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和美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日益加強。中國經濟風險將不會局限在中國境內,而是隨著國際貿易擴散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包括美國。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其經濟對北美地區(qū)的影響逐步提升。中國加入WTO實際上是向其他國家發(fā)送了一個信息,中國作出自身調整以適應國際市場環(huán)境。這些調整包括中國將全面進入美國市場、信守承諾遵循世貿組織的有關規(guī)則,并將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為此而對經濟體制進行的改革具有長期的效益。這是北美國家眼中未來的中國。
■ 相互依賴性增強
統(tǒng)計數據很好地支持了這些觀點。首先,通過觀察1980年以來中國進出口的數據,我們可以發(fā)現與前面觀點相符的貿易發(fā)展趨勢。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在1980年只占到中國出口總額的5.4%,到2001年則增加到了20.4%;而中國從美國的進口占中國總進口的比例則呈相反的變化趨勢,從1980年的19.2%下降到了2001年的13.1%。與此不同的是,中國對日本的進口占中國進口總額和對日本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例都明顯下降,對日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例從1980年的22.2%下降到了2001年的16.8%,對日進口占中國進口總額的比例則從1980年的26.0%下降到了12.2%。
那么,是什么彌補了美國和日本在中國貿易總額中所占比例的下降呢?答案就是東亞地區(qū)的經濟整合。
我們可以從數據中看到,中國對東亞地區(qū)其他經濟體的進出口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比例在過去的20年中是顯著上升的。特別是中國從東亞其他經濟體的進口占中國進口總額的比例,在1980年僅為6.2%,而在2001年已經上升到了40.9%。
正如我們剛才所看到的,中國經濟和美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日益加強。中國經濟風險將不會局限在中國境內,而是隨著國際貿易擴散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包括美國。所以北美地區(qū)的經濟學家們在預測未來經濟發(fā)展時,會把中國的經濟風險納入考慮的范圍。在這里,我主要考慮四個方面的風險:金融系統(tǒng)的不成熟、宏觀經濟過熱、人口老齡化和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銀行系統(tǒng)的呆壞賬、計劃生育帶來的老齡化問題和中國宏觀經濟在未來是否還能保持持續(xù)的快速增長,我想這也是中國經濟管理者們重視的問題。
■ 中國迫使北美調整戰(zhàn)略
中國正在成長為世界貿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的吸引外國投資的國家,這對于北美地區(qū)將意味著什么呢?
長期來說,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將面臨相同的問題。但在未來的四五年中,這幾個國家面臨的問題是不一樣的。這是由現有的貿易結構所決定的。加、中兩國的貿易是互補的:加拿大對中國出口自然能源和初級農產品,同時從中國進口制造業(yè)產品。但是墨西哥和美國的貿易集中在制造業(yè),中國同這些國家的貿易存在更多的競爭性。還有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是中國的匯率制度,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在美國經常賬戶余額減少的情況下應該作相應調整。
我們仍以數字說明美國進口產品市場上各國面臨的競爭。在1998至2002年的五年中,總體而言,加拿大是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對美國的出口占美國總進口的18%,墨西哥以12%的比例排在第二,中國和日本分別以11%和10%位居第三、第四。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比例的增長率,加拿大對美出口占美國總進口的比例在這五年中增長了21%,而中國對美出口的這項指標增長達到了76%。日本則沒能增加其在美國總進口中所占的比例。
在汽車零部件市場上,我們看到相似的情形。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美國在汽車零部件市場上最大的貿易伙伴,分別占到總進口的25%和29%;中國在其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在2002年僅為2%。
但同樣的,中國的增長率是驚人的,同1998年相比,增長了174%。雖然中國目前還沒有出口整車,但它在汽車零部件市場的飛速增長,引起了北美地區(qū)對未來中國整車出口的關注。我們在電視機和監(jiān)視器產品市場上也可以看到熟悉的畫面。另一方面,在鞋類市場上,中國占了67%高比例,并且保持著穩(wěn)健的增長率。加拿大和墨西哥所占比例則很小,出現了負增長。服裝市場的情況則比較特殊。世貿組織對這一類產品有特別的規(guī)定,中國未來在美國市場所占份額可能以現有的市場份額為限(15%),以保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市場份額。正是中國在各個貿易產品市場上的突起,使得北美各國意識到作出戰(zhàn)略調整的必要性。
■ 北美的應對戰(zhàn)略
加拿大的調整策略應該考慮幾方面問題:對美元匯率的調整,中國產品和加拿大產品在加拿大國內市場上和美國市場上的競爭,中國未來將取代加拿大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等。
中國向美國出口的主要是制造業(yè)產品。加拿大對美國主要出口汽車零部件、能源、初級金屬礦物、林產品和金融服務產品,這些產品都還不是中美貿易的主要構成產品。但長期來說,加拿大對中國的貿易結構需要升級,應該提高高附加值產品所占的比例;同時應該同中國發(fā)展產業(yè)內貿易,以期實現貿易雙方的雙贏。另外,中國對美出口的產品結構將發(fā)生變化,加拿大和中國發(fā)展產業(yè)內貿易,生產具有差異性的產品,這將使得兩國可以分享不斷增長的美國市場。最后需要提到的一點是,數據顯示,1999至2002年的四年中,加拿大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占世界對中國直接投資的比例不到0.5%,并呈下降趨勢。
與加拿大相比,墨西哥比索貶值使之完成了針對美元貶值所作的匯率調整。面臨中國產品向美國市場出口的競爭,墨西哥應在出口產品結構上作出調整,減少低附加值制造業(yè)產品,如紡織品、服裝、鞋類、汽車零部件和低檔汽車等所占的比例,提高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但是墨西哥最重要的調整應該是使自己盡快適應北美自由貿易區(qū)的市場環(huán)境。
美國的問題在于美元的不斷貶值和巨額財政赤字。另外在貿易方面,美國認為更加有彈性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安排可以削減中美進出口的不平衡。因此,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安排將是中美經濟調整的重要議題。中國制造業(yè)產品在美國市場上同美國產品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而不同的企業(yè)的反應是不一樣的。美國工商界將會出現分化,中小型企業(yè)對中國產品的抱怨將顯得很無力,而大型企業(yè)將依賴其生產力的進步保持競爭優(yōu)勢。
最后回到加拿大的策略調整上來。通過考察1998-2003年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與美國雙邊貿易的發(fā)展趨勢,發(fā)現2003年中美雙邊貿易額約為美加雙邊貿易額的一半,但在這六年中美雙邊貿易額以年均20%的速度在增長。這就意味著加拿大的經濟調整將比加拿大人預期來得更快和更早。所有北美自由貿易區(qū)的經濟體,都需要提高生產率和提升產業(yè)結構以規(guī)避同中國產品的直接競爭。
如果上述調整不能成功,退一步的計劃是七國首腦會議主動擴大與會國范圍,邀請中國加入,以分享其經濟發(fā)展成果。中國作為一個如此龐大和有著重要影響力的經濟體,不應該還被排斥在七國首腦會議之外。
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安排將是中美經濟調整的重要議題。中國制造業(yè)產品在美國市場上同美國產品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