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視點欄目組 選題·統(tǒng)籌:寬和 董凡 執(zhí)行:石曉 建真
編者按
2005年4月10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遺產(chǎn)搶救工程辦公室、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文物報》社、《炎黃春秋》雜志社等單位共同發(fā)起的搶救民間家書項目,在北京正式啟動。主辦單位宣布:面向海內(nèi)外公開征集散落在民間的中國家書,通過舉行一系列活動,充分挖掘民間家書的價值,利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弘揚親情文化,為建設和諧社會助力。該項目的啟動,在社會各界引起了極大反響,使傳統(tǒng)家書這一優(yōu)秀民間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與關注。
傳統(tǒng)家書是民間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緣文化,維系著人間的親情,展示著人性的光輝,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家書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親和力的體現(xiàn),特別是名人家書,從影響中國千余年的《顏氏家訓》、《朱氏家訓》到后來的《曾國藩家書》、《左宗棠家書》,再到解放前的魯迅、許廣平的《兩地書》,可謂由來已久,這些家書不僅滋潤了一個個家庭的成長,而且也為后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源遠流長的歷史
書信,古稱尺牘、尺素、書札、書牘、簡札等。西方人稱它是“最溫柔的藝術”,意思是其親切細膩有類于日記。家書通常是指家人之間來往的書信。 “家書”一詞最早見于西漢,但它不是指書信,而是指家藏之書。作為書信意義上的“家書”一詞,最早見于三國。
大概從文字產(chǎn)生以后,家書就出現(xiàn)了。迄今發(fā)現(xiàn)的我國古代最早的兩封家書都是戰(zhàn)國末期的木簡。1975年,在湖北省云夢縣城關西郊睡虎地4號墓出土木牘兩件,均兩面墨書秦隸,內(nèi)容為從軍出征的士卒寫給家里兄弟的家信。據(jù)專家考證,這兩封家書寫于秦始皇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23年。 從漢代開始,隨著文學的發(fā)展和紙張的出現(xiàn),家書應用更加廣泛,內(nèi)容更加豐富,留下了不少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如劉邦的《手敕太子文》、司馬談的《命子遷》、劉向的《誡子歆書》、曹操的《戒子植》、孫權的《讓孫皎書》、諸葛亮的《誡外甥書》、姜維的《報母書》、王祥的《誡子孫遺令》、陶淵明的《與子儼等疏》、駱賓王的《與情親書》、歐陽修《與十二侄》、司馬光的《訓儉示康》、蘇軾《與侄千之書》、黃庭堅的《答洪駒父書》、文天祥的《獄中家書》等。
明清兩代是古代家書發(fā)展的高峰時期,許多文人學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書。其中鄭板橋、紀曉嵐、林則徐、左宗棠、張之洞、胡林翼、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家書流傳甚廣,影響很大。到了近現(xiàn)代,流傳下來的家書就更多了。許多老一輩革命家和文人都寫有大量很有歷史價值的家書。1990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和三聯(lián)書店曾聯(lián)合出版《老一代革命家家書選》,收錄了19位老一代革命家的家書,共178封。這些家書寫得真切,也少拘束,風格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生動地表現(xiàn)出寫信人各自的見識、性格、愛好和文風。
翻譯家傅雷先生在兒子傅聰留學海外期間,先后寫了近百封家書給他,教導他立身行事、愛國成才,把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道德融入了對兒子的諄諄教誨中。由這些信件匯集而成的《傅雷家書》曾先后再版5次,重印19次,累計發(fā)行超過100萬冊。
家書的教益讓人稱頌和受益,其蘊含的真情也一樣打動人心。沈從文的結(jié)發(fā)妻子張兆和手捧數(shù)百封家書,感喟涕流:我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F(xiàn)代詩人柳亞子在寫給夫人鄭佩宜的信中,從飲食起居到鍋碗瓢盆,事無巨細,一一過問,其情深切,感人至深。
詩人筆下的家書
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譜寫了許多名傳千古的吟詠家書的詩篇。唐代大詩人杜甫,在《春望》一詩中寫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痹谀潜鸟R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么的難得,多么珍貴,讀后使人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因而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唐代詩人張籍在《秋思》中寫道“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作者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微小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xiāng)的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懷念。
