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杰寫文章論述寫作要“言之有物”時,拿魯迅先生《祝福》中寫的祥林嫂為例子。
“我真傻,真的,”她開首說。
“是的,你是單知道雪天野獸在深山里沒有食吃,才會到村里來的?!彼麄兞⒓创驍嗨脑?,走開去了。
“唉唉,我真傻?!毕榱稚┛戳丝刺炜眨瑖@息著,獨語似的說。
“祥林嫂,你又來了?!绷鴭尣荒蜔┑目粗哪?,說。
其實人們并不是不喜歡聽她講,當初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后來“全鎮(zhèn)的人們幾乎都能背誦她的話”,她的話沒有聽眾所不知道的東西,即信息量等于零,因此人們“一聽到就煩厭得頭痛”。
我們寫文章時,不可學祥林嫂,不可老重復那“話說三遍淡如水”的事物,使信息量等于零,那就是言之無物。文章的表達效果好,首先取決于它說的話里有信息量———言之有物。梁實秋的《怒》不僅講了怒的表象,而且引經(jīng)據(jù)典地從不同方面對“怒”進行了論述。豐子愷的《憶兒時》把養(yǎng)蠶時的種種情節(jié)細細描來,那一招一式如在眼前,作者甜美回憶中的神往是用我們并不知道的許多具象來表現(xiàn)的。尤其是凌志軍的《告別鄧小平》更是寫了許多鮮為人知的事情,沒有空話,沒有矯情,實實在在地、一件一件地寫來,字字有物,句句有事,使人讀時動容,讀后不忍掩卷。
寫文章,總是要告訴別人些什么新鮮的事物,而且最好是大家不知道的、不熟悉的,而自己又有所真知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