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尼泊爾到印度
從尼泊爾去印度,我走的是走的人最多的路線,從波卡拉出發(fā),坐長途車去尼、印邊境上的小鎮(zhèn)蘇瑙厘(Sunauli),在那兒出境、入境,然后坐印度的公車去印度境內最近的火車站郭拉普爾,從那兒有火車去瓦拉納西、德里。
去蘇瑙厘沒有旅游車,只有當?shù)厝俗拈L途車。200公里,票價200盧比,行程6個小時。
讓健行的向導代買的票。
天剛朦朦亮就起來去坐車,到車站一看,沒有車,也沒有人。就我一個人,和幾只野狗。問了車站邊的茶館老板,說是因為毛派武裝,路封了,去蘇瑙厘、加德滿都的車都取消了。
在離車站不遠的地方找了個客棧又住了一天。又有人說封路的原因是工人罷工。
不管什么原因,讓我覺得奇怪的是只有我一個人不知道。頭一天下午我還到處問有沒有問題,誰都說沒問題。不明白。
第二天算是走成了。到車站的時候,七、八輛車等在車站的停車坪里,乘車的人也到了不少。
等車的時候,又碰到在山上認識的比利時夫婦,他們坐車去奇特旺。他們把他們的電子郵件地址留給我,還在餐巾紙上畫了個草圖說明他們在比利時的家的位置,離布魯塞爾100公里的一個小城,說,你來,我們開車接你。他們的電子郵件地址是夫婦兩個人的名字組成的。
因為是兩天的乘客合在一起,所以車完全坐滿,還有人站著。
我坐最后一排靠窗,旁邊是兩個英國小伙子和一個韓國姑娘,一個韓國小伙子。兩個英國小伙子一個叫馬特,一個叫保羅,身高都在一米九左右,馬特還挺壯。車座位間距很小。馬特坐的是對著走道的座位,可以伸伸腿,保羅就苦了,要用手推著前座的靠背,怎么坐也不是,要用手推著前座的靠背,兩腿盡量分開,才可以將就坐下。時間長了,也還是受不了,只好把背包墊在座位上,幾乎是半站著“坐”。虧他6個小時毫無怨言,毫無慍色就這么過來了。
問馬特和保羅為什么來印度,說是在網(wǎng)上找了張38磅英國印度往返的機票,所以就來了。
中途休息的時候,在路邊小攤吃的東西,一杯奶茶5盧比,一個煮雞蛋5盧比,另外還有那種炸的餃子皮包的咖喱土豆,叫三美沙。
韓國女孩是個天生的背包客的料。路邊有賣桔子的,先問一個多少錢,再問一公斤多少錢。攤主說40盧比一公斤,她很響、但又非常自然地倒吸了一大口氣,吃驚的程度就好像睡覺的時候掀開被子看到一條眼鏡蛇颼地從被子里立起來一樣。盤算以后跟我說,一個一個買合算。后來又發(fā)現(xiàn)算錯了,是論公斤買合算,就要買一公斤和我分。攤主高高地給她秤了一公斤,用塑料袋裝好,她非得讓人再饒一個,沒等人家說不,操起一個就走。其實不是小氣的女孩子,一共11個桔子分了我6個,另外5個還分給那個韓國男生,還有馬特和保羅。
沿途是很好的山路,柏油路,只是沒有超過100米的直路,倒是有很多急彎,司機奮力打方向盤,身體一會歪到右邊,一會兒歪到左邊,還要抽空往窗外吐口水。
路上車很少,只是偶爾碰到對面過來的長途車。真奇怪,這是連接尼泊爾和印度的主要公里之一。
6個多小時后到達蘇瑙厘,已經(jīng)快下午兩點了。汽車站離邊檢還有兩公里多,坐人力車去的,開價100盧比,還價50盧比成交。路上,把我們拉到路邊換錢的地方把我們剩的尼泊爾盧比換成印度盧比。
在尼泊爾邊檢站填了個離境卡,護照上蓋了個戳,算是正式離開尼泊爾了。人力車拉著我們順著同一條路,往前走了幾十米,通過了沒人管的一個大門,在路邊一個不起眼的小鋪外停下來。一看門楣上的字,發(fā)現(xiàn)這就是印度的邊檢站。要不是人力車夫知道,肯定要錯過,變成非法越境。小鋪的門敞著,里面擺著兩張桌子,官員坐在桌后,填了表,護照上蓋戳,算是入境了。
還是同一條路,離邊檢幾百米就有長途車去郭拉普爾火車站,30公里路車要開3個小時。
上車的時候車上還有座位。我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選擇了靠前面的座位,我座位面對著一排座位。我以為不至于坐得那么滿。誰知道,等了二十分鐘,我前面這排座位塞得滿滿的,大家的腿互相交叉,誰也動彈不得!有的乘客干脆坐在別人腿上,因為售票員說了,那兒有一個座位。坐的和被坐的都很是各得其所的樣子,相安無事。車廂外的氣溫很是舒適,不過我出了一身大汗。
司機真有犧牲精神,肯把駕駛座讓出半個給最后上車的乘客。
三個小時后到了郭拉普爾火車站。這三個小時,比爬一天山都累。
郭拉普爾晚上十點四十有始發(fā)去新德里的車。
買票很費周折,要填訂單。印度人的英語也很不好懂,車站很大,人又多,沒有大眾的候車室,到晚上很多人就在站臺的地上鋪上塊布再蓋上塊布就睡起來。