此外,諸如“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明·袁凱《京師得家書》)“故國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唐·岑參《逢入京使》)“未讀書中語,憂懷已覺寬。燈前看封篋,題字有平安?!?明·高啟《得家書》)“忽見平安字,封題是老親。自驚為客久,不敢述家貧。松菊縱多故,路途唯一身。臨風應不盡,還問寄書人?!?明·商家梅《得家書》)等諸多名篇佳作,無不寫出了家書的珍貴與難得。家書以其獨特的作用成為歷代文人競相贊誦的對象,這一切更為源遠流長的家書文化增添了燦爛的一筆。
家書征集社會反響熱烈
家書的重要性已日益受到社會各界重視,在費孝通、季羨林、任繼愈、文懷沙、王世襄、孫軼青、羅哲文、歐陽中石、蘇叔陽、張文彬、白庚勝等數(shù)十位文化名人的積極倡儀下,2005年4月10日,搶救民間家書項目已在北京成功啟動。此次活動將評選出100封“最具價值的優(yōu)秀家書”,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選出1000封“優(yōu)秀民間家書”由“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組委會”頒發(fā)獲獎證書;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家書將由《炎黃春秋》雜志發(fā)表;具有真情實感,言之有物的家書將由《讀者》雜志發(fā)表。據(jù)“搶救民間家書”活動組委會副秘書長張海鷹介紹,此次活動啟動后,在媒體和公眾之間引起了巨大反響,不到一周時間里,組委會已接到幾百個電話,涉及家書4000多封,其中不乏珍貴家書。
據(jù)本刊記者從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組委會獲悉,截至4月30日,組委會辦公室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家書3050封,有許多都是難得一見的精品。在收到的家書中既有名人的手札,也有普通百姓的家書。如明代書法家王鐸的手札,孫中山先生的親筆書信,北洋時期要員曾毓雋的家書,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的手札,著名經(jīng)濟學家陳翰笙的三封家書等。這些信札不僅反映了寫信人深厚的情感世界,而且記載了當時鮮為人知的社會故事,今天讀來,仍覺受益匪淺。
大量普通百姓的家書則別有韻味。家住江蘇徐州的顏女士寄來了40余封珍藏了大半個世紀的家書。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他的父親是一位鐵路職工,輾轉(zhuǎn)津浦鐵路多個車站,對鐵路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又特別遵守孝道,經(jīng)常給家中父母寫信,替老人分比?!夥饧視耐辛恕挥巫訉胰说乃寄詈蛯τH情的渴望。曾在河北灤縣工作的張伶九先生在北京看到了征集家書的消息后,專程趕回老家整理家書。4月25日,他親自給組委會送來了343封家書,這些家書從上個世紀50年代一直延續(xù)到80年代,涉及人物近二十個,記載了他們整個家族的一段歷史。張先生是一位有心人,除了保持寫信的習慣外,他還堅持寫日記,現(xiàn)存日記15本,他準備把這些日記都捐獻出來,讓這些記載著家族變遷的史料永久被收藏和流傳。
搶救民間家書項目正式啟動20天來,得到越來越多熱心朋友的支持,組委會辦公室平均每天接到三十多個電話,在收到的家書中有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
家書潛在價值日益顯現(xiàn)
書信,由于其具有史料、文獻、文學、書法、文物等多方面的價值,特別是名人書信,包括家書,歷來為收藏家所看重。早在1996年,“佳士得”拍賣行就推出了“上海張氏涵盧舊藏——宋元翰牘明清書畫精品”專場拍賣,其中就有我國歷代一些大名家的書信,如宋朝曾鞏、蘇軾、朱熹,元代的倪瓚、張雨等。
其后,2000年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推出了“錢鏡塘藏明代名人尺牘”。錢鏡塘是上海著名書畫鑒賞家、收藏家,所藏《明代名人尺牘》共20冊,收有明永樂至崇禎年間重要歷史人物四百余人的書信,這批書信最終以990萬元創(chuàng)下中國古籍善本單項拍賣世界紀錄。至于近、現(xiàn)代名人書信,在拍賣會上也是價格不菲,行情看漲。
2004年藝術品春季拍賣,名人信札的成交成為最能調(diào)動拍賣氣氛的拍品之一。在中國嘉德拍賣會上,黃賓虹致陳景昭的信札十二通,估價為了萬至10萬元,成交價為27.5萬元;北京華辰推出的徐悲鴻致郭有守信,二札二頁,估價6萬至8萬元,成交價達23.1萬元。這些高成交價只是國內(nèi)信札市場日趨火爆的—個縮影。據(jù)有關資料顯示,國外名人書信的國際拍賣價也是相當高的。例如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七封隋書,1994年在倫敦“佳士得”拍出了7.68萬英鎊;波蘭作曲家肖邦給阿爾貝爾伯爵的信,在紐約“蘇富比”拍出了19萬美元。
現(xiàn)代通訊業(yè)迅捷發(fā)展是傳統(tǒng)家書衰落的主要原因,國內(nèi)電腦用戶的增長也是家書衰落的原因之一。根據(jù)上海有關部門提供的數(shù)據(jù),2004年上海全年交投的各類信函達82億件,平均每個上海人收到60封信件,但其中私人信函比例不到10%,其余均為商業(yè)信函和各類對帳本。而在lo年前,私人信函比例高達90%。隨著現(xiàn)代通信方式的多樣化,目前,電話已成為人們首選的通信方式,電子郵件也承載著大量的通信功能,傳統(tǒng)家書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手寫的家書作為傳統(tǒng)的情感維系方式,可謂集文學、美學、書法、禮儀、郵政、包裝、紙張等諸多文化于一體的綜合載體。其藝術價值、觀賞價值都無法被現(xiàn)代通信方式所取代。其特有的史料價值和文學欣賞價值,也并不會因時代風雨的淘洗而失去色彩。
名人書信的收藏價值已毋庸置疑,而大量頗具特色的優(yōu)秀民間家書其潛在的收藏價值也不可低估。傳統(tǒng)家書這一民間優(yōu)秀文化必將會長久顯示出其獨特的思想光芒和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