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次重修的滕王閣,的確是瑰偉絕特,氣勢磅礴,不僅做工精巧,且盡情展示了唐、宋建筑的風采,使人竟不覺得非原址原物而漠然。每當?shù)桥R高閣,憑欄遠眺,但見贛江北去,帆影點點;梅嶺西來,煙雨蔥蔥。大橋飛架,承載多少歡車快馬;灘涂開發(fā),驚現(xiàn)無數(shù)美景奇觀。真的令人心曠神怡,嘆為觀止。當然也有美中不足,譬如那兩部小電梯,就有畫蛇添足之感。本來閣中陳設是自下而上按順序供人參觀的,到最上層便是仿古演出,既可讓人有漸次深遠進入歷史之感,又能借看戲小憩片刻,緩解登樓之累??呻娞菀蛔?,順序就顛倒了,除非無所事事,否則就很難調(diào)整思緒。再加上現(xiàn)在又把戲臺改作了“金鑾殿”,供人過一回“皇帝”、“皇后”癮,還要交錢買票,實在是與斯閣大相徑庭,俗不可耐。
只是到了五樓,當那由8塊銅板拼成的蘇東坡大學士手書的《滕王閣序》映入眼簾的時候,我才豁然開朗,頓感詩文正當其地、其地方見詩文矣!導游小姐也只是到了這里,才滔滔不絕地進入“序因閣而作,閣以序而傳”的境界了。其實據(jù)史書記載,滕王閣原本是不怎么樣的,當年唐王李淵封子李元嬰到南昌府為滕王時,其府地之偏僻,恰似白居易筆下的九江,“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李元嬰在京城長安熱鬧慣了,怎么受得了這般冷寂?于是便建了這么個樓閣,以便供自己呼朋喚黨吃酒看戲有個像樣的地方,我看也相當于現(xiàn)今的“紅樓”,何足道哉!了不起的還是文人,盡管秦始皇下死命令燒書埋人,也盡管古訓有云秀才起事難成氣候,但真正的秀才還是成了氣候的,無論是孔孟老莊,還是屈子司馬施羅曹吳,哪個不是飽學之士貫古越今之才?我看歷史要靠英雄和勞動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不假,但還要靠文人寫就,或曰再創(chuàng)造,否則歷史就成了瞎折騰?,F(xiàn)今文人們雖已歸類于勞動人民,也非得注上一筆不可。且說幾十年之后,李元嬰的這個小小樓閣,卻靠王勃助一臂之力而名垂千古了。試想元嬰除畫了一幅“百蝶百花圖”尚能一看之外,是要德無德、要政績無政績之徒,“滕王”是老爹老哥們馬上得天下送的,他算啥玩意兒?可那篇序就不得了,幾千年來并無法律約束,也無公德規(guī)范,硬是傳了下來經(jīng)久不衰,李元嬰地下有知,真應該好好謝謝這位后生哥兒。
站在這塊銅板跟前,我總是自問: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這么一篇序文乃至很多詩詞歌賦能傳之千古不脛而走呢?是寫景絕佳,還是狀物甚妙?倘或就是因為“推敲”一字捻斷數(shù)根須為人敬佩?我看既是,卻又不是,起碼不完全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故然美妙得很,“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也是引用率相當高的詞匯,可真正使人贊嘆摧人淚下刻骨銘心感同身受的,還有更為深刻的內(nèi)涵,這就是——抗爭。
文學藝術不朽的主題其實何止是愛情,準確地說應該是抗爭!因為沒有抗爭的愛情是不值得贊頌的,起碼是流傳不了的。
同命運抗爭,同生活抗爭,同邪惡抗爭,同自然抗爭……人生在抗爭中沉浮,社會在抗爭中發(fā)展,歷史在抗爭中寫就,江山在抗爭中易手。我以為,文學藝術既然是生活的反映,它本身便也布滿了抗爭的累累傷痕。
抗爭需要付出代價,抗爭總能煉出精華!