韓國女孩顯然事前的研究工作做得很好,駕輕就熟的樣子,我們還在亂撞的時候,她票都買好了,又帶我們去買票。在車站的餐廳吃了飯,印度的咖喱飯,每人二十二盧比。回到候車室那里已經(jīng)有七八個各國的背包客了,大家打開各自的數(shù)碼相機互相傳觀,真開眼界。
買了臥鋪,317盧比。十點四十車準時開出。我們的臥鋪和國內的硬臥差不多。差別是沒有床單、被子、枕頭提供。
睡覺前把旅游鞋脫下來,放進大背包,大背包用我在泰國買的雨罩罩住,鎖在床下面的鐵環(huán)上。不是我過分,我旁邊的印度人的皮鞋是放在車頂棚的電扇上的。剛開車,我的左鄰右舍很快就鼾聲響起來,先是壓倒了車輪滾動的聲音,然后開始互相競賽。我要是裁判的話,要判右邊的這位仁兄勝出,他的鼾聲帶著尖利的嘯叫,而落敗的這位,音量雖然大,可惜太單純,破壞力稍遜一籌。不過他們要以為他們能讓我睡不成他們可就錯了:我有朋友送的眼罩和耳塞,我還坐了十個小時的長途汽車,等了五個小時的火車,我還有我父母當生日禮物送我的很舒服的睡袋,我的睡意無堅不摧。我把拖鞋用厚衣服裹上當枕頭,頭一放上去,五分鐘后就進入黒甜香,說不定還參加了旁邊那兩位的比賽,造成鼎足之勢,讓其他乘客的睡眠雪上加霜。
第二天上午起床后在馬特的臥鋪上躺了一會兒,才發(fā)現(xiàn)他們又被煎熬了一晚上。
馬特和保羅的臥鋪是在國內的臥鋪車廂里靠走道這邊的窗戶這個位置,長度就只有一米五、六十的樣子,一米九的人怎么睡嘛。
坐了十四個小時的車,我們到了新德里。
馬蘭嘎要塞
頭天晚上九點在德里火車站坐Mandor Express,六百二十多公里路,跑十一個小時,第二天早上八點多到了印度最西邊的拉賈斯坦邦的第二大城市卓德普爾(Jodhpur)。
很快在火車站對面的街上找到了住的地方,在德里碰到的背包客推薦的。先看了房間。單人間,除了一張床,墻上一面鏡子外什么也沒有,真?zhèn)€干脆??粗辛恕i_價150盧比,125盧比成交。
把行李鎖到房間就步行去十六世紀建的古堡馬蘭嘎要塞(Maherangath Fort)。
卓德普爾和德里一樣,臟,亂,吵。在希臟的小巷子里轉了半天才摸到城堡腳下。
遠看稀松平常的城堡,到跟前才看明白:真雄偉。
山海關、嘉峪關勉強可以跟它打幾個回合。但山海關和嘉峪關都建在平地上,沒這個好看。
卓德普爾地處平原,就馬蘭嘎要塞這兒有幾個小山包,要塞就建在最高的一個石山上。要塞四周都是卓德普爾城的民居,絕大部分房子外墻涂成藍色,所以和以“粉紅之城”的別稱出名的齋普爾分庭抗禮,被稱為“藍色之城”。馬赫蘭嘎要塞所在的石山本身是紅色的砂巖的,要塞也是用巨大的紅色砂巖石塊建造的,城堡的暖色和山下的房子的整齊的藍色,一馬平川的地形和橫空出世的險要,構成有力的對比。
要塞在歷史上既是戰(zhàn)斗的堡壘,也曾經(jīng)是統(tǒng)治卓德普爾的王國的國王的住所。
在門口買了門票,250盧比。合五十塊人民幣,里面帶一個語音解說的錄音機的費用。城堡里各景點都有編了號的指示牌,到幾號的指示牌就按錄音機的幾號鍵,就可以聽到解說。不但有講解員的解說,還有當年在這里統(tǒng)治卓德普爾的王國王室的后代的錄音。介紹建筑結構的時候還專門有建筑學家來說明。
要塞的大門上留著好多當年鏖戰(zhàn)時炮彈留下的洞。
當年王室的宮殿的外墻幾十米高,沒有幾寸平的,完全是用大塊、大塊的石頭刻出的浮雕和各種裝飾、功能造型。工程之艱巨、繁復、精密,如果我是當時的匠人,一定愁死。
城墻上的掩體后面還有幾十尊炮。從跑口旁邊雉堞往下看藍色的海洋般的房子,市聲遠遠地傳來,感覺奇特。
城堡里有一個博物館,展出王室用過的象輦的座位、轎子、武器、鎧甲。其中展出的一組匕首花樣繁多,錄音解說還特地添油加醋:看到中間這把了嗎?當它捅進不幸的敵人的身體的時候,它的造型特別有利于撕開創(chuàng)口。
有一組十七、十八世紀的宮廷畫師畫的畫,記載王室的生活。其中一張描繪國王看斗象的場面的,畫師完全不管透視法則,把坐在最遠端觀戰(zhàn)的國王畫得大大的,坐得近的其他觀眾反而只有國王的三分之一大小。服了這馬屁精。
還有一張畫畫的是國王和他的大臣及太太們在宮廷里玩秋千,一個大臣在秋千上蕩,國王站在旁邊看。其他人在排隊等著上。大家都峨冠博帶,隊排得整整齊齊,象幼兒園的小孩。這個王國打仗很厲害,齋普爾來的軍隊都打不過他們,但他們娛樂的時候這么搞笑,真沒想到。
在城堡里待了六個小時。一個庭院、一個庭院穿行,一個房間、一個房間來來回回看,在磨得凹下去的石板路上溜達。
中間累了就到休息室的沙發(fā)上睡了一覺。
專門為使用錄音導游的游客準備的休息室。在王宮的樓上的一個大房間里,幾乎在宮殿的最高處,有寬大的沙發(fā),寬大的衛(wèi)生間,還有淋??!
