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開展了“歷史探究式教學的研究”課題,并設計了四種基本課型:資料研析課、討論辯論課、人物賞析課、影視品評課,其中“我眼中的武則天”一課就是按討論辯論課的模式設計的,事實證明學生的學習效果非常好。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功過是非歷來評說不斷,在課前老師給學生一周的時間進行課前準備,使學生有了思考的空間和過程。課堂辯論的主體是學生,實現了自主學習、探索,合作交流的新課程理念。在辯論活動中,學生不乏精彩的觀點,反映了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而學生觀點的稚嫩,恰恰反映了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自然進程。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里,我們才會欣賞到這樣的效果。
課前,學生興趣高漲,多方查找、準備材料,有的利用教科書內的文字與圖片,有的去圖書館查閱各種版本的武則天書籍和讀物,有的從網絡下載資料。有的學生還畫了武則天的人物素描圖等。辯論的正方和反方同學都寫出了自己的辯論材料。這堂課借鑒了辯論大賽的模式,在學生中選出主持人和正反兩方辯論隊隊員,學生們自己設計論題發(fā)言,自己討論本隊的風格、立場,個個忙得興致勃勃。比賽時嚴格按照正式比賽的程序,每一個階段都有時間限制,最后由學生投票決定雙方的勝負。
辯論實錄
主持人導入辯論主題: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繼承和發(fā)展了唐初以來的制度和措施,但她執(zhí)政時期的弊政也很多,因此,一千多年來,史書上因為武則天是女人當皇帝而爭論不休。同時,武則天還為自己立了一塊“無字碑”。她為什么要立“無字碑”呢?史學界有以下幾種看法:
看法一:“無字碑”之所以空無一字,是表示武則天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目的是用來夸耀自己。
看法二:武則天自知罪孽深重,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
看法三:武則天有自知之明,她留有遺言:“己之功過,留待后人評說”,故立一“無字碑”。
看法四:武則天既是高宗的皇后,又自稱則天皇帝,死后與高宗合葬,該是稱皇后,還是稱皇帝呢?左右為難,干脆一字不書,立一“無字碑”了事。
關于武則天的是非功過,形成了兩種基本觀點:武則天功大于過,是一位歷史偉人;(正方論點)武則天過大于功,是一位暴君(反方論點)
今天,我們就針對這兩種觀點,根據自己搜集的關于武則天的一些學習素材,展開一場次辯論,探討武則天是怎樣一個歷史人物。
正方一辯:我方的觀點是:武則天功績巨大,是一位歷史偉人,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理由有三:第一,她在位期間,繼承和發(fā)展了貞觀以來的制度和措施,為大唐中期“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第二,大力推行科舉制,選拔賢能之士,為國家招攬了很多人才,如:徐有功、狄仁杰等。第三,大力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深受百姓歡迎。
反方一辯:武則天的有些做法雖然得到人們的肯定,但是,并不說明她沒有缺點,請同學們注意一個問題:她在位期間,還大肆任用“酷吏”,實行“告密”制度,多方搜集罪證,殘酷誅殺反對她的貴戚重臣和李唐宗室,制造了許多冤假錯案,她的恐怖統(tǒng)治造成了社會的不安,不利于國家的發(fā)展。所以我方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殘暴的女皇帝。
正方二辯:武則天雖然很殘暴,但是人們常說:一俊遮百丑,我想她對國家和人民的貢獻也能遮蓋住她的過失,你能說不是這樣嗎?(掌聲)
反方二辯:請問正方同學:秦始皇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專制的封建國家,統(tǒng)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軌,你說貢獻大不大?可是他焚書坑儒,濫用民力,刑罰嚴酷,再大的功績能掩住他殘暴這一面嗎?你能說他不是一位暴君嗎?(掌聲)
正方三辯:請問反方同學,夏桀、商紂王、隋煬帝,我們都知道吧,這些歷史上的暴君只知道自己享樂,不顧百姓的死活。可是武則天卻卻不同,她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難道說她不是一位愛民、惜民的好皇帝嗎?
反方三辯:請正方同學注意:武則天雖然推行了一些發(fā)展生產的措施,但是她又極度崇尚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樞、鑄九鼎,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你能說她愛民嗎?如果真的愛惜老百姓,她應該這樣做嗎?
正方四辯:我方認為武則天這樣做,是在當時國力強盛、經濟發(fā)達、物力充足的情況下進行的,是當時的社會發(fā)展狀況所允許的,這也說明了她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措施取得了成效。(掌聲)
反方五辯:按照你的說法,武則天既然是一個大好人,后人應該為她歌功頌德。可她死后,為什么卻留一塊“無字碑”呢?這說明她本人也自知罪孽深重,無法向后人交代,所以留一“無字碑”,隨后人去評說!
主持人宣布:時間已到,第一輪的比賽結束。第二輪比賽是:自由搶辯。
正方一辯:武則天有享樂、殘暴、無情的一面,但是我們看待一個歷史人物,不能只抓住她的缺點不放,應該看到她的主要方面,以她對老百姓,對歷史的主要貢獻為主,所以我方認為武則天功大于過。
反方三辯:我方認為:第一,武則天用卑鄙的手段篡奪皇位,改唐為周,不得人心;第二,她濫用酷吏,殘殺無辜,對反對她的人“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漏網一個”。例如:貞觀時期的重臣長孫無忌、書法家褚遂良等人先后遭到她的毒手。第三,無休止的濫用民力,給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支持正方的一觀眾:請反方同學注意用詞準確:“卑鄙”一詞在這里不太合適。在那個時代,政治斗爭很殘酷,尤其是女人做皇帝,阻力更大。武則天采取一些非常手段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也是可以理解的。唐太宗不也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了自己的親兄弟,從而做了皇帝嗎?難道你也認為他“卑鄙”嗎?(掌聲)
支持反方的一觀眾:網上有一篇文章:《毒手女皇武則天》。文章對武則天為爭奪皇后之位而殘害王皇后、蕭淑妃,甚至不惜殘害親生女兒的故事做了生動的描寫。俗話說:“虎毒不食子”,連自己親生女兒都害的人,這不是卑鄙又是什么?你能說她有道德嗎?你能說她是一位歷史偉人嗎?(掌聲)
主持人宣布第三輪的辯論開始:各代表隊派一名代表,做總結性發(fā)言,陳述本方的觀點(限時3分鐘)。
正方代表:我方認為,從武則天的一生來看,她的功績是主要的,要看主流,看她的主要業(yè)績。武則天在位期間,獎勵農耕、發(fā)展生產、重用賢人、注意納諫、嚴懲貪官污吏、發(fā)展科舉制度、開發(fā)邊疆、鞏固邊防、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為唐代中期的繁榮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這是她一生的主流,我們應該對她當時的所處的環(huán)境給予理解。
反方代表: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只有看到她缺點,才能吸取教訓,才能避免不犯同樣的錯誤。唐太宗曾經說過:“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就是這個道理。武則天濫殺無辜、大規(guī)模修建寺院、濫用民力的做法,使我們認識到:只有愛惜民力,實行“柔”術治國,減輕人民負擔,一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我方認為,武則天的過失使她的形象大大的遜色。
最后經學生投票決定正方勝出,還評出了雙方的最佳辯手。
一堂別開生面的歷史課在學生們的依依不舍中結束了,這堂課我們看到了學生驚人的潛能和才華,更讓我們欣喜的是,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自我探究的學習方法,并在探究中得到了無窮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