王勃在朝中做散郎,因不滿朝綱腐敗而上言,觸怒了皇帝,便貶了下來,老父也發(fā)配到交趾去了,這才有了他“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而求官之心太切,碰上了諸多能上達金鑾殿的文武官員,便拚將平生所學,用盡聰穎之腦,凝成這篇才華橫溢的絕響,以求朝廷看了能夠起用。你看,他歌頌完天子的錦繡江山之后,筆鋒一轉(zhuǎn),便是“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而且焦急地告訴皇上,“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您什么時候才用用我這個人才呢?為避跑官要官之嫌,他馬上又對皇上唱起了贊歌,“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泛明時?”相信朝廷是能慧眼識才、起用賢能的。緊接著還表達志向,“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總之,說一千道一萬,歸根結底一句話,懷才不遇,空有報國之志;無路請纓,專要諸公幫忙。人到了落魄的時候,確能爆發(fā)出無限才情。只可惜王子安并未達到目的,即使他不掉進南海淹死,恐怕也是當不上什么官的——盛世入仕,多不憑德才,而要靠關系后臺,這恐怕是古來的定律了。
由王勃我便想到了古代許多文人墨客、世之驕子,他們因敢于抗爭、蔑視權貴而仕途坎坷,又因仕途坎坷而憤怒出名詩,憂傷著華章,就這樣一代代地激勵著后人,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得以弘揚。這真是個難以解釋的邏輯,毫無道理的道理!比如,李白向往于建功立業(yè),對唐玄宗后期權貴當?shù)?、政治腐敗深為不滿,但正因有這點浩然氣,一入翰林就被權貴讒毀,于是他干脆借酒消愁,以酒言志,“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真是淋漓盡致,痛快極了,雖未能遂仕途之愿,但能如此酣暢一生,且流芳千古,還有何憾事呢?杜甫則在科舉場上屢試不中,基本上沒當上官,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并被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卻就此打住,怎么也升不上去了。正因為他仕途失意,屢經(jīng)坎坷,加上身處亂世,深受天災人禍之苦,才有那么多的“君不見”、“君不聞”之史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真真切切一顆憂國憂民之心剖于世人之前,叫人怎不為之感嘆?
白居易因申張正義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才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言;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拂袖而起棄官歸田,方能詠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還有,湯顯祖宦海起落,積聚成可與莎翁媲美的“臨川四夢”;蘇東坡東貶西涉,陶冶出曠世稀有的集詩書畫于一體的大家……試想這些千古名士們,若是仕途上一帆風順,只須享受當官做老爺之福,是斷然出不了驚世駭俗的文化藝術的。然而在這些世之珍品中,又飽含了他們多少憂怨多少憤懣呢?
徜徉在滕王閣的山水人文圖中,思古之幽情竟是如此熾烈,我不禁一聲嘆息,幾絲苦笑。心想凡是能流傳的,就必然是有共鳴的。譬如愛情的悲劇,無論多么古老或明知是虛擬的神話,任何時候演來都能催下無數(shù)的淚水,那是因為女性至今仍是弱者,“自古紅顏多薄命”,美麗在某些人眼里就是罪過;而男女雙雙都是弱者的愛情之花,總是經(jīng)不起狂風暴雨的摧殘。許許多多的祝員外式的法海式的陳世美式的形象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人們改變不了現(xiàn)實,便只有從精神上同情女子之弱,聲援愛情之爭了。而官場的腐敗、權貴的肆虐,總是在封建社會一朝接一朝一代接一代地重復著,由于“權”字之重重于泰山,一些有志有智者既不屑于趨炎附勢吹牛拍馬以求榮貴,又不甘于默默無聞埋沒滿腹經(jīng)綸了此殘生,光憑本事沒有靠山便無人問津,稍有抗爭又會被驅(qū)之場外讓你哭笑不得。于是對于前朝或前幾朝的同類遭遇深有同感,即便也津津樂道于游方、隱居或是“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的狀態(tài),但終究是出于有苦難言有怒難發(fā)有志難遂有才難用之萬般無奈,才對他們所抒發(fā)的情感擊掌拍案搖頭晃腦,或陪上一陣噓唏幾把熱淚。世紀更迭,千年輪回,文人才子們就是這樣消耗著自身的智慧,把本應傾注在國家實業(yè)上的雄圖大略,一鼓腦兒付與了文房四寶,留給后世任人述評。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是歷史規(guī)律還是上帝的安排?誰又能說得清呢?
