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寶誠
宋繡的深遠影響
刺繡,是用多彩的絲線、絨線、棉線或金銀線等,在綢緞、布帛等紡織品上,穿針引線,繡出各種人物、紋飾、花鳥魚蟲等,史書稱這種工藝為刺繡,民間稱“繡花”,也叫“扎花”。
相傳刺繡始于舜。周代已有“畫繡之工共其職也”的說法。又據(jù)《尚書》載:“衣畫而裳繡?!薄对娊?jīng)》中就多次提到過服飾、刺繡的色彩。
目前,人們所能見到的我國最早的刺繡實物是1958年在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春秋時代的繡品,它是在細密的絲絹上,繡出龍鳳紋飾,繡工的絕妙令人贊嘆。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的西漢古墓中,又出土了40件繡衣和一幅裝飾內(nèi)棺的鋪絨繡錦,其圖案紋飾之優(yōu)美,針法之精妙,更是無與倫比。
唐宋時期,由于經(jīng)濟繁榮,文化振興,織繡業(yè)空前發(fā)展。宋朝都城汴京(今開封市)設(shè)府監(jiān),主管絲織印染,專門生產(chǎn)皇室和臣僚們享用的高級紡織品和繡品。宋繡(汴繡),成為宋代民間文化發(fā)展史中一個精致的藝術(shù)門類。
為適應(yīng)宋代節(jié)日習俗和商品經(jīng)濟日益發(fā)展的需求,以民間繡工為主體的京都刺繡,已經(jīng)形成系統(tǒng)、完善的刺繡技法和技巧,后人稱之為“汴繡”。朱啟鈐在《絲繡筆記》一書中對汴繡的評價是:“針線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fā)細者為之。設(shè)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遠之體,人物具瞻眺之情,花鳥極綽約啁唼之態(tài)。其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當時以觀賞為主的“雙面繡”,至今仍然是開封汴繡的絕活兒。再就宋繡的針法而論,已發(fā)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除平繡針法外,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滾針、套針、搶針、旋針、網(wǎng)繡、打籽繡、反戧、襯金、盤金、戳紗等多套路針法,為日后中國南北刺繡的成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宋徽宗時期,汴京城內(nèi)聚居著大批以刺繡為謀生手段的“民間繡戶”,也包括京都寺院中兼作刺繡的“師姑”(僧尼),據(jù)《東京夢華錄》等史料記載,當時汴京大相國寺東門大街的小巷稱“繡巷”,皆為眾師姑們繡作居所,儼然形成汴京的民間繡作中心。
金兵入侵,宋廷南遷,大批藝人南下逃亡,江南的刺繡工藝隨之興起,逐漸形成了蘇、湘、蜀、粵四大名繡。而流傳在中州大地的宋繡,卻在廣大農(nóng)村生根、開花、結(jié)果,成為中原優(yōu)秀民間文化傳統(tǒng)中的一份珍貴遺產(chǎn)。
