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背景:
隨著課改的到來和深入,許多老師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了教育教學改革,這是值得慶賀的。但就語文課堂教學而言,還有不少教師把本來很簡單、很自然的事,人為地搞復雜了,把本來簡單、自然的語文教學搞得玄而又玄。有的甚至視其為教學時尚,動輒“超越生命”、“敬畏生命”、“生命多元信息系統(tǒng)”之類恐怕自己也說不清楚的名詞術語。值得警惕的是,有相當一部分老師在這樣一些理念的指導下,搞了一些形式主義的東西:把超越變成了否定,而且自認為否定就一定精彩;把對話變成了不著邊際的泛泛而談;把合作學習變成了簡單的四人小組的沒有議題的空頭議論;把綜合性學習搞成了雜燴拼盤。而這樣做的結(jié)果,只能是失卻了小學語文最應該解決的基本問題:識字、寫字、讀書、背誦、口語交際能力、作文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還簡單、自然的樸實面目。萬萬不可玄而又玄!
話題討論:
(一)簡簡單單學語文
陸友松:(江蘇昆山國際學校)有人說,語文是個復雜的學科,既要扎實訓練好學習者的語言,又要突出語文中的文以載道、文道合一,還要在這樣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語文能力、語文品質(zhì)。也有人提出,語文教學的根本問題應該歸咎于:一是認清教的是什么;二是認清人們學會一種語言的過程。這里牽涉到語文的性質(zhì)問題,牽涉到語文的本位認識,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說:“何以為教,貴窮本然,化為踐履,左右逢源?!?語文怎么教,語文教什么?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張慶先生在《改革語文教學要用減法思維》一文中這樣闡述:“語文教學的時間是個常數(shù),語文教師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頭緒越復雜,教師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語文教學要跟著潮流走,于是每當一個新的說法提出來,教師便要兢兢業(yè)業(yè)地去鉆研這些新概念,去體現(xiàn)這些新精神。這么一來,課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學活動多了起來,那些華而不實、形式主義的東西多了起來,從而擠掉了學生對課文本身的誦讀、理解、揣摩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運用。如此進行語文教學,其效率怎么能高得起來呢?”
我以為,語文教學應該尚簡。應該抓得住語文最根本的東西,扎扎實實而又簡簡單單地教學。首先是預設,簡簡單單地預設。有什么樣的預設,就會帶來什么樣的生成。因此,在預設文本時,既要鼓勵創(chuàng)造,注重多元,尊重主體,又要強調(diào)語文教學的“恒定性”(一是指語文閱讀教學的定性要求;二是指理解作者文本原意的客觀性)。另外,“語文教學作為一種基礎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嚴密的思維和科學的態(tài)度,要學習有關語文基礎知識”;還有,要能夠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感情。簡簡單單預設要達到兩個層面:①課堂教學的理念應該追求簡單;②課堂教學的組織應該簡單,也就是說課堂教學的策略應該簡單。第二是讀書,實實在在讀書。我們的語文課堂一定要保證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不能以煩瑣的教學分析來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要讓學生在個性化的閱讀行為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著力于文本的感悟與思考,使學生在自主的閱讀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從而享受審美的樂趣。最后是寫話,快快樂樂寫話。新課標這樣定義寫話:“寫話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钡拇_如此,在語文課堂上注重寫的訓練,既是提升學生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的重要途徑,又是注重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潛能,促進學生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實質(zhì)保障;既是語文各種能力的良好實踐,又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如此,語文教學才會變得輕松有效起來。
張忠誠:(江蘇徐州八里中心小學)無論如何超越,如何多元,學生學習語言都要尊重母語學習的規(guī)律。多讀多寫多看多說,始終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根本。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就是在這種看似簡單的學習中完成的。
吳榮剛:(江蘇邳州市八路實驗小學)語文教學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是簡單的。高林生先生強調(diào)指出:“小學語文最應該解決的基本問題:識字、寫字、讀書、背誦、口語交際能力、作文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蔽蚁霃娬{(diào)的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基礎性,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應該扎扎實實地搞好“工具性”這個保底工程,要扎扎實實地抓好聽說讀寫的訓練,這是語文教學的底線,一定要實而又實。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江蘇揚州曾經(jīng)展示了《水上飛機》一課的教學,其中第二課時的大部分時間是用在指導學生造句上。對此,不少聽課教師非常不解,還曾引起不小的爭論。其實于老師是在給我們傳遞著這樣一個信息:語文課就要扎扎實實,就要著力提高學生的語文基本素養(yǎng)。
田玉:(江蘇鎮(zhèn)江七里句中心小學)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是在學生已有語感基礎上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語感經(jīng)驗基礎上的提高與發(fā)展。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應以積累與運用為主,在積累的基礎上加強運用,在運用的過程中豐富積累,有了一定的“量”,它必然會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如此想來,語文教學也就“簡單”了!