滕王閣一層的大廳里,有一幅漢白玉雕刻的圖景,題目是“時來風送滕王閣”,說的是馬當神以一陣神風送王勃從長江入鄱陽湖進贛江直達南昌玉成文章好事的神話故事。其實這句話只是上聯(lián),下聯(lián)是“運去雷轟薦福碑”,故事出自《冷齋夜話》,講宋代書生張鎬窮困潦倒流落江湖,其友范仲淹給他三封書信,介紹他投托他人。但連投二人,其人均死。范舉薦張鎬為官,又被富戶張浩冒名頂替。張鎬困居廟內(nèi),和尚欲以廟內(nèi)顏真卿所書薦福碑文拓下賣錢相助,不料當夜電閃雷鳴,將碑擊碎。瞧這倒霉勁,豈止是懷才不遇,簡直是活不下去了。張鎬被逼至窮途末路,正欲自殺時,巧遇范仲淹相救,才被帶進京城中了狀元。走筆至此,心血來潮,想起了元雜劇《薦福碑》中的一段詞兒,且錄幾句,以博一笑:“這壁攔住賢路,那壁又攔住仕途。如今這越聰明越受聰明苦,越癡呆越享了癡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則這有錢的陶令不休官,無錢的子張學干祿?!?/p>
如果說人才要靠“貴人”相助,那么范仲淹自是張鎬的“貴人”了。范仲淹自己本是個德才俱佳有作為的官,且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因此便有愛才之心助才之力。這就像伯樂與千里馬,有道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哇。哪個才子不盼著遇上“貴人”?為什么歷朝歷代那么多真才子遇不上真“貴人”?這的確是個驚世駭俗的天大問題。我突然想起了杜甫的《春夜喜雨》,腦子里的“貴人”便幻化成了滋潤禾苗的雨露、摧開桃花的春風。是啊,時節(jié)到了,風雨便自然送來了?!皶r節(jié)”不就是體制與機制么?只有這個“貴人”轉(zhuǎn)化成了良好的體制機制,選人用人才不會黑白混淆良莠顛倒,那些志士仁人們才有舒展才華濟世安民之機,可這么一來,恐怕后世讀到的憤世嫉俗懷才不遇的好詩文就會大大減少了。不知諸君以為是遺憾呢還是幸事?
寒秋一葉
早晨,當我拎著收音機,來到江邊晨練的時候,猛然發(fā)現(xiàn)那綠茵茵的草地上,竟躺著一片金黃的梧桐葉兒,那葉兒是如此的美麗,像一個金色的心兒,在微風下款款地跳躍,似有很多的訊息要傳遞給人們。我不禁一陣驚喜,好呀,秋終于又來了。
我是極喜歡秋天的。春雖華美,但那孕育生命的過程并不輕松,你總得在一陣接一陣的梅雨的煎熬下,苦度過似死還生的日子;更何況萬物復蘇的時節(jié),是切不可陶醉于觀紅嘗綠的,因為生靈是異常殘忍的,它們?yōu)榍蟮靡患褐?,總要以各自的方式掠奪著別人的生存權利,稍不注意,或是以君子之懷處世,就極有可能遭受另一生靈的涂炭。譬如有的花香便是殺手,有毒的磨菇足可置人于死地,等等等等。這就是春的艷麗之后暗藏的殺機,委實令人望而生畏。夏天呢?好像是老天對蕓蕓眾生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刀光劍影互相殘害實在忍無可忍了,一怒之下發(fā)出天威,以滾滾的熱浪來實施懲罰。然而天公有時是極其愚蠢的,他老人家哪里知道,他的戒尺,往往打在真善美的身上,而讓假惡丑溜之大吉了。瞧:炎炎烈日下,土地龜裂了,花兒打蔫了,稻子枯萎了,鹿羊發(fā)慌了,農(nóng)夫遭難了。而野蒿們卻占盡了濕地,依然笑咪咪地挺拔著;蚊蟲們高興地一邊歌唱,一邊惡狠狠地飲著別人的鮮血;當城市底層的窮人們在扇子的熱風中揮汗喘息時,那些無惡不作中飽私囊的家伙,正在高樓大廈的空調(diào)房里享受著美酒加美女的快樂哩!我于是又咀咒起夏天的極大不平來。只有秋天,才對弱者有那么一點點公平和慰藉。
當秋風秋雨來臨時,那些害蟲們毒草們也不得不收斂起歹惡的心腸,招架著即將到來的寒冬之撻伐;而經(jīng)過了酷暑的煎熬,一切孱弱的生命都可以喘出一口粗氣——終于活過來了!終于可以盡情地享受這惟一不受金錢制約的秋日的涼爽,還有那許多經(jīng)過辛勤勞作得來的收獲。一如生老病死之規(guī)律,決不會以金錢權力擁有者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壽數(shù)一到,照樣嗚呼哀哉;到了火葬場,人人都要化成灰。甚或窮人吃素勞作,反而命賤,可以多活幾年,活得也強健一些;越是吃著山珍海味,陶醉于美酒女色者,恐怕越疾病纏身,活得不安寧。這就叫“人間不平天地平”,造物主畢竟是具有偉大和神奇的一面的。好好地享受吧,好好地珍惜吧,光陰易逝,待到冬天降臨時,這一切就又煙消云散了,更難過的、更不平的日子又在后頭(造物主的偉大和神奇總是那么有限,更多的還是傻蛋和混蛋!)
