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都以為,杜月笙的女兒肯定會腰纏萬貫,實際上我繼承的也就只是個‘杜’字,我們夫婦倆與造窩的鳥一樣,在約旦辛辛苦苦開這家餐館已經(jīng)快30年了,”現(xiàn)年75歲的杜美如女士爽朗極了,用略帶上海腔的普通話回憶往事。
“從抗戰(zhàn)時就這樣,我逃難時只帶照片,不帶美金,”杜美如翻開厚厚一摞相片,一一指點著。正午的陽光溫暖地照耀著這幢帶有十足中國味裝飾的兩層樓餐館,記者恍然感覺自己并非身處21世紀的沙漠之國,時光倒轉(zhuǎn),似乎回到了解放前的上海灘。
“中國有希望”
對話中,最感興趣的話題,還是杜美如的父親杜月笙。上海解放時,杜月笙坐輪船從發(fā)跡地逃到香港,1951年在那里抑郁而終。
“為什么杜月笙最終沒能回到大陸?”記者問。
“我父親當時的情況是:不愿去臺灣,不敢回大陸?!倍琶廊绱蜷_了話匣子。
1927年,杜月笙的青洪幫幫助蔣介石參與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上海解放后,他害怕共產(chǎn)黨會找他“算賬”,甚至槍斃他,所以一直與全家滯留香港。
盡管杜月笙在上海曾經(jīng)是個跺跺腳地皮也要抖三抖的人物,但在香港卻沒有資產(chǎn),連所謂“杜公館”都是別人的饋贈。當時杜美如打理全家的賬目,杜家捉襟見肘的情景令她至今記憶猶新。
何去何從?去臺灣嗎?杜月笙對退居臺灣的國民黨政權(quán)已經(jīng)失去信心??箲?zhàn)時他曾傾囊資助蔣介石打日本,杜美如還記得父親有一次讓她母親姚玉蘭拿出400多克拉的鉆石變賣成現(xiàn)金,資助那些在上海從事地下活動的抗日人士。但后來,腐敗的國民黨在內(nèi)戰(zhàn)中兵敗如山倒,讓杜月笙“失望”。
杜月笙曾經(jīng)準備帶全家從香港去法國。他講江湖義氣,不愿丟開忠心耿耿的手下,還有一些抗戰(zhàn)中犧牲人士的遺囑。結(jié)果算下來,去法國的男女老少總共140多人。
這時又遇到麻煩,國民黨政權(quán)向杜月笙索要15萬美元從香港出境的“護照費”,而杜月笙當時在香港的所有積蓄只有保存在宋子良那里的10萬美元。一氣之下,杜月笙放棄了移居法國的念頭。
從此,杜月笙更加心灰意冷,意志消沉。
“我父親那時很傷心,想他抗戰(zhàn)時只身到重慶,把全家都拋在淪陷區(qū)上海,全力以赴幫蔣介石打日本,最困難時把家眷的首飾都變賣了,結(jié)果到后來連護照還要被索要一大筆錢!”杜美如回憶說。
杜月笙在矛盾中掙扎,身體越來越差。
杜月笙病情漸重時,周恩來總理托人捎話,請他回大陸。杜美如記得家中有一天來了“共產(chǎn)黨方面的兩個人”,有意歸鄉(xiāng)的杜月笙就托香港《新聞報》一位姓錢的總編給大陸那邊回了信。
杜美如清楚地記得,那天她正在客廳,父親的好朋友楊管北慌慌張張地跑到杜公館說:“老杜老杜,出事了!出事了!”原來,那位錢先生那天喝了一瓶半威士忌,同時給大陸和蔣介石兩邊寫信,偏偏最后醉醺醺地套錯了信封。結(jié)果可想而知,蔣介石看后很生氣?!皟深^不是人了,”杜美如說。
就這樣,身處人生絕境的杜月笙很快就撒手西歸?!案赣H回光返照時,對身邊人說的最后一句話就是:‘我沒有希望了,可你們大家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
“希望早日統(tǒng)一”
杜月笙去世后,家人把他的靈柩運到臺灣。原以為很快就能安葬大陸,所以一直沒有下葬,但后來回故鄉(xiāng)越來越無望,就葬在了臺灣基隆。轉(zhuǎn)眼已是50來年。
“前些年聽說蔣先生的靈柩要從臺灣運回大陸安葬,當時我就想:不知蔣先生要不要陪客?我父親也可以沾沾光,跟著一塊兒回家?。 憋L趣的話語難掩杜美如一片赤子情。讓父母安葬于故鄉(xiāng)浦東,是杜女士的一大心愿。
談到對杜月笙的評價,杜美如說:“不管人們怎么看我父親,但有一條,他始終是愛國的,沒有背叛國家,沒有像他的把兄弟張嘯林那樣當漢奸?!?/p>
“我父親活著時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人要爭氣,國家也要爭氣?!幕桓撸粫f什么高深的理論,常講:不管誰領(lǐng)導國家,但一定要愛國?!?/p>
“現(xiàn)在中國人好不容易站起來了,可國家不統(tǒng)一就讓人遺憾。”說到這里,杜美如話題一轉(zhuǎn):“我平生最恨李登輝啦!現(xiàn)在盡管陳水扁搞‘臺獨’,可根子還是出在李登輝?!?/p>
她半開玩笑地談起50多年前一樁“典故”:1947年,蔣介石夫婦請孔祥熙夫婦和杜月笙夫婦到南京家中小聚,還請來一名神父來“看墻”,即“看風水”。那人看后說:“你們在這里呆不長啊?!笔Y介石聽后怒氣沖沖:“我們剛從重慶回來,怎么就呆不長啦?!”說完拂袖而去。
“那神父還接著說:‘今后你們會在一個島上過很多年,然后,島邊的水里會出現(xiàn)一只大烏龜,還扛著白旗?!倍琶廊珉p手一拍:“這不就是指陳水扁嗎?”