流傳在河南各地的民間刺繡中,以靈寶地區(qū)的民間刺繡較為突出。靈寶位于河南西部,南依秦嶺,北臨黃河,地處豫、陜、晉三省交界的黃土塬上,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漢元鼎三年(前114年)建弘農(nóng)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名靈寶縣,顧名思義: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也。
新媳婦爭當“巧手婆娘”
靈寶的婦女人人心靈手巧,擅長剪紙和刺繡。手藝大多是“母女相傳,族親相授”。以往,按民間習俗,這里的農(nóng)村姑娘們一般在十歲左右,就學習做簡單的針線活兒,如縫縫補補之類。到了十三四歲時,便開始學習剪花和繡花、挑花、架花,著手為自己準備嫁衣和各類婚后實用繡品。按當?shù)亓曀祝信e辦婚禮時,婆家只提供新房、床柜等大件家具,余者皆由娘家陪送。新娘的嫁妝中,除箱柜、被褥外,便全部是新娘子的繡品。如婚服披肩、衣裙、枕頂、床飾、帳沿兒、門簾、桌圍、椅墊、繡花鞋及各式鞋墊子、襪底等,應(yīng)有盡有。還有孝敬公公的煙布袋,各類內(nèi)容的荷包(煙荷包、香荷包、錢荷包)、褡褳、繡花手帕等,都是新媳婦過門后拜見公婆及親屬長輩,接待妯娌、姑嫂的見面禮,樣樣不能少,并以此向公婆和前來賀喜的親友們顯示自己心靈手巧,會過日子,給婆家人留下個好印象、好口碑。同時,也為日后新媳婦在村里的社會地位奠定良好基礎(chǔ),所以新媳婦都爭當“巧手婆娘”,并以此為榮。
還要補充一點的是,一旦姑娘定親以后,娘家的親屬(指女眷),外加姑娘的一幫小姊妹們,便都爭先恐后繡制各種應(yīng)時繡品,饋贈新娘,起個名堂叫為新娘“添箱”。其實,這是女孩子們彼此為滿足新婚時對大量刺繡品的需求,而采取的一種行之有效的互助形式。新媳婦到了婆家,婆家的姑嫂妯娌和村里一幫子婆娘們便蜂擁而至,一齊動手,把新媳婦由娘家?guī)淼募迠y和各種繡品一一擺開,讓婆家的男女賓客們欣賞、品評,謂之“亮箱”。此關(guān)一過,新媳婦的一顆心便踏踏實實落在肚里了。
刺繡與靈寶民俗
靈寶的民間刺繡與當?shù)氐拿袼钻P(guān)系極為密切,充分表現(xiàn)出豫西一帶的地域文化和民俗特征。當?shù)貗D女根據(jù)不同的節(jié)令,和老一輩傳下來的民間習俗,繡制出多種多樣具有不同內(nèi)涵的實用物品和布制玩具。如新春佳節(jié)來臨之際,入夜,兒女們都甜甜地睡著了,母親卻在一盞燈下,穿針引線,忙著為孩子們繡制出一件件節(jié)日的禮物—布娃娃、布老虎、虎頭鞋、虎頭帽、小豬、小獅、小玉兔等。她們邊繡制,邊吟唱:“小乖孩,你別哭,媽媽給你做個布老虎,白天拿著玩,夜里嚇麻猢。”那些節(jié)日里農(nóng)村兒童手中的布玩具,件件都寄托了母親們對子女的愛心。到了農(nóng)歷五月的“端午節(jié)”,婦女們說:“五月端陽太陽紅,繡個香袋驅(qū)毒蟲!”她們連夜繡制出各式各樣的“香袋”、“繡球”,什么“八仙”、“十二生肖”、“孫猴子”、“搬腳娃娃”以及“雞心”、“壽桃”、“佛手”等,香袋里裝的是蒼術(shù)、白芷、艾草等芳香藥料,香氣襲人,驅(qū)毒防病。沒有出嫁的閨女們,就用精心繡制的香袋、繡球作為定情的信物,贈送給情人。也有些老年人,特意在香袋中放些五谷雜糧,預祝來年五谷豐登,豐衣足食。當了媽媽的婦女們在“端午”前夕,為自己的娃兒們繡制“五毒兜肚”、“五毒衣”和“五毒鞋”等,嬰兒的兜肚上都要繡上一只五彩斑斕的大紅公雞,公雞嘴里叼著蝎子,昂首挺胸,爪子下邊踩著蜈蚣等害蟲。民諺說:“五月里五端陽,吃粽糕啊飲雄黃,金雞繡在兜肚上,害娃的毒蟲都死光?!痹谝酝茖W和幼兒保健措施都比較落后的狀況下,母親們只有以驅(qū)邪祈安的方式,祝愿兒女們平安健康。