第一個報道著秋的信息的是那飄落的葉兒。古人不是說“一葉知秋”么?當夏季顯得異常漫長的時候,人們總是對秋天翹首以盼的,我就是個最典型的例子。走在烈日下,瞧著那懸掛在絲云不存的天空的太陽,便在心里算著日子。先是過了夏至,想還有五、六個節(jié)氣啊。待到立秋了,眼見逼近處暑,心里就有點等不及了,每晚的天氣預報電視節(jié)目,總要細心看著,聽著主持人斯文的介紹。一看自己生存的那塊土地上,討厭的太陽笑臉被云、雨取代時,便一陣輕松??墒堑搅说诙?,天氣卻還是那么悶熱,便按耐不住性情,不免焦躁起來。往往在你不經(jīng)意間,吹來一陣涼風,飄下一陣細雨,才真正的體會到“一場秋雨一場涼”的滋味兒。這時,院子里的地上,便會鋪上日見增多的金色的葉子,就像一位詩人,正在一行行地書寫著優(yōu)美的詩句,我們呢?也在一點點地進入濃濃的陶醉之中。見到這些秋的使者,叫人怎不頓生愛撫呢?
秋葉是微不足道的。在路邊,它會被行人帶起的微風刮得四處飄零,在院子里,它每天被人掃進垃圾堆,或一把火燒個干凈。它遠遠比不過那些總是被人歌頌的金黃的谷子、雪白的棉花、滾圓的大豆,甚或并不值錢的碩大的山芋。然而,它卻又具有自身獨特的價值,這價值,對于一些人來說一錢不值,根本進不了視野;而對于另一些人來說卻又是那么難得,彌足珍貴。比如,當你在秋天置身叢山之巔,遠眺那萬頃林海時,往往發(fā)現(xiàn)在諾大一片綠色之中,間或有幾樹紅了的楓葉,恰如在碧水藍天的陪襯之下婷婷玉立的起舞姑娘,真是美不勝收,這才是“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境界啊。記得小時候,每到深秋,幾場北風刮過,我們便跟了大人上山扒松毛。那一根根細長的針一樣的松葉,在拼足氣力裝點了大山春夏的美麗之后,生命也就終止了,在風的攜帶下,默默地躺在黃土地上,堆積成厚厚的一層松毛,像一床鋪開的暗紅色的地毯。我們只需半天功夫,便可扒上一擔,顫悠悠地挑了回家。那東西好燒極了,又干燥,又含有松油,用它燒出的飯菜,噴香的,特有風味。你看,這秋天的葉子,就是死了,也還在造福人間呢。
眼下,看到這飄落的一片秋葉,我不禁傷感起來。它生為綠色,為什么在死后是金色或紅色的呢?難道也有一場生死劫難?難道是向天地獻盡了一切,只剩下一身筋骨和一腔熱血么?當它在枝頭發(fā)芽的時候,人們?yōu)榇旱牡絹矶老?;當它用渾身的力量,撒下一片濃蔭的時候,人們?yōu)橹蒙硐娜盏臎鏊嫘?。然而到了秋天,人們用不上它了,也早把它過去的努力過去的輝煌過去的一切功績?nèi)纪鼌s了,它便成了世間的棄兒。這時,它是那樣的孤立無助,隨風飄蕩,到哪兒算哪。它深知它來自土地的滋養(yǎng),知恩報恩是它的性情,于是它總把土地作為歸所,萬念俱灰地、平安靜寂地候著,等待寒冬臘月冰封雪凍之時,再腐爛了自己,肥沃著土地,為來年的發(fā)芽成葉奉獻出最后的一點能力。啊!你這兢兢業(yè)業(yè)的秋葉,你這一無所求的秋葉,你來到這個世上,究竟是為了什么呢?為的只是裝點大地、美化人間,承納污濁、廣播清新,把紅花襯托得秀美動人,自己卻默默含笑躲在后邊。這,就是你一生的追求么?如果說普天之下,真的注定了有專事奉獻者,有只顧索取者的話,那么這寒秋的落葉正是奉獻者的典型寫照。世道對弱小的但卻有功的生命,實在是太不公平了啊!
這樣想來,對秋葉的贊美便又變成了對它的悼挽和不平之鳴了。
當天下午,翻報紙時看到了一則消息,說是某地發(fā)生森林大火,連綿幾十公里,勢不可擋。當?shù)爻鰟哟笈娋瘬渚?,火勢仍在蔓延。起火原因正在調(diào)查之中。我想無非是一個煙頭或一點火星,引發(fā)了那干枯的秋之落葉,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報紙還告誡人們,秋天里,天干物燥,千萬小心火燭。
是啊,一片落葉自然不足掛齒,任是怎么棄置均無大礙??陕淙~多了,力量就大了,再弱小的東西遇了氣候,也是能干出驚天動地的大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