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智遠(yuǎn) 徐嬋菲
姚姓是中華姓氏中最為古老的姓氏之一。自始祖舜帝肇始至今,已傳至130余世。據(jù)2004年在湖南零陵召開的全球華人公祭舜帝大會上的最新統(tǒng)計,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達(dá)60個之多,流布于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是百家姓中最為顯赫的姓氏之一。
帝舜與姚姓的起源
姚姓的始祖為上古五帝中的舜帝?!妒酚洝?、《說文》等典籍記載,舜,也稱虞舜,名重華,黃帝的八世孫。因生于姚墟(又稱諸馮,今山西省永濟(jì)市張營鄉(xiāng)舜帝村),以地取氏為姚。
據(jù)《史記》記載,舜年五十歲開始代替帝堯攝行天子的職權(quán),五十八歲時帝堯駕崩。舜為帝堯守喪三年,六十一歲時正式登帝位。
舜帝攝政與在位期間,改革政治,勵精圖治,治理洪澇災(zāi)害,設(shè)立中央政府,制定刑律等,把一個原始、松散的部落聯(lián)盟,構(gòu)建成了一個具有基本的國家性質(zhì)的雛形,拉開了華夏國家文明時代的序幕。
帝舜的人格和道德精神也為歷代民眾所敬仰,被列于“二十四孝”之首,尊奉為帝王的楷模。
帝舜即位的第三十九年,南下巡狩,病逝于蒼梧山下,被安葬于九嶷山旁。人民感念帝舜的圣德,就尊舜陵為零陵,意思是地位最崇高的陵墓。今湖南零陵市即因舜陵而得名。
帝舜的死訊傳到家鄉(xiāng),妻子娥皇和女英悲痛欲絕,匆忙南下九嶷山哭吊。途中二妃悲極,終日哀泣,淚水灑過的地方,便生出叢叢滿身淚痕的斑竹。在過湘江時,二妃不堪哀痛,雙雙投江,香消玉殞,留下了一段為歷代騷客反復(fù)詠唱、凄美哀婉的愛情神話。毛澤東也有詩曰:“九嶷山下白云飛,帝自乘風(fēng)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倍篮螅辉嵊诙赐ゾ街?,為感念二妃賢德,旁建祠堂,四時享祭。傳說,二妃終成洞庭、湘江二水之神,繼續(xù)佑民造福。
舜帝除了是人間帝王,在古神話中也是最為顯赫、最為尊貴的神,神格如同古希臘神話中的宙斯神——乃眾神之父。在古神話中,他稱作帝俊,是日、月神之父?!渡胶=?jīng)》、《淮南子》等古籍中保存了大量關(guān)于帝俊的傳說。如:
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樞也……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
有中容之國。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獸、木實(shí),使四鳥:豹、虎、熊、 。
有司幽之國。帝俊生晏龍,晏龍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獸,是使四鳥。
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虎、豹、熊、 。
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
——以上《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榮水窮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
有人食獸,曰季。帝俊生季,故曰季之國。
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以上《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
姚姓的衍變
武王滅商時,舜裔已傳至第三十四世媯滿。武王為籠絡(luò)天下,特封媯滿為諸侯,并把大女兒太姬嫁給他,封國于帝舜的故地—陳,稱為胡公。媯滿的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始祖。
