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易合并慢性胃炎或胃潰瘍,但尚未引起患者足夠的重視。許多病人都把腹脹、腹痛、反酸、食欲減退等一系列消化道癥狀,誤認為是慢性肝病所致,有時甚至把合并胃潰瘍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誤認為食道靜脈曲張而惶恐不安。臨床發(fā)現(xiàn)肝功能損壞嚴重的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胃黏膜損害以胃底和胃體部為主,其中合并慢性胃炎的發(fā)生率為70%~80%,合并消化性潰瘍約為30%。
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引起胃部病變的原因,首先是肝病患者精神緊張、憂慮、悲觀、沮喪等不良情緒,對胃潰瘍的發(fā)病和病情加重有一定的影響。其次是由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都有不同程度的肝纖維化,從而影響腸道血液經肝回流到心臟,導致胃黏膜層血管內瘀血,影響胃、十二指腸黏膜細胞更新,使黏膜易發(fā)生變性、壞死,削弱黏膜防御因子作用,增加了對胃酸、胃蛋白酶、膽汁、酒精等攻擊因子的敏感性。我國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大多是乙肝病毒引起的。這種病毒是一種泛嗜病毒,除侵犯肝臟外,還可以侵犯胃黏膜,形成乙肝抗原抗體免疫復合物,從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應,削弱和破壞胃黏膜的屏障保護作用,導致胃酸形成紊亂,使胃液分泌增加,損傷胃黏膜。同時,肝功能損害時,肝臟對一些激素滅活功能減弱,如促胃液分泌素(胃泌素、組胺、5-羥色胺等)滅活減少,使胃液分泌亢進,易引發(fā)腸原性內毒素血癥;而內毒素可激活激肽系統(tǒng),使組織缺血,致胃黏膜糜爛、潰瘍。許多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亂投醫(yī),服用多種藥物,尤其是治療肝病的中藥以苦寒居多,對胃黏膜也有一定的刺激和損傷作用。
為防止慢性肝病引起胃部病變,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首先應注意精神上的樂觀,克服疾病難愈的重重顧慮,注意休息,保持生活規(guī)律。其次是注意飲食調節(jié),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吃易消化,含蛋白質、維生素高的食物,不吃粗糙及刺激性食物,如酒、咖啡、濃茶。要戒煙或少抽煙。若患病較久或出現(xiàn)消化道癥狀,不能用慢性肝病解釋時,應選擇胃鏡檢查,可以了解食道是否有靜脈曲張,胃部是否有糜爛、潰瘍發(fā)生,爭取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治療,以免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人切忌濫用藥。歐美國家對治療肝病藥物審批很嚴格,治療肝炎方面的藥物不超過十種。而我國就不同,據(jù)統(tǒng)計西藥173種,中藥達600余種。是藥三分毒,慢性肝炎難以治愈,肝硬化根本不可治愈,一味的追求藥物治愈,不僅會引起肝腎毒性,還會傷胃。
慢性肝病發(fā)生胃部病變與肝功能受損成正比。故在治療胃部病患的同時還應積極治療肝病,必要時用抗乙肝病毒藥,使肝病病毒穩(wěn)定,這對胃部病變的恢復是有好處的。對確診有胃部病變的患者,可選用胃黏膜保護劑或質子泵抑制劑治療。雙管齊下的治療可取得較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