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詞導入法
在歷史教學中,恰當?shù)匾霉旁娫~導人,可以營造出活潑歡快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使之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到學習中。如,在講授《盛世經(jīng)濟的繁榮》(《中國歷史》第二冊)一課時,我先為學生吟誦一首杜甫的詩,即記述唐朝經(jīng)濟盛世的《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笔箤W生對當時經(jīng)濟繁榮的情景有個初步的認識,然后順利引入正課。
二、歌謠導入法
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用一些相關歌謠導人,能夠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氣氛中接受新知。如,在講授《明朝君主專制加強》(《中國歷史》第二冊)一課時,我用描述元末社會上流傳的歌謠:“堂堂大元,奸佞當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作為導語來導入對紅巾軍起義的學習。再如,講授《義和團運動》(《中國歷史》第三冊)一課時,我用歌謠:“義和團,起山東,不到三月遍地紅。孩童個個拿起刀,保國逞英雄?!弊鰧дZ來導人。再如,講授《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成立》(《中國歷史》第三冊)一課時,用歌謠:“不用掐,不用算,宣統(tǒng)不過二年半,今年豬吃羊,明年種田不納糧?!滨r明地表現(xiàn)了辛亥革命的背景。
三、故事導入法
利用講故事的方法導入新課,使學生能夠在一種身臨其境的狀態(tài)中學習,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斑B升三級”的故事家喻戶曉,在講授《明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國歷史》第二冊)一課時,我就講起了這個故事,引入對魏忠賢等宦官專權的描述,可以加深學生對明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背景的理解。在講授《古代希臘》(《世界歷史》第一冊)一課時,講一講“木馬計”和“馬拉松長跑”的故事,更能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教學中,一則短小精悍的故事常常是開啟學生學習興趣的金鑰匙,也是增進師生情誼,啟迪學生智慧的興奮劑。
四、成語導入法
歷史教科書上有許多成語典故,如恰當?shù)匾?,會對新課的導人產(chǎn)生很好的效果。如:圍魏救趙、道路以目、臥薪嘗膽、揭竿而起、四面楚歌、約法三章、破釜沉舟、聞雞起舞、擊楫中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公車上書等等。用成語導人,言簡意賅,直截了當,字字鏗鏘,寓意深刻。
五、節(jié)日導入法
中外歷史上,有許多特殊的日子,如用其作為導人的引子,定會別有一番新意。在中國歷史上,用7月1日引入對“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的學習;用8月1日引入對南昌起義的描述;用10月1日引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學習。世界史上,用7月4日美國國慶日,引入對《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世界歷史》第一冊)的學習;用7月14日法國國慶日,引入對法國大革命的學習。節(jié)日導入法獨具匠心。在教學實踐中恰當運用,常常會收到“時”半功倍之效。
六、審題導入法
例如,講授《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中國歷史》第四冊)一課時,先審題設疑: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新”表現(xiàn)在哪里?進而概括為“新轉折、新政策、新原則、新成就、新目標”。這樣,順理成章地導出了:“歷史性轉折”、“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教學中,用審題導人,精干簡潔,思路清晰,課堂效果極佳。
七、銜接導入法
根據(jù)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以舊引新或溫故知新。如,講授《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中國歷史》第四冊)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回顧“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接著引出“寧漢合流”,最后導入學習《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再如,學習夏、商、周歷史時,用暴君的殘暴統(tǒng)治來做銜接導入,效果會更好:夏桀的昏庸、商紂的殘忍、周厲王的專制,其結果是一代王朝的毀滅,直接或間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如此銜接,前后照應,過渡自然。
八、對聯(lián)導入法
歷史教學中,巧妙地引用對聯(lián),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奇思妙想,為突出主題架橋鋪路。如,學習國統(tǒng)區(qū)人民的困苦生活時,引用一副對聯(lián)“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巧妙設疑,引出國統(tǒng)區(qū)人民生活的圖景——缺衣(一)少食(十)。學習南宋抗金史實時,用杭州岳飛墓前的對聯(lián)“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引入,學生在評述中,自然會對岳飛的“精忠報國”和秦檜的“屈辱賣國”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習唐代詩歌、晉代書法及漢賦時,用對聯(lián)“春風夏雨秋夜月,唐詩晉書漢文章”導入,不僅突出時代特色,而且朗朗上口,便于記憶。
九、比擬導入法
將不相關聯(lián)的事件形象化聯(lián)結,展現(xiàn)“導”的幽默詼諧,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如,講授《歐洲殖民擴張和殖民主義罪惡》(《世界歷史》第一冊)一課時,為突出首先開始殖民擴張的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時,將其比作是歐洲殖民掠奪中率先侵略的兩顆“大門牙”,既形象生動又活躍了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愉快地進行。
十、類比導入法
學習世界歷史時,用類比導入來加強中外歷史知識的聯(lián)系,在比較中鞏固舊知識,接受新概念。如,講授世界歷史《古代亞非文化》一課時,首先引出中國漢字的前身——甲骨文,再引入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古代西亞楔形文字,在比較中使學生印象更深、興趣更濃。再如,學習《新航路的開辟》(《世界歷史》第一冊)一課時,首先回顧中國歷史上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大,影響之深,“史”所罕見,然后再引入新航路的開辟。通過對比,不但使學生掌握了新航路開辟的背景、條件、成果,幫助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對古中國先進科技成就的自豪感。再如,學習《日本明治維新》(《世界歷史》第一冊)一課時,應用類比導入法,突出大化革新和明治維新的不同影響,來加深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易于學生理解明治維新在歷史上的作用,激勵學生探求新知。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湖縣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