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膳正要》是現(xiàn)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飲食養(yǎng)生專著,它集蒙漢兩族醫(yī)學精華為一體,創(chuàng)造了蒙漢食療學相互交融、相互補充的典范。作者忽思慧,亦作和斯輝,元朝蒙古族人,元仁宗延佑年間(公元1314年—1330年),任飲膳太醫(yī),兼通蒙漢族醫(yī)學,元朝皇帝素來重視飲膳事宜,世祖忽必烈即設(shè)飲膳太醫(yī)四人,其職能是“補養(yǎng)調(diào)護之術(shù),飲食百味之宜”,具體工作是“于本草內(nèi)選無毒、無相反,可久食、補益藥物,與飲食相宜,調(diào)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所以作者在任職期間積累了豐富的營養(yǎng)學知識,并汲取了累朝的精華,匯集成書,該書成書于元天歷三年(公元1330年),至今六百七十余年,但它的研究價值仍然很大。書中尤其突出的“守中”思想貫穿于全書始終,主要體現(xiàn)在飲食守中、性味守中、攝量守中和選料守中四方面。
一、飲食守中
《飲膳正要》的“守中”思想在飲食中體現(xiàn)為飲食有節(jié)。我們從書中“養(yǎng)生避忌”中就可找到該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其善攝生者,薄滋味,省思慮,節(jié)嗜欲,戒喜怒,惜元氣,簡言語,輕得失,破憂阻,除妄想,遠好惡,收視聽,勤內(nèi)固,不勞神,不勞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故善養(yǎng)性者,先饑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欲數(shù)而少,不欲頓而多。蓋飽中饑,饑中飽,飽則傷肺,饑則傷氣。若食飽,不得便臥,即生百病?!焙芏喙湃说娘嬍仇B(yǎng)生觀中都體現(xiàn)了這一點,曾國藩《三叟詩》云:“量腹節(jié)所受,量腹二字最妙,或多或少,非他人所知,須自己審查量。節(jié)食,今日如此,明日亦如此,寧少毋多。不欲極饑而便食,食戒過飽,不欲極渴而便飲,飲戒過多。食若過飽則癥塊成,飲酒過多則痰癖聚?!备鸷椤侗阕印O言》:“不欲極饑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笨偨Y(jié)古人的養(yǎng)生觀,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即古人主張飲食有節(jié)制,不因食欲而多食,否則便生疾病,同時認為饑餓對身體也是不利的。今天看來,即我們所說的用餐定時定量。
《飲膳正要》的作者不僅在飲食觀中崇尚“守中”,在行為舉止中追求“守中”,如“立不可久,立傷骨;坐不可久,坐傷血。行不可久,行傷筋;臥不可久,臥傷氣。視不可久,視傷神;食飽勿洗頭,生風疾?!?/p>
二、性味守中
為了便于闡述性味守中的若干問題,筆者有必要先介紹一下食物性味,食物的四性和五味合稱為食物的性味。
四性是指食物所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性質(zhì)和作用。其中,寒和涼為同一性質(zhì),屬陰;溫與熱為同一性質(zhì),屬陽。凡屬于寒涼性質(zhì)的食物,多具有滋陰、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能夠保護人體陰液,糾正熱性體質(zhì),或治療熱性病癥,主要用于熱性體質(zhì)和熱性病癥;凡屬溫熱性質(zhì)的食物,多具有助陽、溫里、散寒等作用,能夠扶助人體陽氣,糾正寒性體質(zhì),或治療寒性病癥,主要用于寒性體質(zhì)和寒性病癥。還有一類平性食物,適用于一般體質(zhì)。
前面已詳細介紹了陰陽平衡的重要性,那么飲食就應注意,針對不同體質(zhì)的人,食用相宜性質(zhì)的食物,各種性質(zhì)的食物又不可偏食,否則會導致疾病?!秲?nèi)經(jīng)·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故曰冬傷于寒,春必溫?。淮簜陲L,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疥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被谶@些原因,我們一年四季應合理選擇食物,即春食涼性食物,夏食寒性食物,秋食溫性食物,冬食熱性食物。