婦女生孩子,在靈寶農(nóng)村是特大喜事,婆家高興,娘家喜歡,鄰里與親朋好友都來祝賀?!跋慈?、“做九”、“過滿月”、“慶百日”、“過生日”,都十分隆重熱鬧,姥姥家更是忙前忙后,按當?shù)匾?guī)矩要給外孫送“虎頭靴、繡花襪、虎頭披風、相公帽”,可以說件件都是精美的繡品。
在靈寶民間還有一個叫“七月七乞巧會”的風俗,也稱“乞巧節(jié)”。當?shù)氐拇蠊媚?、小媳婦都會唱這樣一首歌謠:“年年有個七月七,天上牛郎會織女,牛郎哥、織女嫂,夫妻下凡來送巧。”
老人們說,每年農(nóng)歷七月七的夜里,天上的牛郎織女星,都要下凡向人間傳授剪花、刺繡技藝,于是在當?shù)乇阈纬闪艘环N習俗:每到七月七的夜晚,七個未出閣的黃花閨女,用夾竹桃的葉子剪出針、剪刀、彈花錘、織布梭子的形狀,剪罷,七個閨女圍坐在月光如洗的庭院中,齊聲唱道:“七月七,七月七,俺給姐姐送飯吃,教俺巧,繡對花鞋送您老;教俺拙,找個圪針扎您的腳?!鄙酝?,又齊聲接唱:“牛郎哥啊,織女嫂,雙雙下凡來送巧,七個針,七根線,七個閨女都教遍。”歌謠生動地顯示出靈寶婦女們勤奮好學、追求美好生活的樂觀主義精神。
靈寶人把閨女出嫁視為人生大喜,更是展示刺繡技藝的大舞臺,因此有許多講究和說頭。首先是“藍緞鞋,繡紅花,過了門,就當家”。新郎、新娘的洞房必須布置得紅紅火火,那是個什么樣兒呢?“鴛鴦?wù)恚堷P帳,紅綢子門簾繡鳳凰?!毙履锏募抟赂且患赖拇汤C藝術(shù)品,有民謠為證:“王小姣作新娘,趕做嫁衣忙又忙,一更繡完前大襟,牡丹富貴開胸膛;二更繡完衣四角,彩云朵朵飄四方;三更繡完羅衫邊,喜鵲登梅送吉祥;四更繡完并蒂蓮,早生貴子喜洋洋;五更繡完龍戲鳳,比翼雙飛是鴛鴦?!备柚{來自生活,來自出嫁姑娘們的心聲,和對未來新生活的憧憬與期盼,浪漫、夸張并富有激情,感人至深。
年復一年,在循環(huán)往返的民俗活動中,女孩兒們從懂事那天起,便在母親、外婆、奶奶們的熏陶和悉心指導下,接受來自生活的嚴格訓練。從簡單做起,一針一線、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地學習“女紅”技藝,待到長大成人、結(jié)婚生子,然后重復同樣的內(nèi)容和方法,親手親口再傳授給下一代。
評價幾種常見的靈寶刺繡
靈寶的民間刺繡,不僅品種多,花樣也多,形式和內(nèi)容男女有別、老少不同。一個人從出生到老死都被刺繡品包裝著,其中蘊含著祝福、驅(qū)邪、求安、祈子、情愛、審美等不同層面的多種文化內(nèi)涵,這一切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說得清的?,F(xiàn)只擇最常見的幾種繡品作一介紹:
1.荷包。俗稱“腰包”,多為長方形。20世紀80年代以前,荷包的實際用途大致有三:一是民俗生活中的實用品。如錢荷包、煙荷包、香包、眼鏡包、鏡袋、扇袋、針線包等。二是節(jié)俗風物。五月“端午節(jié)”,民俗為插艾葉,飲雄黃酒,佩戴香囊以辟“五毒”。香包的花樣豐富多彩,老年人一般佩戴壽桃、佛手一類;小孩佩戴長命鎖、老虎、孫猴子等以驅(qū)邪求安;婦女多佩戴石榴(榴結(jié)百子)、麒麟(送子)、蓮花(連生貴子)。三是青年男女定情的信物。男女相愛,女方贈男方香荷包,做工精美,情意綿綿。荷包常伴隨男方終生,彌足珍貴,個中所蘊含的情愫已遠遠超出了實物的本身。一些香荷包的保存者,雖已年過古稀,白發(fā)蒼蒼,向人述說當年時仍面帶依依之情。
