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象“二十八宿”與十二生肖不論在什么時候都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可它們居然同時出現(xiàn)在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遼代花錢上。在我的藏品中,就有這樣一枚大花錢(如圖),直徑95毫米,方穿內(nèi)徑18.5x19毫米,厚5毫米,重139.8克。正面行書“千秋萬歲”四字,背面近穿一層依次排列著十二生肖圖案,外層為天象“二十八宿”的二十八個漢字,從右至左旋讀為: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冀、軫、角、亢、氏、房、心、尾、箕。青銅質(zhì)老坑傳世品,黑漆古包漿熟舊自然,字口底張內(nèi)老銹依稀可見,人手經(jīng)常觸摸的部位磨損較重,但大部分圖文尚清晰。
“千秋萬歲”為遼代鑄幣錢文,取其“長生千古、江山永固”之意。然而,正如泉家所詠:“千秋萬歲人祈盼,誰能見過活神仙,三皇五帝歷朝代,哪位君主江山在。”到頭來,朝野更迭,山河依舊。此錢,“千秋萬歲”四字粗獷古拙,憨態(tài)可掬,頗具我國北方草原契丹人的個性與風格。
十二生肖文化在我國已歷史悠久。五代時期蜀馬鑒《續(xù)事記》認為起源于黃帝:“黃帝立子、丑十二辰以名月,以名獸配十二辰屬之”。我國古代術數(shù)家用十二中動物配十二地支,用以記數(shù),如子鼠、丑牛、寅虎、卯免、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見《論衡·物事》和《論衡·言毒》。以后人們用來為人記歲,稱十二生肖或十二屬相?!吨軙び钗淖o傳》載:“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銘刻十二生肖的花錢,自漢以來,歷代均有傳世,可十二生肖配遼代錢文和天象“二十八宿”尚屬僅見。
天象“二十八宿”,亦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我國古代天文家為觀測天象及日、月、五星在天空中的運行,在黃道帶與赤道帶的兩側繞天一周,選取二十八個星辰作為觀測時的標志,稱“二十八宿”。又平均分為四組,每組七宿,與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和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動物形象相配,稱為“四象”?!岸怂蕖币员倍范繁傅慕撬逓槠瘘c,由西向東排列。它們分別是:東方蒼龍:角、亢、氏、房、心、尾、箕;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冀、軫;北方玄武:斗、牛、女、虛、危、室、壁。二十八宿和三恒(天區(qū)的名稱,即太微恒、紫微恒和天市恒)結合在一起,成為我國古代劃分天區(qū)的標準。
關于天文學的記載,最早提出的是我國戰(zhàn)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荀子。荀子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肯定了自然界的運行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明確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哲學理論,并進一步闡述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和唯物主義思想。天象“二十八宿”,是古代人們觀測天體的主要標志,為古代天文學的重要組成,也為現(xiàn)代天文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以該錢的文字、銅質(zhì)、形制及銹色和包漿判斷,應為遼代所鑄的厭勝錢。因此說明: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我國對天文學已有充分的研究,并在現(xiàn)實中應用,以至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天文學理論。一枚古錢幣,能承載如此大量的文化信息,這也許就是收藏的真正意義和魅力所在。(責編:丁 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