杜美如的這個故事也許只是調(diào)侃,但還是透出了嘲諷和氣憤的意味。
“我最開心的就是自己是個中國人,”杜女士幾次說到這句話。
說到這里,正在餐廳招呼客人的杜美如老伴蒯松茂插話說:“如果真要分派別的話,我們倆屬于統(tǒng)派,絕對的統(tǒng)派!我們唯一的希望就是早日統(tǒng)一,統(tǒng)一對中華民族有利??!”
“大陸有朝氣”
蒯先生與杜美如1956年在臺灣結(jié)婚,后來以臺灣駐約旦“大使館”空軍武官身份在約旦呆了9年。1976年退役后,夫婦倆把家搬到約旦,開起了全約旦第一家中餐館“中華餐廳”,在安曼把3個孩子撫養(yǎng)成人。
現(xiàn)在,這對老夫婦的年齡加起來已有150歲,可還在親自打理餐館。后年是“中華餐廳”開業(yè)滿30周年的日子,同時也是他們的金婚年,老倆口有兩個愿望:第一,拍一張金婚50年的紀念照,讓孫子孫女們做花童,紀念風風雨雨走過的半個世紀;第二就是回大陸定居。
“最近幾年我們幾次回大陸,變化實在是翻天覆地,沒想到進步這么快!如果我父親活到現(xiàn)在,看到家鄉(xiāng)發(fā)展得這么快,夢里也會笑醒,”杜美如說道,自己先笑起來。
蒯先生的評價是:“大陸有朝氣,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和賺錢。共產(chǎn)黨現(xiàn)在很明智,明白發(fā)展經(jīng)濟最重要、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最重要?!?/p>
鏈接:
杜美如海外謀生之旅
1949年初,人民解放軍節(jié)節(jié)獲勝,上海的“上流社會”恐慌不已。
2月6日,當時年僅19歲的杜美如和她的弟弟杜維善遵父親之命來到了香港。杜月笙雖然在上海財大氣粗,但是,在香港卻上無片瓦、下無寸土。杜美如姐弟倆只能寄居在杜月笙在香港的朋友,一個蘇州朱姓富紳的家里。
杜美如時刻關(guān)注著上海局勢的發(fā)展,盼望著能夠回到父母的身旁。
1949年5月27日,當人民解放軍跨越蘇州河時,杜月笙帶著妻子姚玉蘭倉促赴港。
杜月笙到香港后,讓杜美如管賬,賬戶上只有2萬港元,而家里平時每月開銷至少要六七千元,有時支票開出去就是七八千元,日常生活還靠一些朋友接濟。
1951年8月,沉疴纏身的杜月笙進入了彌留期,這時,他取出了私存的10萬美元,以“先外后內(nèi)”為原則,悉數(shù)分給了家人,杜美如分到了6000美元。
不久,杜月笙又讓杜美如從香港匯豐銀行保險箱中取來了一包東西,包內(nèi)是一張張簽有包括國民黨政府軍政大員大名在內(nèi)的借條,少的5000美元,多的500根“大黃魚”。“我不想讓你們在我走以后去打官司。”
杜月笙把借據(jù)全撕了。農(nóng)歷七月十四日下午,杜月笙帶著對故鄉(xiāng)的眷戀離開了人世。
杜月笙去世不久,在香港的姚玉蘭接到了宋美齡的電話,邀請她去臺灣定居。于是,姚玉蘭帶了兒子、女兒去了臺灣。
(鐘平薦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