五味是指食物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味和作用。
酸味食物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多用于虛汗、久瀉、遺精等體虛所引起的體液或精液外瀉的病癥;苦味食物具有清熱、泄降、燥濕、健胃等作用,多用于熱性體質(zhì)或熱性病癥;甘味食物質(zhì)具有滋養(yǎng)、補脾、緩急、潤燥等作用,多用于體質(zhì)虛弱或虛癥;辛味食物具有發(fā)散、行氣、行血、健胃等作用,多用于表癥;咸味食物具有軟堅、潤下、補腎、養(yǎng)血等作用,多用于瘰疬、痰核、痞塊等病癥。還有淡味食物與澀味食物,前者具有滲濕、利尿的作用,后者具有收斂的作用,與酸味物質(zhì)的作用基本相同。
序言中有云:“……調(diào)順四時,節(jié)慎飲食,起居不妄,是以五味調(diào)和五藏?!睍羞€有“五味偏走”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五味適度。人的飲食離不開五味,否則無法調(diào)動人的食欲,但過于濃重或有所偏重,也是不妥的。文中有詳細敘述:“酸澀以收,多食則膀胱不利,為癃閉??嘣镆詧?,多食則三焦閉塞,為嘔吐。辛味薰蒸,多食則上走于肺,榮衛(wèi)不時而心洞。咸味涌泄,多食則外注于脈,胃竭,咽燥而病渴。甘味弱劣,多食則胃柔緩而蟲過,故中滿而心煩。”“多食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咸,骨氣勞短,肥氣折,脈凝泣而變色。多食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平,則骨痛而發(fā)落。多食苦,則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則筋急而爪枯。”最后總結(jié)而言:“食欲口嗜,皆不可多也。多者生痰,少者為益。百味珍饌,日有慎節(jié),是為上矣?!薄肚Ы鸱健な持巍分姓f:“春七十二日省酸增苦以養(yǎng)脾氣;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yǎng)肺氣;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yǎng)肝氣;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養(yǎng)心氣;季月名十八日省甘增咸以養(yǎng)腎氣?!薄讹嬌耪窂娬{(diào)了五味偏食的危害,《千金方·食治》則強調(diào)了一年四季應相應調(diào)整五味的比重以適應季節(jié)的變化。但兩者都可說明五味調(diào)和的重要性。
三、攝量守中
在報紙雜志上??吹健笆澄锱判邪瘛?,諸如“營養(yǎng)價值最高的幾大食物”、“營養(yǎng)學會推薦的幾大種食物”。如國際會議上說到谷類第一是老玉米,第二是蕎麥,第三是白薯、紅薯、山藥、土豆。報刊在介紹某種食物時過于強調(diào)其營養(yǎng)價值和對身體有利的一面,從而誤導了讀者,使其認為該食物可放心大膽地吃,并且多多益善,這顯然是不對的!任何食物都有適宜攝入量的問題,且不談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要有那樣嚴格的標準,即使普通常見的食物的攝入也有“度”的問題。否則物極必反?!讹嬍稠氈芬搀w現(xiàn)了這一思想,其序言中有云:“歷觀諸家本草疏注,各物皆損益相半,令人莫可適從。”宋代蒲虔貫《保生要錄·論飲食門》:“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則傷而生疾,所惡之味不可全棄,全棄則臟氣不均?!彼怨P者認為正確的飲食原則應為:樣樣都要吃,樣樣不多吃。不偏愛某種食物也不杜絕某種食物,這樣才可使攝入的營養(yǎng)物質(zhì)種類齊全,達到一種平衡,體現(xiàn)了“守中”思想,“守中”思想或許也可算是今天平衡膳食的中醫(yī)淵源吧!