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在城門附近找了個陰涼地方坐下,看傍晚時分太陽光在城墻上、在巖石上、在宮殿上變換顏色。
大群的鷹在城堡上空盤旋。
天藍得不得了。
一直待到太陽完全下去。
離開城堡的時候,城堡門口等客人的出租車、三輪摩托走得一輛不剩。蜿蜒曲折伸向山下老城區(qū)的石板路上就我一個人。
騎駝旅行記
早上八點半客棧的人領著我們八個人臨時組成的旅行團去嘉撒媚眼兒要塞大門口外的廣場坐吉普。
車跑了四十多公里送我們到出發(fā)地點,駝倌和駱駝已經(jīng)在那兒等我們。車一到,駝倌們先生火給我們做早飯。三塊石頭一碼就是個灶,附近劃拉些樹枝,一根火柴就把火點著了。主要的炊具是兩口鍋,一口象個秤盤子,用來煎餅、烤面包片,另一口深一點的鍋用來煮奶茶、咖啡。炊具也好,餐具也好,都放在駱駝背上的幾只原來大概是白色的塑料編織袋里,掏出來倒掉里面的沙子,用手胡嚕幾下就往灶上擱。水倒是用的礦泉水。
先喝奶茶,或者咖啡。喝完,烤好的面包片就裝在一個大盤子里端上來了。有果醬。每人還有一只香蕉。
吃完飯每人發(fā)一匹駱駝,上路。
駱駝這種動物也前從來沒騎過,也沒仔細研究過。一細看,原來是很漂亮的動物。個子高,腿長,有芭蕾舞演員一樣細長的脖子。大眼睛,長睫毛。和人最大的差別除了四條腿以外,就是腿非常希罕地由三節(jié)組成。
我們這只駝隊的騎師三男五女,來自四個國家:女生三位來自以色列,一位澳大利亞,一位荷蘭。護花使者由兩位以色列小伙子和一位中國猛男擔任。
冬季正是騎駝旅行的最佳季節(jié),穿一件T恤衫剛剛好。
沿途其實算不上標準的沙漠,倒是多少有點象戈壁,但比戈壁又多了很多的植物:樹,草,灌木。
地形起伏不大,但色彩、形狀變化多端。大片大片的覆蓋著枯黃的草叢的草地,高低錯落、零零星星的綠樹,紫色、絳紫、黑色的沙礫、石山,泛白的沙土,交織著向天際使勁地伸張。
天象一口碩大無朋的藍色大鍋扣在我們頭頂,不管我們如何走法,我們永遠在鍋的中心。
有駝倌在,我們不用管時間,不用管速度,不用管方向,任駱駝不緊不慢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搖,一步一搖。駝鈴叮叮珰珰地響,陽光普照,長風萬里,在高高的駝背上左顧右盼,極目大自然汪洋恣肆的表現(xiàn),興奮和喜悅一刻不停地從嘴角溜出來。
還有羚羊呢。遠遠地看著我們,在我們靠近前輕快地跑開。
中午在一顆大樹下吃的午飯。駝倌們做飯的時候,把駝背上的褥子拿下來,鋪在樹蔭下讓我們躺著休息。
正午時分的太陽很有熱力了,但樹蔭下卻非常涼爽。清風一陣一陣地吹來,趴在旁邊的駱駝喀嚓喀嚓地反芻,不知哪兒來的一群羊在周圍吃草,小羊羔奶聲奶氣地叫,讓天地顯得格外的空曠。
有一只羊對我們特別有興趣,一中午都在我們這兒轉來轉去。它把頭伸進不知道誰的奶茶杯里喝了一口,大概非常不習慣這種味道,飛快地從杯子里拔出腦袋,然后歪著頭拼命拿嘴在沙地上蹭。
午飯吃的典型的印度食品杰巴迪,蘸豆子湯吃。這種沒發(fā)過的面做的煎餅很結實,非常適合騎駱駝:它禁得起搖。
早上沒注意,駝倌們洗鍋碗瓢盆的時候,頭道用的是沙子,然后用水涮一涮。
午飯后小睡一會兒,下午三點才重新起程。
走了不到兩個小時就到了露營的地點,一片沙丘。
這里才象沙漠。大家下了駱駝,忙不迭地脫了鞋襪到處逛,拍照,在沙地上畫畫、寫字。一會兒功夫就把最近的幾個沙丘印滿了腳印。
走遠一點有還沒有背打攪的沙丘。主人是一些通身漆黑的甲蟲,還有螞蟻。
沙丘是風的作品,和海邊的沙灘一樣,覆蓋著波紋。頂部有鋒利的線條把迎風的一面和背風的一面彎彎曲曲地、但很分明地切開。一只螞蟻不停地試著從背風的一面越過分界線到另一面去,每次一爬上那條線,立刻被風吹得一連串跟頭翻回來。它爬起身,順著線爬幾步又要越線,又被掀回來。吹回來,又爬回去,吹回來,又爬回去??戳撕么笠粫?,它毫無放棄的意思。沙丘那么大,宇宙那么大,沙丘那邊什么也沒有,這小東西不知道匆匆忙忙地趕什么。
一只黒甲蟲爬到我腳上亂啃,被我猛地甩出去。我想他老了以后寫回憶錄,一定不會忘記和巨獸遭遇的離奇經(jīng)歷。
說話太陽就落下去了。
太陽落下地平線很久,滿天胭脂一樣的云彩還在發(fā)光,直到星星來換班。
六點半的時候看到第一顆星星。
等飯的時候,騎師們躺在沙子上聊天。
那幾個以色列姑娘、小伙子里面居然有一對剛結婚兩個星期的新郎新娘!
我學了平生第一句希伯來語。
晚餐很豐富,有煮的土豆和西紅柿,還有米飯,當然還有在印度吃飯幾乎必不可少的豆子湯和杰巴迪。飯菜豐盛,也帶來了吃簡單飯菜沒有考慮的問題:沒有勺。剛開始大家還都把杰巴迪當鏟子鏟飯菜吃,但沒有人堅持到最后,到最后,一律手抓。
飯吃完已經(jīng)是繁星滿天了。駝倌們在沙地上把所有的人的褥子被子鋪好,自己就先睡了。
人的活動一停,天地間馬上寂然無聲。風好像知道現(xiàn)在的主角是星星,很輕很軟地吹過來,不發(fā)出一點聲音。
不能不想起那個說法:天當床,地當床。就是這樣。
突然明白為什么印度人、阿拉伯人賣的掛毯上總是鑲著那么多小鏡子、小亮片,知道他們的靈感從哪兒來了。
從來沒有和這么多女生一個房間睡過覺。
嘉撒媚眼兒的艷遇
嘉撒媚眼兒(Jaisalmer),印度最西部的小城,歷史上是、現(xiàn)在也還是軍事的重鎮(zhèn),也曾是印度往中亞貿易的“駱駝商路”上的樞紐。是沙漠里的一座石頭城。漫漫黃沙里拔地而起那么一座金黃的城池,看到它,你會想起岑參、高適的詩:就是那么雄渾。歷史上的政要、富商在嘉撒媚眼兒蓋滿了巨廈、豪宅,它們現(xiàn)在有的被辟為博物館,有的被用作客棧。踏著泛著田黃石一樣橙黃潤澤的臺階走進其中任何一家,在幽深的、一個連一個的庭院緩步穿行,在天井旁的回廊下小座,撫摸氈墊、靠枕上用金線刺繡的各種植物圖案,眼觀象高超的木刻一樣精雕細刻的黃色砂巖窗檐、窗欞、室內裝飾,任沙漠里吹來的風在你身上輕撫,薰香在空氣中若有若無地游走,你知道你終于追尋到《一千零一夜》里描繪的那種阿拉伯的綺麗和浪漫。
我很喜歡嘉撒媚眼兒。但我在那兒最美的收獲卻不是古城的景致,而是我碰到的一個人。
我在嘉撒媚眼兒舊時的首相府邸前手搭涼棚上下張望的時候,有人徑直朝我走來,問我:
“我包了一部吉普車做半天的沙漠游,但一個人去太貴了,我想找人和我一起去。兩個人分攤費用就很合算。你有興趣嗎?”