藝術(shù)是心靈的寫照,藝術(shù)是情與愛的結(jié)晶。當我們聽到那“繡荷包”的陜北抒情民歌,再看靈寶的荷包,便不難體會到黃花閨女們托物寄情的純真之美。盡管隨著時代的變化,荷包這種形式已逐年消失,但歷史不會忘記,農(nóng)耕田園時代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情與美,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2.兜肚。又稱“裹肚”。按靈寶民俗,娃娃一落地,第一件護身、護肚臍的藝術(shù)品就是兜肚。在靈寶農(nóng)村,男女青年一旦定親后,新女婿在每年“端午節(jié)”前都要給新媳婦家送粽糕、油饃、水果,而禮品中都少不了“兜肚”。新媳婦生第一胎,不論是男是女,舅舅和外婆也要來送兜肚。直到如今,盛夏季節(jié),在靈寶農(nóng)村的樹陰下,依然可以見到光屁股戴兜肚的娃娃,當然十之八九是男娃。
靈寶兒童兜肚式樣大同小異,但色彩、花樣就大不相同了,五顏六色、喜慶吉利,內(nèi)涵多為祈福、驅(qū)邪、求安。關(guān)于兜肚的來源,民間傳說是造人的女媧娘娘留下來的。傳說女媧娘娘造完無數(shù)個男娃女娃以后,天已昏黑,此時涼風陣陣吹來,女媧望著眼前的孩子們,惟恐娃娃受風寒,便按照自己的體形,給每個娃娃身上剪裁了一個兜肚,以防肚臍受風和毒蟲叮咬。從那時起,兜肚一代傳一代,針針線線寄托著母親的情和愛。
3.繡花枕頂。按靈寶的婚俗,女孩兒出嫁前,要按夫家長輩的多少,給每人至少要繡一對枕頭頂,如果再加上叔伯等重要親屬,往往要繡刺數(shù)十幅枕頂套,也算得上是女孩兒一項艱巨的工程。因此,就有閨女尚未成年,母親提前幾年就動手為女兒積攢繡花枕頂之說。
繡花枕頂材質(zhì)多為紅緞或紅布,圖個喜慶紅火;老年人的枕頂稱“壽枕”,多以藍緞為主。枕頂一般為長方形,四角略呈弧形(方中見圓),直徑約6寸左右,枕頂繡花的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形式,乃至布料的選色,絕對是因人而異。老年人的枕頂多用二指寬的黑布包邊,紅布襯底,精巧者往往在黑邊框上用平針繡出蟠螭紋或萬字紋,紅布中間或繡綠葉蟠桃,或繡壽星老與“鶴鹿(祿)同春”一類賀壽吉祥的內(nèi)容。年青人和新婚夫婦的枕頂,俗稱鴛鴦?wù)?,更是精巧無比,色彩以紅緞綠緞為主,對比強烈,喜慶吉祥,選用的花邊紋飾有龍鳳紋、花鳥紋等。主要內(nèi)容是表現(xiàn)青年男女對美滿婚姻、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向往。所以當?shù)乩夏耆艘徽Z道破:新人的枕頭少不了石榴(結(jié)百子)、“龍戲鳳”、“魚戲蓮”(異性追求)、“蝶戀花”等。若繡戲劇人物,則少不了“天河配”、“拾玉鐲”、“小放牛”等等。從上述靈寶民間慣用的暗示手法,明白地揭示出“新人”枕頂圖飾的內(nèi)容,就是農(nóng)耕時代,古人對青年男女“性”教育的一種巧妙暗示。而那些巧妙的比喻和含蓄的形象,在現(xiàn)代開放的社會,對現(xiàn)代青年而言,既難以理解又饒有情趣,不言而喻,也是民族、民間文化的寶貴財富。