錢屏:(湖北武漢市南湖學校)有人說,新課改就是將舊名詞披上新衣衫。這些衣衫是那些新的理論、新的思維,包括心理學、物理學、教育學……多門類的新東西。昨日叫理論,今日叫理念;昨日叫體會,今日叫感悟……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真是花樣百出,今天一個全堂課朗讀,不寫一個字;明天一個唱做俱全,全課小品集錦;后天捧著成摞的資料,擠在一塊結(jié)結(jié)巴巴地讀……形式千變?nèi)f化,唯恐不新不奇。但我們不能忘記“內(nèi)容決定形式”,而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就是識字、寫字、讀書、背誦、口語交際能力、作文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田心:我認為最簡單的語文課就是抓住一個“讀”字,在“讀”字上下工夫。讓學生能自讀自悟,在一遍遍的讀中使學生能有所悟。教師應掌握“讀”的技巧與藝術,只有教師能獨具匠心地“讀”了,學生才能讀出味來。
高林生:(蘇教版小語教材編委)我一直在想,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有這么復雜嗎?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毙W語文教學應該是自然的。一個身處正常自然的環(huán)境中的孩子,只要他發(fā)育正常,到了三四歲,一不學語法,二不學修辭,就能掌握與周圍的語言環(huán)境相似的語言,這大概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難怪大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說:人生來就有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深層的生理結(jié)構(gòu)。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能力是世代遺傳而來的天性。年齡稍大了,要上學了,小學生接觸到了新的環(huán)境,讓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得到較為充分的發(fā)展就是了。小學的語文學習,其實并不復雜,首先是要認字、寫字,隨后是讀書,書讀得多了,字會寫了,心中有了要表達的需求和愿望,又有了話語,就照著學過的文章的樣式,依葫蘆畫瓢式地學寫文章就是了。當然,在以上的過程中,他們的思想、情感也會得到改善、提升,這不是很自然的事嗎?為什么偏要搞得如此復雜呢?古人說,曲高和寡,當人人都不懂和不會的時候,語文教學還能搞得好嗎?
(二)扎扎實實研語文
孫仁歌:(安徽淮南師范學院中文系)語文教學并非復雜無度,語文課也并非難教難學,只要我們沖出“誤區(qū)”,登臨高處極目遠望,就會發(fā)現(xiàn)“柳暗花明又一村”。語文教學改革的最終目標,不過就是把課講得簡單一些而已,完全沒有必要去制造“教改的森林”,讓自己鉆進去走不出來。把課講得簡單一些,并不等于簡而不精,單而不豐,簡單一些其實就是精煉一些。它要求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上狠下工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并富有全面的營養(yǎng),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簡單一講,就得要領,就出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全部變成亮點,以致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由此可見,把課講得簡單一些是一種境界,它不是把語文教學簡單化了,而是把語文教學藝術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這不僅要求教師要下工夫備課,而且還要求教師有一種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在講課時能順其自然,不拼課,不玩課,能刪繁就簡,化難為易,從而把最精華最真格的知識奉獻給學生,切不可面面俱到,繁文縟節(jié)。
李甜甜:課堂教學應追求簡約之美。在這方面,薛法根老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認識,他提出了這樣的設計觀:教學目標簡明、教學內(nèi)容簡約、教學環(huán)節(jié)簡化、教學方法簡便、教學媒介簡單、教學用語簡要。他認為“簡單是一種教學中的大氣度、大智慧!它來源對學生真切的、真誠的、真實的愛;來源于教師豐厚的修養(yǎng)和教學的藝術;來源于對教學生活的發(fā)現(xiàn)和深刻的認識!”
鄧超:(江蘇昆山玉峰實驗學校)簡單中蘊藏著一種復雜。教學環(huán)節(jié)應是簡單的,應是棄繁就簡、返璞歸真的。但要達到這樣的簡單,老師所要做的是復雜的,鉆研教材要由簡到繁,再由繁到簡。
唐春兵:(江蘇姜堰市幸福中心小學)要想達到簡單輕松的理想教學境界,語文教師必須要勤奮學習、認真鉆研,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yǎng)和教學能力?!昂唵巍睂φZ文教師提出的是更“復雜”的要求。
高林生:(蘇教版小語教材編委)要想把語文教得簡單而有實效,首先要好好鉆研教材,把一本書,一篇課文讀“薄”。比如有的人讀中國的古典名著,讀來讀去,最后概括成一個字:人。他說:《三國演義》寫的是帝王將相的人;《水滸傳》寫的是綠林好漢的人;《紅樓夢》寫的是才子佳人的人;《西游記》寫的是神話傳說的人。這一概括未必盡善盡美,但他向我們透露了這樣一條信息:讀書要走進去,還要走出來。當然,教學不單單是鉆研文本,還要研究學生,教師要對學生的已知和可能達到的未知有一個較為準確的估計。要選準引導的切入口,確立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
王以景:(江蘇興化市沈倫中心小學)化繁為簡,以簡馭繁,借用特級教師于永正的看法,語文教學就如一棵大樹,我們應該刪除那些細枝末節(jié),枝枝丫丫,保留住主枝干,抓住最根本的東西。
