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忘記銀行改革目的
(《財經(jīng)》2005年第22期“銀行改革大考之年”)
直到10月,中國的銀行改革才看到了階段性成果——中國建設銀行香港上市、中國銀行引資和中國工商銀行股改掛牌——當然,現(xiàn)在還不能說看到了階段性勝利。這涉及中國銀行業(yè)改革的目的問題。顯然,股份制改造、引資和上市,都是改革過程中的手段或路徑,不是目的。
對商業(yè)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應是明晰銀行的產(chǎn)權、構建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建立現(xiàn)代銀行制度的要求。否則,即使完成了名義上的“股份制改造”,也只能制造出一個“翻牌公司”。銀行引資的目的,應是引入“戰(zhàn)略投資者”,提高資本充足率和管理水準。銀行上市的一個根本使命,應是“市場化”,把銀行推到眾目睽睽之下,建立在市場需求基礎上。
2006年起,外資進入中國銀行市場的程度將進一步加深,只有在“真刀真槍”的競爭中,才能看到銀行改革的成敗。此情況下,重溫銀行改革的目的,應當不是多此一舉。
北京 李禮平
教育的社會化和多元化不可逆轉
(《財經(jīng)》2005年第22期“南洋辦學模式”觸礁)
青島南洋國際學校觸礁了,但不能就此否認教育的社會化和多元化的趨勢。因為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的競爭,滿足了社會對教育的多層次的不同需求,提高了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
對于民辦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應通過教育行政管理與工商行政管理來解決。具體來說,要明確規(guī)定并嚴格審查辦學的基本條件,包括物質條件與師資力量,同時嚴厲懲治民辦學校經(jīng)營中出現(xiàn)的違法犯罪行為。青島南洋學校只是一個“個案”,決策者在出臺政策時,也不應因此對民辦教育“另眼相看”。對于尚在起步階段的民辦學校來說,需要有一種比“公辦學校”更寬容的生存環(huán)境和更優(yōu)惠的扶助政策。
北京 劉玉梅
源頭治理與末端控制
(《財經(jīng)》2005年第20期“‘官煤勾結’正解”)
國務院的“撤資令”雖措詞嚴厲,但實施中的效果并不理想。一名月薪僅數(shù)千元的警察,居然擁有近3000萬元的股份,其收入來源應值得懷疑和做深入的調(diào)查。如今礦難頻頻曝光,說明公眾知情權正日益得到尊重,社會的透明度也在逐步提高。但這樣的透明度還遠遠不夠。人們呼吁了多年的領導干部、公務人員財產(chǎn)收入申報和公布制度,都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
再者,中國社會普遍缺失“責任追究機制”,使腐敗、尋租的成本遠小于收益。責任追究機制實質是一種退出機制,是一種末端控制。沒有這樣的末端控制,有些人便真的可以放心大膽地為所欲為、視人命如草芥了。
北京 嚴家建
更正
本刊2005年第22期“工行設定航標”一文中,第79頁第二欄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應為“其中不排除有內(nèi)資機構的參股”。
特此更正,并向讀者致歉。
《財經(jīng)》雜志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