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類漫長歷史相比,人類對歷史有了感覺、有了感悟、有了表達方式,無疑是人類文明進化到一定階段的結(jié)果。即或沒有文字,口頭代代相傳的神話故事或有關祖先的英雄傳說,已經(jīng)包含了某種初級的歷史觀念,直至后來凝固在人類的語言文字符號中,為后人解讀人類童年留下多義的文本。文字出現(xiàn)以前,能最終被口傳下來并凝固在文字里的畢竟占極小的部分,后來因考古學的誕生才不斷為人類提供意蘊綿綿的地下文本。
王晴佳的《西方的歷史觀念》就是從《荷馬史詩》開始探討的。作者認為,“《荷馬史詩》中對神、人關系的表述,能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古希臘人的人生觀,特別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看法。而現(xiàn)實從來不能與歷史相脫離。因此,這種看法實際上也是歷史觀念的一部分。”《荷馬史詩》雖然與盲詩人荷馬的再加工和再創(chuàng)作分不開,但畢竟是在民間集體創(chuàng)作基礎上的再創(chuàng)造,其中所蘊涵的歷史觀念也可以說是代表民間的——至少一大部分。隨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人類歷史觀念的民間傳統(tǒng)很快為精英傳統(tǒng)所替代。王著在荷馬之后介紹的都是人類精英對歷史的看法,雖然他們可能也在自己的著作中或多或少地提到過民間對歷史的看法,因為生活在一定時代的精英知識分子不可能不受到時代思潮和風習的影響。王著顯然把重點放在歷史學家和其他思想家對西方歷史觀念個人貢獻的評介上。因此,我們可以說王著所描述的是西方精英化的歷史觀。
萊布尼茨的名言“現(xiàn)在懷著未來的胚胎,壓著過去的負擔”,很形象地表達了“現(xiàn)在”所處位置的重要性和復雜性?!艾F(xiàn)在”很快會成為過去的歷史,但想在未來過得好,又要不停地對過去的歷史進行反思,總結(jié)出歷史教訓,以供當時的人和后來者借鑒;若消化不好,過去的歷史就成為我們的負擔,想擺脫都擺脫不掉。因為我們就是生活在各自的傳統(tǒng)里,生活在各自的歷史情境中;傳統(tǒng)和歷史早已化作我們的血脈,無聲無息但卻實實在在地流淌著。即或我們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是如此,否則,人類文化和歷史就會變成復制時代的商品,母版相同,人類的個性卻蕩然無存,那就意味著人類的終結(jié)??v觀東西方史學史,能夠承擔這樣反思任務的,大都是受過良好教育或通過自學成才的人類精英,他們或是時代情境使然,或是性之所近。與西方相比,我國的史官文化特別發(fā)達,史官的社會地位很高。能成為歷史的闡釋者往往是權(quán)力的擁有者,或者是權(quán)力下的御用者。因為歷史闡釋常常成為現(xiàn)實統(tǒng)治的合法證明。
與精英文化相對的民間文化是否擁有自己的歷史觀念?西方的《荷馬史詩》即是明確的回答。在中國,歷史循環(huán)的觀念在民間就很流行,什么換湯不換藥啦,什么風水輪流轉(zhuǎn)啦,什么“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啦,(《三國演義》中的故事起先就是在民間廣·泛流行,而后經(jīng)過精英知識分子的創(chuàng)造性加工和再創(chuàng)作,才成為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其中所包蘊的歷史觀念不可能不受到民間的影響。)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就多少代表了民間的歷史觀念。至于原始社會和史前社會是否擁有歷史觀念,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認為,“我們所說的‘歷史意識’是人類文明中一個很晚的產(chǎn)物。在偉大的希臘歷史學家的時代它才剛剛露面。而且甚至連希臘思想家們也仍然不能為歷史思想這種特殊的形式提供一種哲學的分析。這樣的一種分析直到十八世紀才出現(xiàn)。歷史的概念是在維柯和赫爾德的著作中才第一次臻于成熟的?!?《人論》第219頁)不過,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希望靈魂不死的觀念在原始社會甚至史前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比如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死者朝頭一方的墓穴留有一小孔,據(jù)有關專家的研究是為死者靈魂出入預備的。另外,今人對史前藝術(shù)史的研究也進一步證實,史前時代,民俗、宗教等在今天看來屬于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是同原始人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換言之,民俗和宗教等意識形態(tài)是史前人類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具有同一性的現(xiàn)實存在。藝術(shù)的觀念是藝術(shù)史的一部分,也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其中所含的各種觀念雖處于混沌狀態(tài),是最初級的,但畢竟存有后來逐漸成熟的歷史觀念的萌芽。筆者認為,歷史觀念是歷史情境中的觀念,不能用我們今人早已被邏輯化的思維方式去審視。雖然想真正做到這一點很困難,但我們回首人類歷史源頭的羊腸小徑,還沒有完全被各種文化傳統(tǒng)所阻斷,這也就是人類至今對自己的歷史研究依然癡情的原由。所以說,卡西爾的立場依然是精英的立場,是某種西方中心論的潛意識在歷史觀念上的無意流露;至少,他沒有主動關注人類較早時期的思想,沒有從歷史情境的視角下去反思人類歷史的觀念。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精英文化的歷史觀念會愈來愈遮蔽民間文化的歷史觀念。近現(xiàn)代以前的遮蔽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只是因歷史學家限于自身的局限,沒有精力過多關注,或認為不值得關注民間的歷史觀念。當下社會因大眾文化的撲面而來,抹平了精英和民間的差別,這種遮蔽就變成表面合法化的存在了。
筆者無意苛求王晴佳。王著所采用的方法是“在敘述西方史學的變化時,突出歷史觀念的演變,希圖從歷史學家和歷史哲學家的著作中,找出自古希臘、羅馬,經(jīng)過中世紀,至現(xiàn)代歐美的西方歷史觀念變遷的線索,理出頭緒。”作者在前言中也提到西方史學家對梁啟超、胡適、顧頡剛、傅斯年等人對改造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啟發(fā)。有學者研究后認為,陳寅恪就曾受到德國史學家蘭克“如實直書”的深刻影響。作者寫作《西方的歷史觀念》的良苦用心也很明顯:“觀察西方歷史學的傳統(tǒng)和新潮,有助于我們認識歷史研究的功能,了解歷史學在當今社會的地位?!?/p>
最后指出本書的幾個印刷錯誤:第124頁\"1814年至1930年,波旁(Bourbon)王朝復辟”中的“1930”應為“1830”;第175頁弗洛伊德應生于1856年而非1886年;第177頁“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相象”中的“相象”應為“想象”。
(《西方的歷史觀念——從古希臘到現(xiàn)代》,王晴佳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版,17.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