是位四十多歲的男士,戴著墨鏡也遮不住洋溢的喜悅,不知道他高興什么。一米九左右的個子,淺色的襯衣扎進西裝短褲里,背著個雙肩背包,腳蹬旅游鞋。
我在沙漠騎駱駝旅行了兩天,剛回來。
他包的車快開了,一時也找不到合適的人,他就干脆放棄了。自己安慰自己:反正我盡力了。
我們站著聊了一會兒。
這個人是馬丁,紐約來的一個律師。現(xiàn)在在休假。
我們都剛到印度一個多星期,還要待些時候。我去過紐約,他想去中國。我們可聊的東西很多,就約好了晚上一起吃晚飯接著聊。
晚上我按時到約定的地點等他。時間過了幾分鐘,才見他從一輛蹦蹦車上跳下來,一邊跑一邊道歉、解釋。
他租的吉普車在回來的路上沒油了,等了很長時間都沒有人肯停下車幫他們。結果他先攔過路車回來的。先攔了輛坐著一個印度家庭的吉普車,坐了一段。這輛吉普車后面還拉著另一輛拋錨的吉普車。然后,又攔了輛拉了幾十噸石頭的大卡車。最后找到一輛蹦蹦車。
“我站在路上,周圍都是沙漠,什么也看不到。我以為今天回不來了呢?!?/p>
半天的沙漠游都弄得這么有傳奇色彩。
但是更讓人想不到的是他是個非常令人開心的聊天對手和吃飯的搭檔。
他是那種說話一刻不停的人。而且,幸運的是,他的話題換得極快,他也有的是新鮮有趣的話題。
他的口頭禪是:你知道嗎?
你知道嗎?我的律師工作本來旅行就很多。你知道我去年紐約巴黎金邊這條線我飛了多少次嗎?十一次!
你知道嗎?巴黎我去了不下一百次。每次去都看幾個博物館,到現(xiàn)在我還有沒看的博物館!
你知道嗎?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里面很早就有旅行社。我從五歲開始,定期自己坐地鐵去那兒拿各個國家的海報回來貼在自己的房間里。我從十歲開始向父母請求自己出國旅行,到十四歲的時候獲得批準去倫敦,條件是我必須把看到的每一樣東西都寫下來!我在倫敦過海關的時候,他們要看我的回程機票。我給他們看我爸爸給我的運通卡,他們都不相信!
你還要去紐約?你一定要去弗里克博物館看看。弗里克博物館的地方原來歸弗里克家族所有,后來被卡內基給買下來了??▋然I的時候對弗里克說:你開價吧,隨便你說。結果弗里克開價四千萬美金??▋然挍]說就接受了。四千萬!十九世紀的四千萬!多少錢??!弗里克問卡內基:如果我的開價是五千萬,你也會接受嗎?你知道卡內基的回答嗎?卡內基說:不告訴你。
你知道這道菜雞肉為什么這么嫩嗎?因為它們是在一千多度的爐子里很快烤好的。你知道這道菜為什么這么細膩嗎?因為它是用黃油烹制的。你知道嗎?這道菜用了二十多種材料。
你知道嗎?看一個人吃飯我們可以了解他的生活態(tài)度。如果菜上來了,他馬上放下他手里的書,專心吃飯,這個人是為了吃飯而活著。如果菜上來,他一邊看書一邊吃飯,那么,他是為了活著而吃飯。
你知道嗎?這是我第二次來印度。我還要再來。每個來過印度的人都一次一次地回來。
我在法國普洛旺斯旅行的時候,找到一家我非常喜歡的旅館,他們每天晚上都給我拿來一瓶或者半瓶不同的葡萄園釀制的葡萄酒,美極了。他們還給了我那些葡萄園的名片。但我到那些葡萄園去買來的葡萄酒,怎么也比不上旅館給我的酒。你知道為什么嗎?因為最好的酒已經(jīng)賣給我住的旅館了!
