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生產力理論;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 A8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1962(2004)14-0018-02
鄧小平同志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全面總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對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問題提出了許多寶貴思想,大大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偉大創(chuàng)新者。
一、以生產力為物質標志,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由生產力水平決定的理論,為我們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據
鄧小平同志經過長期思考,實事求是地研究分析我國生產力狀況,解決了社會主義所處的發(fā)展階段這個長期以來困擾人們思想并導致嚴重失誤的重大問題。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開前后,鄧小平同志幾次談到我國社會主義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他說:“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fā)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fā),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guī)劃?!?sup>[1]這一階段的本質規(guī)定,就是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物質技術基礎薄弱;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還不成熟和不完善,存在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方面和環(huán)節(jié)。因此,我們一切方針政策的制定都必須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根據,不超越階段,與現實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以利于促進生產力的更快發(fā)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大、十四大以來,我們黨所制定的一系列改革開放政策,都是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發(fā),根據社會主義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而出臺的。由此可見,正確認識我國現在所處的歷史階段,是我們進行經濟建設的前提,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
二、以發(fā)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提出了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沒有做過明確的回答。過去,我們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闡述過的某些理論原則,把公有制、按勞分配、計劃經濟、民主政治等方面看成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這種概括固然有其正確的方面,但只是從生產關系和政治關系上來認識社會主義本質的。而鄧小平同志突破了幾十年來形成的思想觀念,第一次把生產力范疇引入到社會主義本質中。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盵2]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是從生產力的、經濟的大視角來揭示的,體現了與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根本任務和根本目標的一致性,同時,這一理論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統(tǒng)一與矛盾運動中,揭示了在社會主義社會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是生產力的解放和發(fā)展。這就糾正了過去人們單純從生產關系上來認識社會主義本質的偏頗,并剔除了以前附加給社會主義而不屬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東西,從而使之成為解決中國社會面臨的基本矛盾,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理論基礎,從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朝什么方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問題,使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豁然開朗。這一理論從根本上劃清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鄧小平同志在闡述社會主義本質時,雖然把發(fā)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第一位任務,但是他沒有忽視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其他方面的本質區(qū)別,這就是社會主義不搞兩極化,要實現共同富裕。其中包含著社會主義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不能搞私有化;實行按勞分配,不能搞按資分配的內容。因為只有堅持這兩條,社會主義才能在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基礎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三、從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入手,提出了改革是解放生產力的動力理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以大無畏的實事求是的革命精神,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重新審視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動力問題。鄧小平同志出來工作以后,首先果斷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并科學地闡釋了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他說:“我們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是我們的中心任務。”主要矛盾的確立,為我們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解決發(fā)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問題找到了突破口。解決主要矛盾的過程,也就是推動生產力不斷提高和社會不斷進步的過程。那么,怎樣解決主要矛盾,鄧小平同志積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深入分析了社會主義體制上的種種弊端,以驚人之語,提出了“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的理論。這一理論為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杠桿,為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并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譜寫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發(fā)展史的光輝篇章。
四、從分析社會生產力解放的方式入手,提出了革命解放生產力與改革解放生產力相互關系的理論
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這兩句話,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只有從歷史的辯證的角度去研究,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
1.改革解放生產力是革命解放生產力的繼續(xù)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隨著無產階級上升為統(tǒng)治階級,人民擁有當家作主的權利。政治解放的要求初步實現以后,無產階級面臨的主要矛盾,開始轉向經濟解放。同政治解放相比,經濟解放更具有基礎性和根本性意義。社會主義國家大都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度里建立起來的,其經濟解放的物質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因此,無產階級政治解放的實現,并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徹底解放。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只能說為社會經濟的解放奠定了基礎。要實現根本性解放就需要不斷地進行社會改革。所以改革的內容也是革命的內容之一,是完成革命任務的繼續(xù)和發(fā)展。
2.革命與改革是解放生產力的兩種不同形式。革命是一種暴力行為。社會主義革命就是用暴力手段為生產力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而改革解放生產力不是暴力行為,是在原有制度下進行的。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一方面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還有舊的痕跡,許多地方還不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需要用改革的方式一步步地加以解決。一方面,新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建立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產生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因素。在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進程中,由于照搬原蘇聯的經營模式,再加上長期以來受“左”的思想的影響,舊體制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弊端日益顯露和突出出來,所以必須進行改革,通過改革解除舊體制的弊端,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
3.改革與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進行改革。鄧小平同志說:“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狀態(tài)。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3]再進一步說,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幾十年的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取得了以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政權,如果國家貧窮的問題長期不能解決,人民生活長期沒有大的改善,人民群眾就會與共產黨、與社會主義離心離德,共產黨經過幾十年艱苦卓絕的斗爭而取得的政權就會喪失,社會主義制度就鞏固不住。這就更進一步說明,改革與革命不僅具有同樣的經濟目的,而且具有同樣的政治目的。
五、以發(fā)展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的,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是檢驗一切工作好壞的根本標準的理論
鄧小平同志深刻總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針對過去抽象談論社會主義的歷史唯心主義觀念,針對企圖否定改革開放的“左”的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生產力標準。他于1992年1月到南方視察時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堅持生產力標準,是鄧小平同志的一貫思想。1987年他在會見喀麥隆總統(tǒng)比亞時說:“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wěn)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xù)發(fā)展?!?sup>[5]否則,就是空談和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必然陷入主觀唯心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的泥坑。
注 釋
[1]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52頁。
[2]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
[3]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5頁。
[4]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2頁。
[5]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