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資源價格的宏觀影響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放緩,但增長質量必將有所提高;微觀影響對于不同產業(yè)程度不盡相同
10月底以來,中國的高層官員在不同場合都指出,煤、電、石油、天然氣、水以及土地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構成不合理,需要改革。簡單地說,這些資源品的價格都面臨上升的壓力。
聯(lián)系到“十一五”規(guī)劃中要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在“十一五”期末(2010年)比2005年降低20%的目標,此時提出改革資源產品價格,可以理解為中國政府為達到上述政策目標的一個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在中國消費價格指數(shù)跌到1%以下后,現(xiàn)在推出價格改革是一個十分恰當?shù)臅r機。如果政府貫徹這場改革,將對中國的宏觀和微觀形勢產生重大影響,值得投資者留意。
從宏觀層面來看,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很快,但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出口和投資,投資增長中則高度依賴房地產及其他相關的原材料工業(yè)如鋼鐵、水泥等。在這種增長模式下,中國已經較低的資源利用效率將繼續(xù)下降。
扭曲的資源價格是這種增長模式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比如許多地方政府為了發(fā)展當?shù)毓I(yè),都把工業(yè)土地半賣半送地交給投資者。這樣,不少本來不能上馬的投資項目都變得可能,造成今天中國極度依賴投資和低檔次產品出口來支撐經濟增長的局面。如果中國政府真正下決心改革資源價格,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或將因投資和出口增長減慢而放緩,但增長質量(以資源消耗來量度)必將有所提高。
在微觀層面,我們首先要問:哪些資源產品的價格將有所上升?在煤、電、油、天然氣、水和土地這六類商品中,煤和原油受政策影響最小,因為它們的形成機制已主要由市場力量來主宰,政府能發(fā)揮的影響力相對有限;二者中又以原油為甚,因為中國消耗的原油大量依靠進口,而國內原油的價格已經與國際接軌。如果國際原油價格不再上升,中國原油價格上升的空間便相當有限。煤炭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國內煤炭供需基本平衡,中國煤炭價格相對國際上來說是較低的;其能否上升到國際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能否令小煤礦減產,以及國內生產整合的狀況。
雖然原油提價與否主要看國際市場的狀況,但成品油進出口是受嚴格控制的,而且國內成品油的價格基本由政府規(guī)定。在2004年以前,中國的成品油價格主要參考新加坡、鹿特丹和芝加哥等地市場來制定。但是此后,由于擔心成品油提價對整體物價以及運輸?shù)刃袠I(yè)的影響,中國成品油價格便開始跟國際脫軌——遠低于國際水平。在原油價格猛升而成品油價格上升滯后的情況下,國內成品油企業(yè)的經營便十分困難。政策的改變將給他們帶來莫大裨益。
另一方面,雖然煤炭價格主要由市場決定,但煤炭運輸主要依賴鐵路,而鐵路運費基本上由政府控制;特別是考慮到現(xiàn)在煤炭運輸還比較緊張的情況,因此中國煤炭價格還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間。
在其他資源產品中,水、天然氣和電力的價格基本上都是由各級政府主導的。一般意見都認為,中國現(xiàn)在的水和天然氣價格過低,因此上升的空間將比較大。在過去一段時間里,很多國內外企業(yè)都熱衷于參與在目前價格水平看來回報非常低的供水產業(yè)。他們看中的可能就是將來的提價空間。電力的情況則比較特殊。一方面,跟成品油企業(yè)一樣,電力企業(yè)也飽受成本上升——主要因為煤價上升——而電價調整不到位之苦,因此經營狀況十分惡劣,直到今年5月煤電聯(lián)動政策實施后情況才有所改善。如果現(xiàn)在政府對電價調整采取較寬容的態(tài)度,電價在短期內可能還有進一步上升的余地。
但從長遠來看,電價是上升還是下跌還有很大的懸念。首先,過去兩年大規(guī)模的電廠建設會否造成電力在兩三年后大幅過剩,還是一個未知之數(shù);其次,中國的工業(yè)電價與國際相比并不低,如果電價大幅上升而對整體工業(yè)造成嚴重負面影響,中國政府能否接受?
土地價格的走向是最難預測的。首先,在長期城市化的過程中,市中心土地價格是應該持續(xù)上升的。但是過去幾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特別在主要城市的被認為存在著泡沫,在這些泡沫開始調整時,土地價格是否會受負面影響,尚難確定。
最后,除了受益者,也會有一些行業(yè)不可避免地受到資源品價格上升的負面影響,最明顯的莫過于中下游企業(yè),其中中游原材料產業(yè)如鋼鐵、水泥等所受的打擊將最大。其一,它們大量消耗諸如水、油、電和土地等資源,資源價格上升將直接提高它們的成本;其二,如果資源品價格上升對投資需求開始產生抑制,那對其產品的需求亦將減低;其三,過去幾年中國投資品需求旺盛,這些產業(yè)的產能都大幅增加,可以說其要價能力已大不如前,若再遇上成本上升和需求減弱的雙重打擊,他們未來兩三年的日子將會很不好過。
作者為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中國研究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