳心意六合拳,數年苦練,藝達爐火純青。許多高手慕名來府試功,無不大敗而返,威名遠播,中原地帶,人皆敬之。
買壯圖以經營皮貨為業(yè),大沙河是他外出的主要途徑,他經常往來于北午渡、漯河、周口等地,北午渡是他出門的第一站,不斷落腳于北午渡清真寺,在寺中禮拜。丁老師慕買老師神功,待其甚厚,多有關照。二人交往無論談經論教,鑒別皮貨,還是盤練武功,都有很多共識。買老師極賞識丁的聰慧,贊賞他的為人,認為他有情有意而又可靠,是可塑之才,便傳他心意六合拳。在走南闖北的生涯中,買壯圖授徒頗多,但丁老師有文化,且勤奮好學,能較快地理解拳中要義,進步很快,深得買師厚愛,數年之后,出類拔萃,具有買壯圖宗師“練神化虛”之奇功,成為高足,被譽為買師手中的一枚“高錢”。
丁兆祥老師將此技傳于外甥呂瑞芳。
呂瑞芳,回族人,出生于武術世家,其祖父、父親、叔父皆心意六合拳馬三元一脈傳人。呂老師自幼酷愛武術,練功刻苦,白天除盤練功架外,還要雙手提木桶,平展雙臂到沙河取水,疾步登岸,往返無數;夜間練掌擊“鱉燈”——用直徑一寸棉芯,置于陶制容器中,注入清油,點燃取亮,人們觀其形稱為“鱉燈”。呂老師能做到數丈之外,掌發(fā)燈滅,日練不輟。丁兆祥系呂老師的舅父,尤愛其吃苦好學,著意栽培,把心意六合拳練法逐一相授,呂老師也就成了江通馬式(馬三元)、買式(張志誠一脈)兩支派練法之嫡系傳人,較全面地繼承了心意六合拳的內涵,這為其后來形成獨特的演練風格奠定了基礎。呂老師未進過學堂,其文化修養(yǎng)得益于跟舅父丁兆祥老師誦讀《古蘭經》及背誦《詩經》所得,以至于日后提及拳經,眉飛色舞,倒背如流,加上功至純真,論起拳來,則氣勢力現。丁老師贊譽他:“能把經論置拳中是為拳。”
呂老師虛懷若谷,為人謙厚,結交很廣,深得武林界敬仰。
呂老師鐘愛武術,一生致力于武術事業(yè),本來“教門拳”不外傳,尤其是心意六合拳,不少拳師都是晚年才在至親中擇善而教,所以,此拳傳人極少。他常說:“心意拳,重實用,兇猛狠毒,寧可失傳,決不可亂傳。不規(guī)矩之人。決不可教。”他性格豁達,胸襟寬宏,為人大度,打破了“教門拳”傳回不傳漢的封閉局面,凡人品可靠、正直上進、喜愛武術的,均盡心培養(yǎng),教其德行,授于技藝。一旦視為可教,則不遺余力,視生如子,一生義務授徒數百人,深得學子擁戴。
1999年,呂老師的弟子在漯河舉辦“首屆全國心意六合拳研究會”和“交流大會”,打破了三百多年來“心意六合拳”從不交流的封閉局面,使這項古樸的傳統(tǒng)拳術和其它拳種一樣得到發(fā)揚光大,造福國民。
心意六合拳的特點
意六合拳動作簡單,內涵豐富,功用無窮,是極好的健身之法,技擊之術。練時分動勢和定勢,定勢為樁,動勢為拳。不論定勢或動勢均要求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還要做到一身含六勢:雞腿、龍身、熊膀、鷹捉、虎抱頭、雷聲。定勢要規(guī)范外形動作,內意神態(tài),要求心想意動,手隨意動,力隨手發(fā),調順勁路,束身而起,長身而落,周身上下高度協(xié)調配合,做到心想意動氣隨力發(fā)動作合。通過不斷鍛煉,達到調順勁路的目的,逐步使人體潛能得到開發(fā),使周身形成合勁與整勁,通過意念引導達到虛靈,周身上下有虛(蓄)而待發(fā)之勢,動則崩翻,體悟火燒身之驚覺和觸而發(fā)的驚炸之勁。
