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聽了一位老師執(zhí)教的《峨眉山月歌》(蘇教版第七冊),課中有這樣一個片斷:
師:請同學們再細細地讀一讀“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這兩句詩,邊讀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想象詩文所描繪的畫面,體驗詩人的情感)(5分鐘左右)
師:在交流之前,老師有個要求,就是你想告訴大家什么,請暫時不要說出來,要把它讀出來。
(第一個學生讀,讀得很投入,很有感情)
師:從他的朗讀中你們聽到了什么?
生2:我仿佛聽到了詩人站立在船頭自言自語地說:“今晚我就要離開清溪了,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可是老朋友卻沒有看到,實在是太可惜了。”
師:你能把你聽到的讀給大家聽嗎?
(該生讀,但讀得不到位,沒有能讀出惋惜之情)
師:你覺得他有沒有把他聽到的讀出來?
生3:沒有。
師:你能幫他讀出來嗎?
生3:能。(讀得很到位)
師:你覺得他有沒有把你聽到的讀出來?(摸著第二個學生的頭問)
(第二個學生用力地點了點頭)
師:你再來讀一讀,讓大家都能聽到你所聽到的,好嗎?
(第二個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又讀了起來,比前一次明顯進步了許多)
師:還有誰聽到了什么?
……
師:你其實是想告訴大家什么呢?(指著第一個學生問)
生1:我是想告訴大家,我仿佛看到了詩人正坐在船艙里,看著江中的月亮,唉聲嘆氣。
師:請把你看到的再讀給大家聽聽,好嗎?
(第一個學生讀,感情比第一次還要豐富,不少學生隨著他的讀,口中也念念有詞,露出了惆悵的神情)
師:是啊,年輕的詩人,乍離鄉(xiāng)土,對故鄉(xiāng)、對友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到月亮,就像見到友人,然而明月畢竟不是故人,心中只留下一片惆悵……
生4:(正當老師聲情并茂地要繼續(xù)往下說的時候,突然一個學生高聲地說)老師,我想到了一首詞。
(老師一愣,他當時根本沒有料到學生會說想到一首詞,課前只以為學生會想到一些生活中的離別情境,但馬上反應(yīng)了過來)
師:你能把你想到的詞說給大家聽聽嗎?
生4:我想到了我們學過的一首詞,(學生停頓了一下,看了看老師,清了清嗓子,然后得意地背了起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當這位學生背完之后很多學生都惘然地看著老師)
師:你能說說你為什么會想到這首詞嗎?
(學生回答略)
師:你不但對離別之情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還能與前面學習的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你真了不起!(老師本來想表揚一下他,然后繼續(xù)按照大多數(shù)學生的理解去指導朗讀)
生4:老師我還能把李白這種心情讀
出來呢!(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師:那么你準備怎樣讀出李白這種心情呢?
生4:這首詩前兩句已寫出了月夜江景的美。因此,這兩句我覺得要用輕松瀟灑的語氣讀,讀出李白站在船上邊賞月邊吟詩的豪放心情。(剛說完就搖頭晃腦,有聲有色地讀了起來)
師:同學們,你們從他的讀中又聽出了什么?
師:是啊,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思君不見又何妨,明月伴我下渝州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請同學們把自己聽到的讀出來。
評析
古詩教學實際上是讀悟教學,重在悟情。從以上教學片斷中,我們不難看出,教師非常重視引導學生對詩情的感悟,但又不拘泥于對詩情的單項預(yù)設(shè),而是隨著教學的推進,關(guān)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個性化的體驗。這些體驗又伴隨著立體交互式的朗讀訓練,不斷地生成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既引導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讀出詩境,更引導學生入境入情,讀出情趣。同時及時抓住課堂上精彩的瞬間,利用即時生成的教學契機,靈動地去開發(fā)教材所蘊含的深層情意,進一步詩化學生的心境,使學生自由而靈動地與詩文對話。在對話中,教師把學生對詩情的體驗作為培育學生情商的一個支點,讓學生讀透詩境。悟詩情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更關(guān)注了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