媯滿傳十世至公子完公(四十四世),因國中內(nèi)訌,完公為避禍奔于齊國,遂改姓田,名完,成為田氏的始祖。田氏代齊稱王,直至秦并六國。秦末,項(xiàng)羽立田安為北齊王,漢初為韓信所滅。族人田橫遂擁兵東海島嶼,自立為齊王,拒不降漢。漢高帝八年,為了防范和控制故舊諸侯貴族,宣詔齊楚等大家族徙遷關(guān)中長陵。原齊國王室中的部分人,由于懼怕田橫事件牽連,便歸并入另一支由姚姓衍生而來的王姓,易姓王。至景帝時,王姓女王成為漢景帝妃,后因生武帝劉徹而成為皇后,家族從而再次顯貴。武帝劉徹即位,恩加王氏,特許舅氏男丁復(fù)舊姓田氏。第六十五世始恢復(fù)姓田。傳至六十七世田淵,因父田延年坐罪,逃匿至今浙江湖州(吳興),再復(fù)為舊姓媯。至六十九世冀州刺史媯平,再復(fù)姚姓,為江南姚姓的起家之祖。新莽代漢,搜求舜裔姚氏,征姚平之子、七十世姚豐為睦侯,封國于代。王莽敗亡,姚豐復(fù)回吳興。此后,姚姓基本穩(wěn)固下來。
姚氏的播遷
先秦時期,姚姓姓氏的衍變比較劇烈,如陳、王、胡、孫、虞、田、袁、豐、陸等姓氏,都是在這一時期產(chǎn)生的。不過,人口播遷的區(qū)域則相對比較小,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進(jìn)入西漢之后,姚姓的姓氏雖大致穩(wěn)定,但人口的流動播遷則比較頻繁,且涉及的區(qū)域廣大,遍及大半個中國。
西漢后的姚氏主要分為南、北兩大支系。南系泛稱“吳興姚”,以吳興為主,今之浙江臨安、余杭、德清、湖州,兼有江蘇宜興等地;西北系泛稱“南安姚”,以甘肅隴右為主。南安,即東漢南安郡,治所在甘肅隴西渭水東岸,相當(dāng)于今天的甘肅隴西縣東部以及定西、武山等縣。
吳興姚自漢末遷居江南到北魏時期,逐漸壯大開來,并反向中原內(nèi)地回流。至唐代初期,流播遍及浙江、江蘇、河南、陜西、山西、河北、山東、廣東、四川、安徽、湖北等地,逐漸演化出“陜州姚”(河南三門峽)、“桐城姚”(安徽桐城)等分支。唐以后顯于后世的主要有三支:吳興姚、陜州姚、桐城姚。
北魏時期,吳興八十五世姚綱仕魏,舉家徙陜州硤石(今河南陜縣),成為陜州姚姓的起家之祖。自姚綱至唐代中葉,陜州姚累世出顯宦,到九十世唐代姚崇時,顯耀盛極一時。其間,姚崇父姚懿移居洛陽,成為洛陽姚氏的肇始。
桐城姚也源出吳興,到明末清初由于出了姚鼐等數(shù)位大儒而名揚(yáng)天下。
除了陜州姚、桐城姚,還有一支比較重要的姚姓“福建姚”也源出吳興。姚姓進(jìn)入福建大約在唐初。據(jù)史書記載,陳元光入閩開漳州時,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從福建遷入廣東、海南等地。
甘肅隴西一帶的姚氏,起始祖為三國蜀漢的姚逄。姚逄,字得仁,蜀漢護(hù)羌校尉,因出使匈奴為匈奴拘困,遂落居甘肅隴西的赤亭一帶,并逐漸融入當(dāng)?shù)氐那既酥?。到晉末,姚氏開始成為羌族首領(lǐng),成為當(dāng)?shù)刈铒@赫的望族。特別是到了姚戈仲的時候,羌人達(dá)到了空前的強(qiáng)盛,386年,其子姚萇趁前秦內(nèi)亂之機(jī),攻入長安,建立了后秦政權(quán),隴右姚氏也開始了向中原內(nèi)地遷徙。除了向關(guān)中內(nèi)地發(fā)展以外,還有一部分隴右姚氏沿著西南方向播遷,逐步發(fā)展到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其中以云南最為繁盛,主要集中于姚安、大姚等地,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因此而設(shè)姚州。
姚姓的人丁于魏晉之前并不太興旺,但隨著“吳興姚”和“南安姚”的內(nèi)遷而迅速壯大開來。今天的姚氏大多數(shù)來自這兩支。
(作者單位:洛陽古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