你知道嗎?我對墓地很有興趣。
你知道嗎?泰國去年創(chuàng)了交通堵塞的世界記錄:堵車堵了一百二十幾英里。
你知道嗎?我有時候還給美國的《美食家》雜志寫文章呢。
你知道嗎?你知道嗎?……
我哪里知道這么多,你從五歲就開始發(fā)燒。
不過我知道,跟他吃的這頓飯,是我開始旅行以來最美味的一頓飯。吃完飯我開始改變以前的無知狀態(tài),對印度菜陡生敬意。
吃完晚飯已經(jīng)快十一點了,我們一起步行回嘉撒媚眼兒要塞里的客棧。路邊的小商鋪大都關門了,路上就我們倆,鋪路的石板在路燈照射下黑黑的泛著光,城墻被射燈抹成耀眼的橙黃。走進要塞的大門,走到甕城里的廣場的中心,我們完全被巍峨的城墻、碉樓所包圍,頭上是閃爍的群星。馬丁伸開雙臂,頭仰著,說:
“這不可能是真的!你知道我怎么形容這里嗎:古巴比倫城肯定就是這個樣子。”
從見到到我那一刻開始,到現(xiàn)在,夜里十一點多,在沙漠里、在路上折騰了半天,他還是這么激情澎湃。從五歲開始,他就這么激情澎湃。
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人,可以這么長時間保持對一樣事物的狂喜,兒童一樣單純的狂喜。
第二天我趕下午的長途車去烏代普爾,他坐夜班火車去印度南部。他送我,在我的筆記本上寫下他在烏代普爾住過的客棧的名字。我的蹦蹦車開出去一段了,他喊住車、追上來,從口袋里掏出一把巧克力糖塊給我,說長途巴士比火車辛苦多了。
在寶萊塢看電影
印度的寶萊塢在世界電影界可說大名鼎鼎:多產,多觀眾。
我在印度的威尼斯烏代普爾旅行的時候,想去當?shù)氐拿麆?、碧湫樂湖中的一家五星級酒店看看熱鬧,順便吃頓飯。那里是舊時的一個小國王的宮殿,《007》在羅杰摩爾時代在這里拍過一集。結果我的旅行計劃被一個寶萊塢的女星粉碎了。她在烏代普爾舉行婚禮,把包括這家酒店在內的當?shù)厝椅逍羌壍木频臧讼聛斫哟R客。她的排場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也刺激了我對她的工作的好奇心。
到了寶萊塢的所在地孟買,我的機會來了。
在街上買了張孟買的英文報紙,在旅館附近的星期五餐廳喝東西的時候,請服務生介紹一個電影院和一部電影。幾個年輕的服務生一起商量了一下,很快、很一致地推薦了一個電影。其中一個小姑娘說:很感人。
報上的廣告說這個電影已經(jīng)連續(xù)上演十四個星期,獲了十幾個印度的電影獎。
電影院的名字叫“自由”,離餐廳不遠,電影下午五點五十開演。離開演還有十五分鐘,趕快打車去。
餐廳服務生說:很有名的電影院,出租司機都知道。上了車一說,果然,司機沒問什么就開車了。
正好趕上。
好的位置的票一張一百盧比。我買了樓上靠后的座,七十五盧比,合人民幣十五塊。在印度應該算貴了。孟買街頭小飯鋪的套餐不過賣十幾個盧比。
電影院內部裝飾很考究,大理石的地板,木質樓梯鋪著地毯,燈光悅目。有冷氣。
進放映廳的時候有門衛(wèi)搜包。搜得很仔細,我前面一位學生模樣的小伙子的挎包,有幾個夾層,門衛(wèi)真的一個夾層、一個夾層翻開看。但輪到我的時候,他只往我打開的包里看了一眼就讓我進去了。我想我臉上大義凜然的笑容一定發(fā)生了作用。
到放映廳里面,領位員用手電照著座位給我看。
大概可以坐三、四百人的放映廳里坐了不到一百人。電視的挑戰(zhàn)的結果吧。
一坐下就開演了??上菑V告。新電影的廣告,旅行社的廣告,餐廳的廣告,商店的廣告,公益廣告。其中有一段幾分鐘長的廣告,提倡戒煙的。大概是請了明星拍的,說話的漂亮女生的表情懇切極了,讓你覺得你要是抽了煙你和漂亮女生的緣分就徹底完了。還有狗福利協(xié)會敦促大家給愛犬打預防針。還有提醒大家防止小偷和火災的應急方案的幻燈片。火災的應急方案中的一條是:疏散的時候,不要慌張。
廣告放著放著突然出現(xiàn)字幕請大家起立唱國歌。我以為自己看錯了,一看周圍,大家都站起來了。
國歌奏完,正片開演。
是個發(fā)生在紐約的三角戀愛故事。兩個男生愛一個女生。女生名叫蓮娜,在密西根大學商學院念MBA。兩個男生一個叫羅斯,一個叫阿蒙。羅斯是個公司白領,業(yè)余MBA,跟蓮娜同學。阿蒙是羅斯的朋友,不知道干什么的。他們說印度話,偶爾說幾句英語,很象中國的外企白領。
凈講些不可能的事。
蓮娜全家都住在紐約。電影開始的時候阿蒙不知道從哪兒搬到蓮娜他們家隔壁的一棟房子里。
這個阿蒙是個天上有地下無的人物:高大威猛,熱情善良,幽默風趣,能歌善舞,成天除了逗人開心、做好事以外,沒什么別的事干,但他又不缺錢花。他甚至幫助蓮娜的媽媽開了間餐廳,打敗了對面的中國餐館!人人都喜歡他,連蓮娜十來歲的妹妹都愛上了他。蓮娜這姑娘長得十分好看,純潔善良,還名校出身,連瞎子都看得出來她生出來就應該許配給阿蒙。但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蓮娜怎么也看不來阿蒙,任阿蒙使出渾身解數(shù),她就是看不上。蓮娜喜歡羅斯。對,她喜歡羅斯。羅斯雖然也是個成功白領,但是一來他沒有阿蒙帥,二來還有些吊兒郎當、見異思遷,見了每一個漂亮的女同事都想約了吃飯。
羅斯這個樣子,時間一長,哪里留得住蓮娜的心。蓮娜終于不由自主得愛上了阿蒙。但悲劇就正好從這兒開始了:當阿蒙意識到羅斯也喜歡蓮娜的時候,他就開始隱藏自己的感情,向蓮娜慌稱自己已有女友。一邊抑止內心的痛苦掙扎,一邊出謀劃策、拼命幫助羅斯贏回蓮娜的芳心。而且,他成功了。
如果這還不算悲劇的話,下面的情節(jié)總要得點分:阿蒙被確診有嚴重的心臟病。在羅斯和蓮娜的訂婚舞會上,阿蒙因為賣力地跳舞結果心臟病發(fā)作被送進醫(yī)院!
