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巧
春天的“妖風”
春天是冬季和夏季的過渡季節(jié),冷暖氣團、東西氣流交替活動,天氣時而呈冬冷型,時而為夏熱型,忽干、忽濕,風沙也大,故人們稱其為“妖風”。人體對這種多變的“妖風”氣候適應性較差,容易產(chǎn)生精神疲乏,誘發(fā)疾病。
醫(yī)療氣象研究表明,每年的 3-5月份,精神病患者復發(fā)率極高,占全年的700%以上,特別是在油菜花飄香的4月份達到高峰。這主要是由于精神病人對氣溫、氣壓、濕度、氣流等氣象要素的變化高度敏感所致。尤其是多變的大風更是誘發(fā)各種精神病的重要因素。據(jù)研究,超過6米/秒的大風會令人感到煩惱,卷起的風沙、塵土及污染物會刺激鼻腔和咽喉粘膜,使人易患上呼吸系統(tǒng)疾病。即使是2~3米/秒的微風,也會將散落地面的花粉揚起,給過敏性體質的患者帶來很大痛苦。由于春季空氣干燥,風沙大,容易產(chǎn)生低頻(次聲波)的風,對人體的中樞神經(jīng)產(chǎn)生巨大的破壞作用。因此,在多風的春天,交通事故、犯罪行為以及自殺率都有增加。
多風的春天,風道上的負氧離子大大減少,讓人感到緊張、壓抑、疲勞;嬰幼兒、年老體弱者、懷孕婦女,由于生理機能調整速度緩慢,更易受“妖風”侵襲致病?!暗勾汉边€會讓人傷風感冒,易得皮膚風疹,并導致消化不良。風熱、風寒或風濕三氣共同侵襲人體時,會得風熱外感、風寒外感、風濕痹痛等癥。
為防“春風”致病,人們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
夏日的“干熱風”
干熱風又名“火風”。氣象學上,通常把日最高氣溫在32℃~ 35℃,下午2點時相對濕度小于 30%,風速在2米/秒以上時稱“輕干熱風”:日最高氣溫在35℃以上,下午2點時相對濕度小于25%,風速在3米/秒以上時稱“重干熱風”。
干熱風對人體皮膚、眼睛、神經(jīng)都有嚴重危害,使人出現(xiàn)皮膚酸痛、紅腫,眼睛發(fā)紅、視力受損,神經(jīng)紊亂,心情煩躁等,嚴重者還會出現(xiàn)虛脫、中暑。干熱風尤其會損害面部皮膚,這對年輕女性最為不利。因此,這個時節(jié),外出時一定要采取防護措施,可戴上墨鏡,涂上防曬霜。1965年,在荷蘭一個村莊,天空突然飄過一陣烏云,隨后,刮起一股灼人的熱風,竟使利民們的皮膚被燒傷,牲畜和莊稼也受到嚴重的損害,因此我們不要掉以輕心。
秋日的“賊風”
秋天是夏、冬季風活動的過渡時期,氣旋頻繁活動,冷暖氣團互有進退,從而導致了秋季多變的氣候。這個季節(jié)早晚溫差大,冷熱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外邪乘虛而入,容易生病。這里的外邪就是人們所說的“賊風”。
秋季戶外活動,當大汗淋漓時,全身汗孔開泄,外邪就會進入體內。秋季有“秋老虎”的說法,白天仍然很熱,一旦到夜間,就會涼風習習。如果開窗睡覺或野外露宿,就易受“賊風”侵襲,常會引起咽炎、氣管炎、腹瀉、偏頭痛,甚至口歪眼斜等。“賊風”還常常招來蚊子吸食血液,使人易患瘧疾、絲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病,有時還會發(fā)生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等過敏性疾病。夜間的“賊風”還易使肌肉處于緊張性收縮狀態(tài),不能充分松弛休息,使肌肉代謝酸性物質堆積,第二天命身酸痛,疲乏無力,人們愛用“多事之秋”來比喻秋天多變的天氣,就是這個道理。
預防賊風侵襲,一方面注意穿衣、蓋被,另一方面也不要過早地穿上棉衣,要適當?shù)貎鲆粌?,以增加抵御寒冷的能力?/p>
冬日的“寒風”
人們愛用“寒風刺骨”形容冬天的風。中醫(yī)將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六淫”,風為六淫之首??茖W家用彩色顯微攝影技術,可以清楚地看到,緊貼人體四周有…層厚度為1厘米左右的隔熱層,就像一個肉眼看不見的“大氣層”。如果在嚴寒大風的環(huán)境—卜熱氣層被吹走,人體就會直接裸露在寒風中,從而構成了發(fā)病條件。所以,人們大風天外出一定要注意保暖。研究表明,70%的感冒發(fā)生在偏北風盛行時期;兒童患支氣管炎、肺炎,80%發(fā)生在冷空氣入侵后1~3天,且風速越大,病情越重;而老年性肺炎、支氣管炎等病,也多發(fā)生在這一時期。中風者病情惡化,多發(fā)生在10月至次年3月。因此,我們在收聽天氣預報時,不僅應注意氣溫的變化,還應辨明風速的大小和風向的變化,從中悟出保健的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