此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開合自如,虛實分明,柔中有剛,練者內活外順,潔內華外,是集養(yǎng)生、健身、技擊為一體的實用拳種,可使習練者多方受益。
1.心意把(單把)
由自然站立,右足向前邁進一步,足跟著地,雙腿彎曲,重心在后腿,右手曲肘上提,至右肩外側,左臂下垂,腰微向右旋,目視前方。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收尾提肛,頭上頂、氣下沉(圖1)。
右腳向前邁出,右手同時向前推出,左手向內合抱至右肘內側。動
作時目視遠方,后腿有蹬勁,腰、肩、手同時向眼看的遠方推出,速度要快,意念要遠,發(fā)力要猛(圖2)。
要求:動作要高度協(xié)調配合,手腳齊動,周身齊到,心要狠,意要毒,發(fā)力要遠,同時要排氣,內氣要下沉丹田。
用法:第一個動作意想對方用右拳擊我,我用右手靠住對方右手,同時腰向右微旋,卸掉對方之力。
第二個動作意想對方力被我卸掉,我立即用右手向前推擊,同時邁進一步,腳進手出,周身有猛向敵撲之意。對方防備不及,必被擊倒。 單把分左式和右式兩種,左單把與右單把要求相同,動作相反。
2.懷抱頑石把(雙把)
左腳向前邁進一步,雙腿彎曲下蹲,腰向左旋,兩手置于左胯外側如抱石狀,目視雙手(圖3)。
右足向前邁出一步,雙手同時前向推出,如拋物狀,兩眼向遠處看,想像雙手推出很遠,要有用盡全力把一塊大石頭推出數丈之外的氣概(圖4)。
要求:第一個動作,雙腿下蹲時,不是蹲坐的意思,而是雙手抱石,雙腿運足力氣,蓄而待發(fā)。
第二個動作,意動形變,身體旋轉反彈,雙手隨勢推出,周身動作協(xié)調而靈活,快速而有力。
用法:雙把有猛虎撲食之意,所以此把又稱虎撲把。照此長期練習,周身動作整齊,勁力剛猛,心狠意毒,威力無窮,觸人即出。
3.搖閃把
左腳向前邁進一步,雙腿彎曲,重心偏前,腰向左旋,兩手隨之下按至左胯外側,右手在前,左手在后,目視前方(圖5)。
第二個動作,右腳向前邁進一步,雙腿彎曲,體重前四后六,兩手隨身翻轉,右小臂直立,前臂平伸,手心朝面部,左掌扶于右肘內側,頭上頂,目平視(圖6)。
要求:第一個動作,上左步與身子左旋下按要同時完成。
第二個動作,上右步與上身動作變化要配合,進步時要后腿蹬、前腿進,勁力到手。
用法:意想對方用左拳擊我,我進左步,同時雙手拉按對方左臂,對方有后撤之意。第二個動作意想當對方后撤之時,我進右步,同時反手擊打對方面部,肘擊對方胸部。
搖閃把分左右兩勢練習,此勢為右勢搖閃把,左勢動作與此相同,方向相反。
4.中門頭(又叫一頭碎碑把)
右腳向前邁進一步,雙腿彎曲,體重偏后,同時右手向前上方穿插,手心朝上,左手放于左胯外側,目視前手(圖7)。
左腳前進一步,成前弓后蹬狀,右手隨反手成拳,轉身拉至右胯外側,左手同時向上變拳,下壓至左膝前下方,后腿蹬勁,頭向前頂發(fā) (圖8)。
要求:第一個動作的右手與右腳動作要一致,要做到同起同停。
第二個動作,進左步與雙手反手后拉下按要同時完成,同時用頭頂擊對方,整個動作高度協(xié)調,緊密配合。
用法:第一個動作,意想對方出右手擊我面部,我急出右手迎擊對方。
第二個動作,意想右手與對方接觸時,速反手抓住對方手腕,同時左手抓住對方胳膊,雙手向后下方猛拉之時,速進左步,用頭撞擊對方胸部。
此為左勢中門頭,右勢要求與此相同,動作相反。
5.追風趕月把 ”