整個電影畫面明亮、艷麗,美不勝收。常常有宏大的場面,伴隨壯麗的音樂。到煽情的地方,不相信眼淚的我也為之動容。蓮娜知道阿蒙有女朋友后,一個人跑到布魯克林大橋下痛哭,大雨滂沱,曼哈頓的高樓影影綽綽,音樂轟然奏響。我的心都跳起來。
自然少不了歌舞的部分。
插曲旋律優(yōu)美;舞蹈奔放、熱烈,陣容龐大,布景華麗,直追麥克爾杰克遜,但比麥克爾杰克遜要明朗、樂觀。
電影有三個半小時長,中間還有中場休息。
電影結束,上洗手間的時候,看到一個小伙子在捧著水洗他紅紅的眼睛。
出了電影院,三個臟兮兮的七八歲的小孩兒一起圍上來,其中一個小女孩兒一把薅住我的手:“先生,給我一個盧比?!?/p>
她把我薅回了印度。
這個電影和現(xiàn)在的印度真的一點關系都沒有。
連報上有的評論都說他們瞎扯蛋。我看也是。雷鋒看了都會馬上打背包去印度取經(jīng)。
但我很喜歡這個電影。
頭天夜里坐了通宵的臥鋪汽車,顛得夠嗆,一早就頭疼。我的印尼簽證過期了,去孟買的印尼領事處想辦個新的,簽證處的官員拿出個本兒翻了一會兒對我說:對不起,你得在中國申請才行。我頭疼,都懶得問他們?yōu)槭裁础?/p>
看完電影,我心情很好,頭也不疼了。它挺對我的胃口。
對了,電影的名字叫《Kal Ho Naa Ho》。
果阿派對
下午五點多在果阿的沙灘上看風景的時候,和一個法國人聊起來。是個音樂人,長得有點象那個英國人憨豆博士。憨豆博士來過七次果阿,待的時間短則一個月,長則數(shù)月。
看看沙灘上稀稀落落的游客,我問他怎么回事:不是說果阿是歐洲人的旅游熱點嗎?
他說:哦,他們是沖派對來的。我剛起床,昨天晚上在船上通宵派對,一百八十人。
問他在哪兒買派對的票,他笑著說:沒票賣,是一幫德國人自己組織的。
附近有音樂傳來,憨豆博士指著不遠的一處圍墻說,那里有個酒吧叫“九吧”,天天晚上五點到十點有對派,去看看吧。
馬上過去看。是海邊山崖上的一個小院子,崖下是阿拉伯海,其他幾面是赭紅的火成巖石塊壘起的矮墻。入口處一邊是個巨大的、鏤空的陶罐,里面是人造噴泉,下面有不停變換顏色的彩燈。噴泉形成的水霧從罐頂升起。和入口相對的那一面是個類似舞臺的高臺,頂棚由幾個蘑菇形狀的扇蓋組成,每個蘑菇扇蓋都由數(shù)張朝下的人臉組成,人的眼睛的瞳孔都裝著各種顏色的射燈。中間是個不規(guī)則的圓形場地,面積大約有一個排球場那么大。周圍象圓形劇場一樣砌了幾級臺階,圍著中間的空地。紅土地,剛澆過水,走上去清爽、有彈性,又不粘。墻里墻外是一圈椰子樹。高臺的緊里面是個大柜臺,賣飲料,比薩餅。高臺最前面擺著個調音臺,臺階邊上幾個音箱堆起來,一人多高。剛才在外面聽到的音樂就是從這兒傳出來的。
正是太陽西沉的時候,場子里空無一人,沖海那面的臺階上坐滿了人,在椰子樹下靜靜地看太陽下落、由金黃變紅,把海水染得通紅。
太陽沉到海里,也不見有進一步的活動??慈章涞娜艘沧叩貌畈欢嗔恕?/p>
到隔壁找了家餐館吃飯,一邊吃一邊聽到九吧的音樂漸漸提高音量。摩托車一輛接一輛開過來,騎車的人停了車都奔九吧走。
吃完飯再過去,天完全黒了。紅土地上開始有人跳舞了。一邊不斷地有人進來。
我在高臺上一朵蘑菇下找了個地方坐下來,買了飲料喝。
那幾個音箱打擊樂聲震天價響,我覺得有人拿著大鼓槌在我肚子上以每分鐘120下的頻率很帶勁地擂著。
跳舞的人穿得多姿多彩,沒一個重樣的,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看了,肯定會覺得自己穿衣的花樣不夠多。但不管怎么多姿多彩,共同的地方還是有:女士是成心衣不蔽體,男士是成心怪誕乖張。男女都是穿拖鞋的多。也有光腳的,也有穿高統(tǒng)靴的。男士也有光膀子的,身上的刺青刺得體無完膚。男士長頭發(fā)居多,女士抽煙的居多。舞姿也是異彩紛呈。有的跳得劍拔弩張,有的跳得婀娜多姿、柔弱無骨;有的大范圍游走,如入無人之境,有的在原地花枝亂顫;有的跳得有板有眼,也有人打醉拳一樣亂晃。周圍、高臺上看熱鬧、聊天的人也不少。彩燈照射下個個象臉上涂了油彩準備登臺演出的演員。跳舞的也好,看熱鬧的也好,大都要么手里夾支煙,要么抓著個瓶子,腳跟著音樂一下一下打著拍子。有人端著玻璃杯盛的飲料,手舞足蹈,居然可以滴酒不灑。
臺上不少人端著盤子在大嚼比薩餅。
好多人帶著大煙荷包,自己卷煙抽。他們的煙里顯然放了什么東西。
從兩歲到七十歲,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
有幾個印度人,其他都是外國人。聽說話,法國人、德國人、英國人居多。
一對法國男女在舞池旁打招呼,尖著嘴左一下右一下親臉,親得很莊重如在宮廷。女生手里夾著煙,男士手里抓住一瓶酒。兩個人都穿得象叫化子。
一個喝得差不多的家伙過來問我:
“我給你派對的票了嗎?”
我說沒拿到票,什么派對。他說:
“你不是那個教舞蹈的老師嗎?”
