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陳毅元帥從成都回樂至的途中,經(jīng)過簡陽的石橋鎮(zhèn)。見路邊有一家賣掛面的小吃店,店招上寫著:面細如絲,外圓中空。陳毅好奇,吩咐停車,進店品嘗。
陳毅要過一碗,果見這面條細如蠶絲,外圓內(nèi)空,色白味美,口感舒爽。陳毅大加贊賞。隨行人員叫過老板來,詢問這面的奧秘。
原來,這石橋掛面,又稱手工高架空心掛面,始創(chuàng)于宋,盛行于元,延續(xù)至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據(jù)傳,南宋時,一個皇帝喜食面條,但嫌面條過粗,要求做細。然而,宮中御廚們絞盡腦汁,總也無法將面條做細,皇帝十分惱怒,侍從們終日惶恐。一日,一名叫宋喜的廚師給皇帝燉羊頭,無意間將竹筷插入羊眼窩內(nèi),拔出時發(fā)現(xiàn)湯汁沿著筷子成一條線往下流,且越流越細。宋喜受到啟發(fā),便將羊頭骨放在案板上,兩個羊眼窩內(nèi)各插一根竹筷,把搓好的粗面條繞在竹筷上,兩手拉筷,果然越拉越長,越拉越細。從此,就用這種方法為皇帝做細面條。
后來,此法流傳至簡陽石橋。人們開始用這種方法制作掛面。但不再用竹筷和羊頭骨了,而是以竹棍代竹筷,以木制高架代替羊頭骨,故稱石橋高架掛面。
石橋高架掛面全手工制作,無任何添加劑、防腐劑和機器污染,其制作工藝獨特,需經(jīng)人工長時間揉面、搓條、抹油、撲粉、進槽發(fā)酵、拉制、上棍、上架、提面等勞作,歷時近30個小時,20多道工序。民間有一順口溜,對石橋掛面的制作進行了形象的概括:“自從‘離夫’以后,朝日‘打扮擦油’,結交‘兩個光棍’,周身‘擺弄風流’,只說‘天長地久’,誰知‘刀截兩頭’?!?/p>
石橋高架掛面對用水相當講究。它要求和面必須用當?shù)鼐?。這樣,煮出來的面,才不會渾湯,而且沒有吃完的面隔夜回鍋,仍如鮮面。所以,解放前石橋的掛面作坊,每家都有一口水井。石橋高架掛面,對面粉質(zhì)量的要求幾近挑剔。否則,盤成的小條,無法上架,更無法承受手工拉力。制作石橋高架掛面,只能在頭年的10月到次年的4月間進行。其余時間因氣溫過高或空氣濕度過大,做不出來。所以,石橋高架掛面,一向被視為稀有的民間特產(chǎn)。在明清時期就被指定為向朝廷進獻的貢品。
后來,陳毅元帥回到北京,對石橋高架掛面的美味念念不忘,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推薦。因此,從20世紀50年代起,石橋掛面便進入了人民大會堂,成為中國贈送外國友人的禮品。20世紀80年代,石橋高架掛面獲得國家商業(yè)部頒發(fā)的“名優(yōu)食品金獎”稱號。
如今,石橋高架掛面這一傳統(tǒng)地方特色食品,正面臨種種困難。一是因為采用全手工制作,成本太高,企業(yè)不愿投入;二是精通此門手藝的師傅越來越少。所以,石橋高架掛面的產(chǎn)量一直有限,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責編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