《飲膳正要》中介紹的“不可多食”的常見食物有28種,米谷品中有稻米(糯米)、蕎麥、鹽和酒;獸品中有豬肉和兔肉;禽品中有鵝和雞蛋;魚品中有白魚和鲇魚;果品中有梨、柰子、石榴、林檎、杏、柑子、橙子、胡桃和甜瓜;菜品中有黃瓜、瓠、菜瓜、蘑菇、竹筍、茄子、海菜和蕨菜。下面選幾例為證。
稻米《飲膳正要》中言其“味甘苦,平,無毒。主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不可多食。即糯米也?!逼渌浼幸灿蓄愃朴涊d,如《食物本草》:“久食令人身軟,緩人筋也。”《得配本草》:“多食昏五臟,緩筋骨,發(fā)風氣,生濕熱,素有痰熱風病及脾病不能轉(zhuǎn)輸者食之最能發(fā)病成積,病人及小兒最宜忌之?!睆闹形覀兛梢园l(fā)現(xiàn),稻米不可多食的主要原因是:其性溫,會發(fā)痰發(fā)熱病。
豬肉《飲膳正要》中言其“味苦,無毒,主閉血脈,弱筋胃,虛肥人。不可久食,動風?;冀鸠徴?,尤甚?!逼渌浼幸灿蓄愃朴涊d,如《千金方·食治》:“昧苦,微寒,宜腎,有小毒。補腎氣虛竭,不可久食,令人少子精,發(fā)宿病,弱筋骨,閉血脈,虛人肌。有金瘡者,食之瘡尤甚,”《本草備要》:“豬肉,多食則助熱生痰,動風作濕,傷風寒及病初愈人為大忌耳。” 豬肉是人們?nèi)粘I钪凶畛3缘氖澄镏?,豬肉占我國動物性食品食用率的80%,因此我們更應該把握好其攝入的“度”。就營養(yǎng)價值而言,豬肉在肉類食品中并不算高,以蛋白質(zhì)為標準,雞肉、兔肉含量為20%~21%,牛肉、羊肉含量為18%~20%,魚肉含量為15%~20%,而豬肉含量僅為9.5%,且豬肉所含脂肪酸多為飽和脂肪酸,食用過多會引發(fā)心血管疾病。我們再從經(jīng)濟角度看,即拿1千克飼料所轉(zhuǎn)化為動物蛋白的數(shù)量作比較,牛奶140克、肉雞110克、魚90克、肉鴨66克、雞59克、豬肉僅24克,所以我們應減少豬肉的攝入量。
梨《飲膳正要》中言其“味甘,寒,無毒。主熱嗽,止渴,疏風,利小便。多食寒中?!逼渌浼幸灿蓄愃朴涊d,如《本草衍義》:“梨,多食則動脾,少則不及病,用梨之意須當斟酌?!薄妒澄锉静荨罚骸岸嗍沉钊撕小!?《本草蒙筌》:“梨性冷利,食不益人。酒病彌佳,故稱快果,食少難卻病,食多則動脾,凡百用之,須當斟酌?!薄侗静菀鬃x》:“梨,甘、微酸,寒,無毒……不可多食。”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梨不可多食的主要原因是它性寒,“食少難卻病,食多則動脾”非常清楚的指出梨的攝入量應適當。
四、選料守中
“中庸”有一個含義為平常、中等,作者在選料時也應遵循這一原則。
《飲膳正要》所用食方中多用羊品為一大特點,僅“聚珍異饌”95方中用到羊肉的方子就有55個,有羊品的方子則高達77個,“食療諸病”61方中用到羊品的方子亦有12個。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我認為,除了民族特性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堅持因地制宜,追求實用方便的原則。作者雖是宮廷飲膳太醫(yī),固然談了些山珍海味,反映了王室貴族的飲食情況,但他更多的注意力還是放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食物上,具有廣泛的群眾性,介紹的多是供給“下里巴人”的大眾食品,如書中“乞馬粥”,就是以羊肉和粱米為主料,再加蔥、鹽熬的粥,能“補脾胃,益氣力”,這可是蒙古族最普通的食品了。筆者認為,選料、用料以普通常見為主的原則在今天食療研究中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首先,使科研更方便且成本較低,我們要研究食療方中原料的功用,必須要對原料進行成分分析,并且要在一定范圍內(nèi)做動物實驗或人類實驗,檢驗食療方的功用如何,這就需要大量原料。如果原料常見且價格低廉,則可大量采購,即使實驗失敗,損失還是可以承受的。
其次,有利于普及食療保健知識,目前市場上保健類雜志很多,大多數(shù)雜志中皆有食療欄目。筆者認為,既然是科普性雜志,讀者多為普通百姓,那么雜志所介紹的內(nèi)容必須要有很強的實用性,如果用料普通常見,且做法簡單,則人們會不妨一試,相反,如果用料罕見、價格高昂,人們則無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