人不斷地來,到九點半的時候,舞場里滿滿的,臺上也站得滿滿的,足有二三百人。
一只狗在人群里穿過,在密林一樣的人腿間找路,走兩步,停下來,找路,再走,再停。震天的音樂也好,狂舞的人群也好,它完全無動于衷。
這里是果阿的小瓦各托海灘,在阿拉伯海邊上,北緯十五度。六十年代曾經(jīng)是嬉皮士的樂園。
都說嬉皮士過氣了,在果阿,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晚會結束的時候,有人在散發(fā)傳單,是滿月節(jié)派對的廣告,六月,在德國。
小資樂土科瓦藍
從孟買南行,沿著阿拉伯半島的西海岸一直往南,一千九百公里陸路,你就到了印度南方的科芮拉邦的首府垂文準,再往南走十幾公里,有個海灘邊的小村,就是科瓦藍了。
就那么兩個小小的、連在一起的海灘,一公里多長,對著一望無垠的阿拉伯海。一頭的小山上聳立著一個紅白相間的燈塔。海灘邊上一圈客棧、餐廳、酒吧、商鋪,全部織在密密的椰樹林里。
到了這里,你就告別了塵世的喧囂、忙亂、紛繁。
不管你住在哪里,保證你只聽得到鳥叫和海浪的聲音,保證有你幾顆椰子樹。
慣早起的人最有福。七八點鐘的太陽,最可人意。椰林、沙灘、海水、礁石、燈塔、房子都展現(xiàn)最嬌媚的顏色。
可以加入沙灘上晨練的人:跑步,游泳。人雖然不多,但都是些身材勻稱、面容姣好、胸懷大志的姑娘。
散步也很好。光著腳,沐著晨光,順著沙灘在淺水里一路走過去。海水漫過來,又退下去,看得到小螃蟹慌慌地往沙里鉆。
找個餐館坐一坐吧。餓了就吃, 不餓的話,喝點什么,或者干脆就干坐著,吹吹風,看看海。服務生不會因為你不花錢就轟你走。
村子里有的是從世界各個角落來的村民。有的來過很多回,來一回就住上幾個月。在海邊的小街上走,家家鋪子的人都認得,每一家都打招呼。
隔一段時間又回來的人,見到相熟的鋪子的主人、服務生,很夸張地表示返鄉(xiāng)的快樂,熱情的問候都不夠,還要熱烈地擁抱,讓看熱鬧的你也覺得歡欣。
太陽厲害的時候,除了在水里泡著以外,可以閱讀。這是科瓦藍小資最標志性的殺時間的方式。
到處都有小書店,賣二手的書。不怕你懂的外語多,他們什么語的書都有:英文、法文、德文、荷蘭文、日文、韓文、希伯來文。給不想動腦子的讀者,他們準備了阿瑟黒利、西德尼謝爾頓;對通俗文字嗤之以鼻的小資可以看莎士比亞、哈代、狄更斯、雨果、法郎士、契訶夫;腦子有毛病的小資還有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可看;想研究納粹德國的歷史的找得到《我的奮斗》。中文讀者他們也不叫一人向隅:他們有中文版的《哈克貝利芬歷險記》!
對那些對學習新鮮的本領總有無窮渴望的小資,科瓦藍準備了很好的課程:瑜珈、按摩。
十步之內必有網(wǎng)吧,讓你聯(lián)系那個幾千公里外你又痛恨、又戀戀不舍的繁華世界。
饕餮小資也來對了地方??仆咚{到了夜里,飯館門口全擺著案子,上面陳列著新鮮的海產:魚、蝦、蟹,應有盡有。你打餐館門口過,服務生就拿刀指著一米來長的魚,問你:你要切哪塊兒?要煎,要烤,還是要咖喱?他們常常手藝不俗。而且,餐館都離海水不到一百米,讓你腳踩細沙,頭頂椰子,燭光搖曳,樂聲幽噎,濤聲陣陣,怕你不夠浪漫,還要清風明月來相伴。
想擺闊的大資產階級到這兒施展不開:幾百塊錢一頓的飯,你吃不到。
花不到一百塊,你可以租到看海的房間,有陽臺讓你看海,念泰戈爾的詩:
“我今晨坐在窗前,世界如一個路人似的,停留了一會,向我點點頭又走過去了。”
去科摩林角
我出了印度北方的拉賈斯坦邦,坐汽車、火車往南走了兩千五六百公里,到了印度次大陸的最南端的科芮拉邦,在海邊住下,還要再坐一百公里的汽車去科摩林角。
印度是個倒立的三角,下面那個角尖尖上上就是科摩林角,現(xiàn)在正式的叫法是坎牙庫馬里(Kanyakumari)。去那里的理由有三個:第一,那里是印度極南的地方,到了那里,我算是“完成”了我的印度之旅。第二,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在這個地方會合,世界上類似的地方不算多。第三,圣雄甘地的骨灰撒到海里之前,曾在此停放。甘地是我欽仰的人物,要去憑吊一下。
去了,做了一個一日的自助游。走到了印度次大陸、歐亞大陸板塊陸地的盡頭,瞻仰了甘地的紀念館,同時在印度洋、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洗了腳。盡興而回。
在科摩林角玩了四個小時,但在路上花了七個小時,來回。而且和科摩林角一樣好玩。
我住的海邊小村在科芮拉邦,科摩林角在隔壁的泰米爾拿督邦。沒有直達的車,單程要換四趟當?shù)氐拈L途車、公共汽車。
車子不好也不壞。空調是沒有,但是也不用。路旁的樹和車子的頂棚把太陽的暴曬化解殆盡,讓人覺得熱帶也不過如此。車開起來有風,甚至稱得上舒服。
碰到很多友好的當?shù)鼐用?。有人拍拍身邊的座位讓我過去坐,更多的人只是笑。有小孩子貓著腰、睜大眼睛從椅背上的鐵扶手的空檔中間打量我。