精華貼:最簡單的也是最困難的。語文教學亦如此,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最精妙的。它需要教師有著先進的理念、廣博的知識,讓學生在最簡單的情況下,明白最高深的道理,學到最多的知識。簡單的,也是復雜的。簡單的理念,是每一位語文教師追求的教學境界。
高子陽:(江蘇昆山玉峰實驗學校)我覺得語文的簡單并非是境界的問題,而是我們老師自身語文素養(yǎng)的問題。作為語文老師應該明白這樣的簡單,語文老師應該是一個語文人,是一個真正懂語文的人,特別要懂得小學生如何學習語文的人。
熊增梅:(江蘇新沂市黑埠小學)簡單地教語文和學語文,實在不是我們用一兩句話,用什么精神、發(fā)展什么、培養(yǎng)什么等字眼來形容和概括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從語文的性質(zhì)人手,從學生的聽說讀寫背的基本訓練人手,語文教學就不會玄而又玄。
亞球:非常贊同把語文教得簡單些的看法。這“簡”不是簡單無物,而是精簡濃縮,就是以簡單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而傳達的內(nèi)容卻并不是膚淺的。我們不是有這樣的經(jīng)驗嗎?很多的定理、定律會讓有的人耗其一生去研究,描述起來也就那么簡單的一兩句話。如果描述也像它的研究過程那么復雜,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接受?就好像把“打噴嚏”說成是“鼻腔黏膜受到外界刺激而形成的一種帶聲響的噴氣運動”,高深是高深了,但學生就容易暈了。這樣一來,就不是人駕馭知識(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傳授),而是知識駕馭人!人成了奴隸,知識成了主人!知識本身的復雜倒不可怕,人為的復雜化就可怕了。
張效成(河南信陽市教研室):高林生先生提出“小學語文教學不能玄而又玄”的觀點,是非常正確的,也是非常及時的。這里的簡單其實并不簡單,因為它蘊涵著老師鉆研教材、新課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等諸方面。所以說能認認真真簡簡單單教語文就是不簡單,能輕輕松松快快樂樂學語文就是不簡單。
沈海軍:(江蘇揚州市八里中心小學)“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蔽覀冊诼犔丶壗處熒险n時,沒有那些做作,看來、聽來都是那么自然,就像和孩子們談天,一種純屬自然的“對話”?!拔宜f的簡單,是從總體戰(zhàn)略上看的,就具體的戰(zhàn)術而言,它往往又是復雜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以一種簡單的思維去考慮,不應該把簡單的語文教學想成一種復雜的思維活動。它就像是生活,是一種自然的活動,應該符合人的思維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總評:
張慶先生:(著名教育專家、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上個星期,我到興化參加了一個語文教學的研討活動。會后,去鄭板橋紀念館看了看。鄭板橋的一首題畫詩吸引了我:“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彪m然鄭板橋講的是藝術,我們講的是語文課程改革,但我覺得這首詩跟我們討論的問題有某些相似之處。
記不得是什么人說過,要“崇拜思考”。的確,做什么事都要經(jīng)常反思。鄭板橋之所以在畫畫上會有如此深的造詣,善思是一個重要因素。你看,“日間揮寫夜間思”,他不是盲目地畫,而是一個善思的人。高老師發(fā)起的關于“語文教學不可玄而又玄”的討論,實際上就是對三年多來的語文課程改革實踐所作的反思。我以為這樣的反思對于進一步深化語文課程改革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不少老師都有記“教后筆記”的習慣,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行成于思毀于隨”嘛。只管教書,不去反思,久而久之,那就真要成為一個“教書匠”了。
透過紛繁的現(xiàn)象,才能發(fā)現(xiàn)本質(zhì);撥去冗繁,才能見到真諦。鄭板橋一生畫竹,一生都在追尋:竹子的內(nèi)在精神是什么;怎么才能表現(xiàn)出竹子的內(nèi)在精神。他的感悟便是——“削盡冗繁留清瘦”?!拔臏缳|(zhì),博溺心?!碑斀裱H搜矍虻臅r髦名詞兒太多了,動輒“超越生命”,張口“復雜生命信息下的語文課堂”……往往令老師們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怎么辦?還是要“削盡冗繁”,還是要進行“減法思維”,回到新課標的理念上去。這次討論提出了“簡簡單單學語文、扎扎實實研語文”的主張,實際上也是削盡冗繁,從而求得語文教學的真諦。
感到“不會教了”,不是壞事。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發(fā)展不可能是直線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進的。要實現(xiàn)重大變革,就得打破原有平衡,從而出現(xiàn)了新的不平衡。隨著變革的逐步深入,經(jīng)過不斷的調(diào)整,才又建立起新的平衡,事物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過程中不斷地發(fā)展、前進。我們通過學習新課標,認識提高了,理念更新了,便試圖打破課堂舊模式,建立教學新秩序。你的認識水平提高了,可一時之間,手不應心,舉措跟不上,這就難免會有“不會教了”的慨嘆。其實這不是壞事,而是預示著你的教學就要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了。
“畫到生時是熟時”,說得何等好哇!畫畫是這樣,課程改革也是這樣。當我們感到“不會教了”的時候,千萬不要畏葸不前,灰心喪氣,而是要充滿信心,繼續(xù)探索,因為勝利的曙光就在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