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卡姆”是阿拉伯語“樂曲”、“大曲”的意思。《十二木卡姆》就是由12個大曲組成的大型音樂套曲。它集傳統(tǒng)音樂、演奏音樂、文學藝術、戲劇、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敘事性相結合的特點。這種音樂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藝術史上獨樹一幟,堪稱一絕。被譽為維吾爾人民的“音樂之母”、“生命之聲”。
《十二木卡姆》盛行于新疆各地區(qū),分為喀什木卡姆、伊犁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五種,尤以哈密木卡姆獨具特色。
哈密木卡姆,是在“伊州樂”(伊州大曲)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早在公元1世紀前,在哈密這塊土地上,就產(chǎn)生了后來被稱為“伊州樂”的音樂藝術。哈密古稱昆吾,漢稱伊吾,唐貞觀四年(630)設伊州,以伊州命名的大曲逐步形成。
哈密木卡姆唱詞中保存了大量的哈密維吾爾族方言、土語、回鶻語、突厥語,和新疆其他木卡姆相比,伊斯蘭教的阿拉伯語、波斯語很少,這和伊斯蘭教傳入哈密的時間很晚有直接聯(lián)系。現(xiàn)代哈密木卡姆的歌詞都來源于哈密維吾爾族的民間歌謠,反映了歷史上苦難的哈密維吾爾人民流離失所,悲憤憂傷的情景以及大無畏的反抗精神。哈密木卡姆唱詞中的“亞力”(情人)處處皆是,這不是單純描寫愛情的詞語,而是思念祖國、家鄉(xiāng)、親人以及對平等自由的渴望。
哈密木卡姆的舞蹈形式主要是麥西來甫和賽乃姆。
麥西來甫歷史悠久,獨具特色,有青苗麥西來甫、瑞雪麥西來甫、婚禮麥西來甫、豐收麥西來甫、來麗麥西來甫等。當木卡姆進行到第二樂章獨唱結束時,人們可以隨意離座起舞,人們的舞蹈動作有表現(xiàn)播種、收割、擠奶、繡花等各種生產(chǎn)活動的,也有敬茶舞、搖籃舞、頂碗舞、雞舞、馬舞、鷹舞、山羊舞等。當接近尾聲時,一直擔任配角的伴奏者忽然異峰突起,走向中心位置,把手鼓擊得山響。心血來潮時,將手鼓扔向天空,又不失時機地接到手中,人們情不自禁地放聲短呼長嘯,全場進入最高潮。
對伊州樂和摩訶兜勒古樂的繼承發(fā)揚,對漢族音樂的吸收借鑒,對南疆木卡姆的學習接納, 以及對本地區(qū)民間音樂、樂器、舞蹈成分的突出加強,構成了哈密木卡姆的個性特色,使哈密十二木卡姆的形式和內容,音樂和舞蹈律動,顯示出了哈密綠洲文化的豐厚積淀,在新疆各地區(qū)的木卡姆中獨具魅力,不同凡響。因而,哈密木卡姆被認為是新疆維吾爾族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古老的源泉和原來的軀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