售票員、當?shù)氐某丝痛蠖紩稽c英語,但說起來十分難懂。關于我的乘車路線有時候會引發(fā)全車的大討論,討論結束會有發(fā)言人向我轉達討論結果。不幸的是,我基本上聽不懂。主要原因是轉車地點的名字都很長。發(fā)言人說:“你先坐這個車,到烏嚕烏嚕烏嚕換車,再到咕嚕咕嚕咕嚕再換車,然后到嘰里咕嚕嘰里咕?!?/p>
剛開始我還擔心弄錯換乘的地方,或者錯過下車的車站,后來就完全放心了:到時候總有人提醒我下車,有時候還有人下了車在車門旁等著帶我去下一趟車的車站。
后面再坐車的時候,我干脆不管換車的事,上車就宣布我的最終目的地,剩下的事情全部交給售票員或者其他乘客處理。
不擔心迷路了,就有閑心來研究一下當?shù)厝撕吐愤叺娘L景了。
當?shù)啬惺康臉藴恃b束和印度其他地方差別不大,上裝西服襯衫,下面是裙子,他們叫“多地”,然后拖鞋。不管上面如何冠冕堂皇,下面一律拖鞋。售票員有制服,短袖襯衫加西式的褲子,配拖鞋。
車在城鎮(zhèn)地區(qū)行駛的時候,車上的乘客就經(jīng)常有一些頭發(fā)、胡子梳得一絲不亂、上了油的乘客。
路邊永遠不變的風景是椰樹林。這倒不新鮮。從這兒往北一千公里開始就這樣了。變換只是人、房子、商鋪、其他的樹、河、動物。
沿途幾乎店鋪不斷。水果鋪、雜貨鋪最多,幾乎沒有例外地掛幾大串香蕉做招牌。香蕉的品種很多,綠皮兒的,黃皮兒的,還有一種紅皮兒。小的如青椒,大的快趕上警棍了。還有很多其他的水果:石榴,木瓜,葡萄,桔子,榴蓮,西瓜,蘋果。
蔬菜攤上產品讓人覺得離家不遠:西紅柿,圓白菜,青椒,洋蔥,豆角,南瓜。
建材商店把五顏六色的蹲坑式的便池一排排幾十個排在路邊。得解決多少問題啊。
肉鋪不用案板,用齊腰高一截大樹,讓人感覺得到厚背的切肉刀剁上去斬釘截鐵的快感。
棺材鋪里的成品棺材一頭快伸出門面了:漆得油亮,邊上畫著彩色的線條,裝飾著銀亮的彩紙。想告訴他們:經(jīng)營方式還可以再靈活一點。他們的臺灣同行還放音樂,最喜歡放的一首歌是《總有一天等到你》。
世界各地都有酒吧,中國有茶吧、水吧,此地呢?有奶吧??上к囋陂_,要不一定要去探個虛實。
中午換車的當兒在一個長途車站吃了午飯。點了東西,找了張桌子坐下。店小二過來給我的桌上鋪了片香蕉葉。好別致的桌布!又好看,又環(huán)保。過了一會兒我點的雞蛋煎餅來了,盛在一個不銹鋼的盤子里,但那個盤子不是給我的:店小二手腕一抖,把餅顛到我的桌布上。鬧半天那片香蕉葉就是我的飯碗。勺、刀、叉一概沒有,筷子更不用說了。幸虧我點的東西都十分干爽,否則這頓飯?zhí)魬?zhàn)就大了。看看旁邊的印度人,香蕉葉上攤著米飯、很多汁的菜,他們手抓著吃得滴水不漏,不由你不佩服。
兩個三美沙,一個煎雞蛋,一杯奶茶,十四個盧比。合人民幣三塊錢。
在水果攤上買了四個桔子,攤主用一張報紙把桔子包成一個三角,再用細麻繩捆上。這樣的包裝法,在國內要在電影《林家鋪子》里才看得到了。
晚上回來的時候走的不同的路,經(jīng)過一個城市,路邊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大堆音箱,震耳欲聾地播放印度音樂。找人問了,說是在過一個什么女人的節(jié)。全城的地都在抖!
印度自助游錦囊
簽證
最好的簽證地點是曼谷。沒什么特殊要求,給一次性入境的簽證,可以待六個月。簽證費二十五美金。相反在國內一般只能申請到一個月的簽證,簽證費倒要340元人民幣。
錢
印度的錢是盧比,目前和美元的比率是一美元兌四十四盧比。各地差別不大。各主要旅游城市、景點換錢也很方便。背包客客棧常常不收信用卡,只收現(xiàn)金。在德里、孟買外國人窗口買火車票可用美金,換率略低于市場價,因此排隊的人就很少。
旅游季節(jié)
中國的冬季最好,氣候好。但是盡量避開圣誕、新年期間,這個時候到處人滿為患,房價飚升。六月到九月的季風期天天下雨,也不適合旅行。
交通
印度的火車和長途車網(wǎng)絡很發(fā)達,去各主要旅游城市、景點都方便。而且便宜。例如,孟買到果阿車程768公里,空調臥鋪796盧比。臥鋪的條件和國內的硬臥差不多??照{臥鋪比普通臥鋪貴出近三倍。上述孟買至果阿的車,普通臥鋪只要三百多盧比。如果是中國的冬季過來,坐夜車,不用空調臥鋪也很舒適。
印度的火車票可以提前60天預定全國幾乎所有線路的車票。在新德里和孟買的火車站(Victoria Terminus)的二樓(指示牌顯示一樓,英式)都有外國游客專用柜臺,十分方便。
各主要旅游城市,如德里、齋普爾、卓德普爾、嘉撒媚眼兒、烏代普爾、孟買、果阿等等,之間一般都有大巴,條件差別很大,可事先通過售票點了解。旅游景點、旅游城市的客棧都代售長途車票,一般提前一天購買就可以了,如果賣的是長途臥鋪車的票,他們常常有汽車內部、外部的照片。
住宿
基本上所有重要的旅游城市、旅游景點都有一個適合背包客的、便宜客棧集中的區(qū)域,在德里是Paraganj,在孟買是Colaba,在嘉撒媚眼兒是Fort里面,在烏代普爾是Jogdish Temple一帶,在果阿的首府番吉(Panaji)是一月三十一日街。都在離長途車站一公里左右的距離。費用:孟買最貴,一個不帶衛(wèi)生間的標間最少也要三至四百盧比一天。其他地方,五十到二百盧比就可以找到整潔的標間(旺季除外)。
語言
說英語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