第一個動作,左腳向前邁進一步,雙腿彎曲,上身偏前,腰向左旋,右手沉肩下插至左膝外側,左手曲肘上提至右面外側,收尾塌腰,頭上頂、肩下沉,二目前視(圖9)。
第二個動作:右腳向前邁出一步,隨即右手向前撩擊,左手與右手同時動作,由上向后下方撕拉至左胯處,雙腿彎曲,成半蹲式,目視前手(圖10)。
要求:第一個動作,進左步,同時身體左旋,右手下插,腰部要有旋動,兩手交叉,兩臂裹合,有蓄而待發(fā)之勢。
第二個動作,右步前進與右手前撩動作要一致,速度要快,力度要大。
用法:第一動意想對方用右拳擊我,我左手推開對方來拳,并迅速進步旋腰,準備進擊對方。
第二動:速進右腿,同時右手隨步而擊,迅速向斜上方撩擊對方陰部。
此把分左右兩邊練習,要求動作相反,左右兩勢可反復練習。
6.挑領把
第一個動作,右腳進一步,腳跟著地,雙腿彎曲,體重在后腿,兩臂交叉于胸前,右手下插于右膝內側,左手曲肘上提,放于右面外側,二日平視(圖11)。 第二個動作,后腿發(fā)蹬勁,右手隨即上挑,左手下按落至襠部,手心向下,上身前移,成右弓步,頭上頂,肩下沉,二日平視(圖12)。
要求:第一動的兩膀向里裹勁,兩肩下沉,上身下沉束勁,腰有塌勁,頭有頂勁,腿雖彎曲,周身裹合,有蓄而待發(fā)之勢。
第二動利用后腿上蹬之勢,上身隨之向上反彈,上臂與手同時上挑,上挑之勢如彈擊一般,整個動作同時完成,協(xié)調完整,快速而富有彈性,有蟄龍升天之勢,所以此式有“拔中間”之說。
用法:此把通過對身體束長裹合的反復練習,使周身產生強大的束長彈性力,不論任何部位碰到人或物,都能產生周身之力,而不是局部力。所以此把練好,威力無窮,也是此拳盤練中節(jié)拔勁的關鍵。
7、鷹捉把
第一個動作,左腳前進一步,腳跟觸地,雙腿彎曲,體重在后腿,左臂曲肘上鉆,手心向面,右手扶于左肘內側,目視左手(圖13)。 第二個動作,右腿向前邁進一步,成右弓步,兩手由上向內反轉而下,左手置于左膝內側,右手至于小腹內側,兩手心朝下,頭上頂,肩下沉,目平視(圖14)。
要求:第一動兩手有上鉆之意,收尾提肛,內氣下沉,中節(jié)形成一上一下的對拔之力。
第二動后腿有蹬勁,前腿邁擊有踩勁,兩手隨腿部動作變化快速下按,身體同時向上反彈,此動作腳頭及身體各部動作要緊密協(xié)調,一動無有不動,雙手快速變化下劈,有霹雷擊地之意。
;
用法:此把鍛煉兩手由上向下的沉劈之力,此力利用周身的整體變化和中節(jié)的束長彈性力,長期盤練,不但能打出周身的合勁,而且快而猛威力無窮。
8.橫拳把
第一個動作,左腳向前邁出一步,腳跟著地,雙腿彎曲,體重在后腿,左手向前下方沉插至左膝內側,右手曲肘后拉至右胯外側,頭上頂,目平視(圖15)。
第二個動作,左腳向前邁進一步,成左弓步,雙手同時向前擊出右拳,左手為掌扶于右手腕處,眼觀拳擊出的方向(圖16)。
要求:第一動,右腿彎曲蓄勁,兩肩有沉勁,兩胯有塌勁,上身束含,兩膀有裹勁,整體與意念處于一種待發(fā)狀態(tài)。
第二動,右腿猛向前蹬,雙手借右腿向前的蹬勁向前猛然擊出,上下密切配合,步隨意出,手隨意發(fā)。
用法:第一動,周身勁力裹合,有待發(fā)之勢。
第二動,在后腿蹬出的同時,上身發(fā)長勁,兩肩發(fā)沉勁,兩膀發(fā)裹勁,如發(fā)出之箭作用于兩臂達于兩手,速度要快,發(fā)力要遠,長期盤練,可周身相合,勁整意遠,一觸即發(fā)。 此把分左右練習,另一側動作相同,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