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字句在漢語使用中是常見的一種動詞謂語句,也是教學與學習中存在著頗多難點的一種句式。究竟什么是“把”字句呢?黃伯榮與廖序東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修訂二版)是這樣下定義的:“‘把’字句又叫處置式……是指在謂語動詞前頭用介詞‘把’引出受事、對受事加以處置的主動句。”
如果我們將“把”字句與一般動賓句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把”字句有強調(diào)作用,強調(diào)主體通過動作對客體施加影響和客體受到動作的影響之后所發(fā)生的變化。因此,“把”字句多選用具有強施動性和強影響性的動詞來對介詞介引成分加以“處置”。那么只有施動性、影響性強的謂語動詞才能進入“把”字句嗎?也不盡然。事實上很多施動性、影響性不強的動詞也可以出現(xiàn)在“把”字句中,利用“把”字句式來表達說話人主觀上認定的“處置”含義。
一、原因型“處置”關系
在這類“把”字句中,動詞本身施動性不強,并無處置意味,但“把”字句前另有表示原因的分句,故說話人認為原因與變化主體之間存在著致使關系,因而選用“把”字句來表示這種“處置”義。如:
(1)她睡過了頭,竟把火車誤了。
(2)蓋子沒蓋嚴,把汽油都跑光了。
(3)婦人聽得此言,把臉通紅了。
句(1)中,表面看來,“誤”這一行為只會對主語有影響,與“把”字介引成分——“火車”是無關的,根本不會使火車的形態(tài)特征、發(fā)車時間等因素有所改變,似乎并沒有體現(xiàn)出“把”字句的“處置”意義。但是,從話的內(nèi)涵角度再來分析這個句子,便不難看出:在說話人看來,之所以會有“誤火車”事情的發(fā)生,原因全在于“睡過了頭”。也就是說,說話人認為,既然行為結果完全是在句子主語的控制下發(fā)生的,那么就不妨把這種“控制”看作是一種“控制性的致使”,一種“處置”。同理,(2)(3)亦是如此。因此,說話人選用“把”字句來突出原因?qū)Y果的這種決定作用,強調(diào)原因和結果之間的這種關系。不能否認,這種“控制性的致使”也是“處置”的一種體現(xiàn)。
二、虛擬型“處置”關系
在這類“把”字句中,沒有事實上的“處置”結果出現(xiàn),而只有虛擬的“處置”結果。請關注下面這種常見的“把”字句式:“把”字句的動詞或動詞詞組后面有名詞賓語出現(xiàn),即“把+N1+V+N2”結構,其中V不具有強施動性、影響性,因而不足以真正影響N1,但從主語的角度看來卻出現(xiàn)了虛擬的“處置”結果N2,形成了一種虛擬的處置關系。如:
(4)我把他看成你了。
(5)我竟會把他當成女人。
在這兩句中,說話人想要說明的都是主語對N1的認識情況,傳達的是一種主觀感受。顯然,(4)、(5)兩句中的核心動詞“看”和“當”都不是具有強施動性和強影響性的動詞,并不足以真正改變受事成分。如(4)句中,“把”的介引成分——“他”,并不會真的變成“你”,(5)句中的“他”也不會因“我”的誤會而變成“女人”。
三、心理型“處置”關系
這類“把”字句的“處置”義最為隱蔽,因為它們的“處置”與“致使”義都不是反映在字面上的,而是通過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所暗示出來的。用“把”字句可以恰如其分地傳達說話人的這種潛在心態(tài)。如:
(6)怎么把特務跑了。
(7)偏把個鳳丫頭病了。
顯而易見,這幾個句子所表達的都不是句子主語所期盼的結果,“把”字賓語的變化也不是施動性主體有意識的積極行動所造成的,但說話人仍然選用“把”字句式的目的即在于傳達說話人的心理內(nèi)涵和情感特征。不管客觀事實是怎樣的,我們都能感受到說話人強烈的主觀情感。而正是出于這些情感因素,說話人才主觀地將自己、他人或上天、命運等視為責任者,既而又將所謂責任者視為施動者,認為受動對象的遭遇與施動者對他們的某種“處置”是分不開的。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