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愷
融容南北兩宗重振青綠雄風
——賞吳湖帆《秋嶺橫云圖》
文/唐愷
張大千曾經(jīng)說過:我的山水不如吳湖帆。
吳湖帆(1894-1968)出生在蘇州南倉橋畔,一個世代書香的望族人家(祖父吳大徵,外祖父沈韻初)。初名翼燕,字東莊,后改名吳萬,號湖帆。1939年中年亡妻后更名吳倩,號倩庵。
十三歲的吳湖帆開始扶桑之游。不久回國后又到蘇州的“草橋?qū)W舍”(當時同窗讀書的有葉圣陶,鄭逸梅,顏文梁,蔣吟秋等碩學巨子)。在這里,吳湖帆較系統(tǒng)地進行了中國書畫的基本訓練(指清四王傳統(tǒng)山水畫),繼而跨入了自學(董其昌書畫)的階段。
1924年為躲軍閥戰(zhàn)亂,吳湖帆舉家遷往上海,租住在嵩山路(寓所名為“嵩山草堂”)。在這里,吳湖帆又結(jié)識了趙叔儒和葉恭綽等名家。不久畫名日隆,上海畫界傳出了“南吳北張”之說。畫家的名聲和傳統(tǒng)功底,主要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1949年不少同仁勸吳湖帆轉(zhuǎn)道海外,就在猶豫兩難之際,姨表兄黃炎培的勸言,使吳湖帆對新中國寄予了新的希望,并說:“我只希望今后以我的書畫藝術為生,做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苯夥藕螅瑓呛群髶蚊绤f(xié)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市政協(xié)委員,市文管委員等職。他的專長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發(fā)揮。1956年國務院批準成立上海中國畫院,吳湖帆是第一人選,還有潘天壽,傅抱石等人。
縱觀吳湖帆的藝術生涯,董其昌的書畫藝術(南宗)和宋元山水畫(北宗),是他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核心,尤其對董其昌書法的臨習,竟有半屋之多(后又學宋趙佶的瘦金體)。
吳湖帆對中國書畫最大的貢獻,就是把色彩的變化提到了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皇家貴族的青綠山水終于獲得繼承和發(fā)揚。吳湖帆一貫提倡山無水不秀,故他的畫風特點很明顯:清逸明麗,雅腴靈秀,似古實新,獨樹一幟。本文介紹的《秋嶺橫云圖》就是最好的說明。
該畫是作者1948年仿五代董源江南山水畫法的杰作(水墨設色紙本)。畫面草木豐盛,秀潤多姿,天真情幽,一派祥和;幾叢紅葉在蒼翠松針間隱約可見,雖濃而不俗;山石以石綠,赭石,墨青間疊而成,既有變化又見質(zhì)感,色彩和云氣相吻相合;重色線條的勾勒皺寫與墨色相輔相成,整幅畫面雖重金鏤彩卻不失清逸幽雅。
吳湖帆不愧為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一代大師。
宋代的“斗茶”
文/顧忠成
華東師范大學古玩班應會考試中有一只茶盞,要學生看實物并鑒定其品種、窯口、新舊年代、價值評估,更重要的是藝術欣賞。這里我不揣淺陋,談談茶盞的藝術鑒賞。
1200多年前,即公元8世紀,中國第一部茶學的名著《茶經(jīng)》問世。作者陸羽自豪地將自己論茶的著作尊稱為“經(jīng)”,足見他是多么的驕傲與自負。千年之后,200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綠茶選為世界6大飲料之首。
茶盞,是飲茶的工具。中國唐代飲茶之風盛行,到了宋代發(fā)展到高峰,出現(xiàn)了品茶、斗茶(也稱“茗戰(zhàn)”)之風。當時上層社會里為了把最好的茶葉貢獻給皇室,千方百計搜羅好茶,經(jīng)過“斗茶”評出“斗品”,作為官茶進貢皇宮。宋徽宗在《大觀茶論》的序言中,將斗茶風氣譽為“盛世之清尚”,其實斗茶是古代茶品質(zhì)評比的方式,對茶具也頗有要求。蔡襄在《茶錄》中記述“點茶……著盞無水痕為絕佳”、“茶盞……宜黑盞”。
這次考試的茶盞正是宋代的茶盞,建窯黑釉,底足寬厚,內(nèi)足淺挖,施釉不到底,是典型宋代斗茶之器物。為何宋人愛用黑釉茶碗、茶盞?主要當時評茶的標準是“茶色貴白”、“茶味主甘、滑”、“著盞無水痕為絕佳”、“茶有真香”,等等。因此用黑釉更能襯托,體現(xiàn)茶的“珍鮮馥烈”。
宋代我國南北方都有黑瓷生產(chǎn),器形主要有碗、盤、盞、罐等,但其中碗、盞的產(chǎn)量最大,這與宋人的斗茶習俗有關。宋代的窯口很多,以福建建陽窯和江西吉州窯的產(chǎn)品質(zhì)量最高。
建窯的黑釉茶盞,兔毫茶盞和吉州窯的玳瑁斑茶碗都是十分珍貴的古代茶具文物。品相好的都在萬元以上,是非常值得收藏與把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