4.云肩。是舊時婦女婚服的佩飾物,圍繞簇擁在新娘肩部,十分美麗動人。這種式樣的婚服,據(jù)說從隋唐至明清,曾被官方確定為民間男女婚禮的代表服飾,從城市逐步傳入農(nóng)村。云肩有“大云肩”和“小云肩”之分,城市多采用大云肩,靈寶一帶卻流行一種柳葉式小云肩,小巧精致,圍脖的橫帶上綴有16至20多個柳葉形狀的繡花片。藝人稱橫帶為“金枝”,稱柳葉為“玉葉”,合成一句話,就是對大家閨秀的溢美之詞“金枝玉葉”。還有更為美麗復雜的“云頭繡片”(壯如云朵),繡片約長出柳葉片寸許,懸掛玻璃珠和五色絲穗,可謂珠光寶氣、熠熠生輝,將新娘襯托得猶如云中仙子一般。
云肩圍繞新娘頸部一圈,又被“云朵”、“柳葉”繡片簇擁,其可繡面積和空間極小。然而就在這微小的空間內(nèi),姑娘們卻金針彩線繡出花鳥魚蟲、亭臺樓閣,還有麟麟(送子)、獅子(賜子)、石榴(結(jié)百子)等吉祥紋飾,刺繡工藝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
靈寶新娘婚服下身多為紅綢緞彩裙,裙子無大花,只沿下擺及四周繡小花走花邊,民國時期仍沿舊習穿用,20世紀50年代以后,受時代影響陸續(xù)絕跡,女紅刺繡亦逐漸消失。
靈寶民間刺繡針法的特點
靈寶民間刺繡代表性的針法是拉鎖子、辮繡和打籽繡。除此之外,經(jīng)常使用的針法還有包針繡、納紗繡、平針、水路釘金、盤金、補繡等,不僅完全繼承了宋繡的主要針法,而且又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繃花和補繡技藝。“繃花”是以針引單絲線,廖廖數(shù)針作放射狀,繡出艷麗的花朵,雖屬刺繡中的輔助技法,但能在刺繡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此種針法多用于布玩具上,如威嚴的獅虎額頭上和兩肋上,各繃一朵小花,使兇猛的獅虎顯露出幾分憨態(tài),增添了與娃娃交流的親切感,形象更加逗人喜愛?!把a繡”在靈寶民間刺繡中運用較為廣泛,其特點是能使繡品產(chǎn)生一種淺浮雕的立體效果。
“補繡”又可細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剪貼繡。其手法類似“疊繡”,方法是將用布或綢剪出的所需圖樣,用棉花填入圖案中,再用針將圖案花邊周圍鎖邊繡牢,從而使圖飾紋樣呈栩栩如生的淺浮雕狀。這種繡法多用于兜肚、枕頂、童帽和玩具上。2.挖補繡。通常以白色布為底,再以黑或青色布剪出所需要的紋樣,縷去圖案不需要的部位,并在縷空處襯以各種色調(diào)艷麗的布料,其視覺效果是在黑色為主調(diào)的紋樣中襯托出色彩鮮艷的圖案,對比強烈、明快。此種繡法多見于鞋墊、襪底、幼兒兜肚等生活用品中。3.包紙繡。用彩線將剪好的紙樣完全包裹,但做這種紙樣的用紙一般都比較厚,目的是使繡線能夠深深嵌入紙樣深處,形成凹凸明顯的特殊效果。4.留邊疊繡。其技法是先將剪好的厚樣一片一片地用布包貼起來,再拼貼到底料上(底料色彩可依據(jù)整體效果決定,或黑或紅,能和主色調(diào)起對比諧調(diào)、統(tǒng)一的效果),然后再用各色彩線,由圖案中心向外用平針繡實。繡制時一般都會在紋樣的邊沿,均勻地留出一條白線,白色的輪廓線襯托在色彩繽紛的圖案和或紅或黑的襯布上,顯得格外鮮亮別致。
(作者單位:河南省群眾藝術(shù)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