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jié)課的收尾,越來越被老師們重視。因為人的心理往往對最近、最新發(fā)生的事件印象特別深刻。尤其在一些公開課上,越來越多的教師追尋一種新穎的、能吸引人眼球的課堂結尾。于是,老師絞盡腦汁、使盡招術,花樣不斷翻新,令人眼前一亮。不過靜心一想,難免眉頭一皺。現(xiàn)列舉常見的課堂收尾種種:
虛晃一槍——脫逃式
閱讀完課文《在大海中永生》,學生被鄧小平偉大的人格、卓越的成就震撼了。老師包含深情地說:“此刻,你想對鄧爺爺說什么呢?”學生紛紛舉手表露心中的感想:“鄧爺爺,你真?zhèn)ゴ?!”;“鄧爺爺,你是我們中國人民的驕傲!”;“鄧爺爺,你真了不起!”這時,老師看了看表,時間差不多了,就揮揮手示意高舉的小手放下。老師親切地說:“還有很多同學有話要說,由于時間關系,下課后再告訴老師吧!”
這樣的收尾情景,大家一定不陌生。一句簡單的“下課后再告訴老師”似乎很民主,也很友善。無可奈何的學生只能乖乖聽話,封住了嘴巴,幻想著下課后像小鳥一樣飛到老師身邊一吐為快。不曾想,這位“客人老師”鈴聲一響便收拾“道具”,沒等學生反應過來便揚長而去,留下天真的孩子眼睜睜地看她離去。即便是朝夕相處的“主人老師”又如何?一堂課下來口干舌燥,回到辦公室瑣事又惹得人心煩意亂,又有幾位教師能耐心地接待學生的“來訪”。再說,“下課后再告訴老師”這不是明白的謊言嗎?
天馬行空——空談式
學習完《訪問環(huán)保專家方博士》。老師布置了這樣一項開放性的作業(yè):找一個同伴,訪問一位環(huán)保專家,做一次調(diào)查,寫一份報告。
粗一看,這是一項包含新課程新理念的新作業(yè),體現(xiàn)了合作性、自主性、實踐性,體現(xiàn)了個性化、生活化。可所有的新觀點也好、新思想也好必須有個前提——可行性。這是保障,也是基礎。若缺乏可操作性,信馬由韁,一切皆空。試想,找一個同伴——找什么樣的同伴,若學習能力很差,能開展活動嗎?訪問一位環(huán)保專家——誰是環(huán)保專家,他在哪里?我左思右想,也沒想出我們周圍誰是環(huán)保專家,更何況學生。做一次調(diào)查——面太廣,調(diào)查哪一點?寫一份報告——作為一名中年級的小學生,不做指點,不做說明,能寫嗎?何從下筆?這種作業(yè)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最終也只能不了了之。
流于形式——取寵式
教學《我與小動物》的最后,老師帶著學生進入了“漫游動物王國”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首先問學生:你喜歡哪種小動物?它愛吃什么?住在哪里?學生對答如流:小鳥愛吃蟲子,住在樹上;小鴨愛吃蚯蚓,住在小河邊……當然,“小狗住在狗窩里”一說也博得大家開心的一笑。接著讓學生模仿動物的叫聲、動作,先在組內(nèi)學一學,又到臺上演一演。然后,又制作“動物明星卡”(畫一種動物),把它送給同學或聽課老師。
課尾似乎掀起了一個高潮,學生開開心心,課堂熱熱鬧鬧,學生自主了,師生互動了??晌也唤獑枺哼@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學會了什么,感悟了什么,有多少收獲?課堂所涉及的這些動物,它們的樣子、叫聲、動作學生在幼兒園早就會說、會學、會唱了,可以說個個耳熟能詳了。同樣內(nèi)容、同一要求,對于二年級的學生還有什么學習意義呢?把“動物明星卡”送給同學或聽課老師,為了什么?如此問題有價值嗎?
一堂課,不能僅僅追求形式的花俏、表面的熱鬧,而要力求讓學生有所得益:情感是否升華了,視野是否開闊了,思維是否激活了,潛能是否迸發(fā)了。同樣是這一教學內(nèi)容,如果向?qū)W生展示關于小動物的未知:談談動物的趣聞——激發(fā)喜愛之情;了解動物的生存危機——喚起責任意識;說說我為動物做什么——行動起來。如此,學生或許更感興趣,更有收獲,學習也就更有意義了。
隨心所欲——放任式
學生誦讀、感悟了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后,課行將結束。老師問:“學到這里,你想用什么方式表達對梅花的喜愛之情呢?”學生嘰嘰喳喳說開了:畫梅花、說梅花、唱梅花、賞梅花、種梅花……老師不置可否:“你們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贊美吧。”于是課堂鬧哄哄的,嘈雜一片,老師退至一邊,笑而不語。
學生自由組合,有的獨坐一邊,冷眼旁觀,如一只小鳥;有的門庭若市,聚了一大群人,眾說紛紜,為一個主題確定,為一個角色定位遲遲不能定奪,直至下課,活動依然沒有切入主題。有的煞有介事,以筆盒為花盆,以直尺為工具種起梅花來了;有的怪腔怪調(diào)地唱起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課堂應該是簡單有效的,即學生在正確的學習動機驅(qū)使下毫無虛假,扎實有效地進行學習活動。這里沒有擺花架子,沒有裝腔作勢,沒有矯情表演,學生為了自己的成長而實實在在地學。莎士比亞說過“簡潔出自智慧”。教學亦是生活,簡單有效才是真。
有的教師片面地認為,不管什么問題一律讓學生“小組合作”,才能體現(xiàn)新課程倡導的自主探究。其實,好的課堂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更不在于額外附加些什么。這堂課上,老師如果能對學生個性化作業(yè)作適當引導,然后指導學生動容動情地讀好課文,以此生發(fā),誦讀一些關于梅花的古詩,就能進一步體會梅花的風骨,加深個體的情感體驗。
出爾反爾——哄騙式
有一位教師根據(jù)學習內(nèi)容,制作了個性化的獎品:冰激凌、游泳圈、太陽鏡、遮陽傘、小樹苗等等。課堂上,老師把學習內(nèi)容和實物巧妙溝通鏈接。學生情趣盎然,品嘗到了甜甜的“冰激凌”,享受到了“游泳圈”帶來的涼爽,“太陽鏡”帶來的帥氣,“小樹苗”也給了孩子向上的自信。學生沉浸在快樂中。可隨著下課鈴聲的響起,這種快樂隨即消失了。老師略帶歉意地說:“對不起,請剛才拿到獎品的小朋友還給老師,我還有用。”學生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失望地交給了老師。
哦!我恍然大悟。這是公開課前的“預演”,不是真的??墒?,對于這群純真活潑的孩子來說是真的,一切都是真的。老師曾給了他們自信和自豪,曾讓他體會到努力的喜悅和甜蜜;老師也曾讓他們費解和失望,讓他們品嘗到了欺騙是一種什么滋味。
課堂應充滿自然真實、清新健康的生活氣息和生命活力。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chuàng)的人生體驗,是真實的生活經(jīng)歷。馬斯洛曾指出:教師必須去掉假面具,拋棄一切的虛偽和欺詐,以促進學生獲得真正的自我意識和他人意識。新課程改革“人文、人本、人性”關鍵詞頻頻出現(xiàn),就是要把學生視作實實在在的、有著豐富情感的、蘊涵著生命潛能的人。教師要滿懷真摯之情與其展開真誠的交流和對話。
歸根結底,教學應該是成長,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離開了真實,背離了生活,我們的教學就失去了方向和基礎,就失去了歸宿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