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姑山位于江西南城縣縣城的東南面,地處贛撫平原。盱江蒼蒼,自南而北穿城而過,劈山而出,其西為麻姑山,其東為從姑山,為麻姑山之從山而得名。山腳下雙江如帶,其西為盱江,其東為黎灘河,夾山北流而去。
徐霞客在《江右游記》中有記:“出建昌(今南城)東門,過太平橋南行,循溪五六里,折而西,一里,出從姑之南……北向登其巖,曰‘飛鰲峰’,巖前曰‘長春閣’,閣之東有堂曰‘鰲峰’。深處為羅先生講學(xué)之所?!?/p>
從姑山頂即飛鰲峰,青苔片片,藤蔓爬滿石壁,有兩石如柱并立,石柱從東看作欲飛狀,古人為之起名“飛鰲峰”。
石柱上鑿痕條條,還有一個個淺淺的小圓洞,從形式上看為造屋架梁所用,還有瓦片嵌在條痕之中;腳下平地雜草叢生,由于歷年雨水的沖刷,地也變得高低不平了。壁面上有許多字跡,“飛鰲峰”三字至今可認(rèn),為羅汝芳所書,有題款為證。壁上還有“洗心池”、“悟空”等字樣,腳下還有些殘磚碎瓦。從痕跡看,這里是古代房屋的遺跡。大概這就是明代羅汝芳講學(xué)之所了。
羅汝芳(1515~1588年)是明代中后期著名學(xué)者,“泰州學(xué)派惟一特出者”,有《近溪羅先生全集》傳世,字惟德,號近溪。28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任過寧國府知府、云南副使、參政等職。
羅汝芳為官,各地均有政績,曾在云南開發(fā)水利灌田千余畝,擊退邊地少數(shù)民族對大理一帶進攻。羅汝芳思想以“赤子良心,不學(xué)不慮”為核心,在客觀上有反程朱理學(xué)的一面,也有反封建專制的一面。黃宗羲稱其一洗理學(xué)膚淺套括之氣;李贄贊許羅汝芳以平等思想自度度人之功:七十年間,東西南北無虛地,雪夜花朝無虛日,賢愚老幼、貧病貴富無虛人。
羅汝芳建“從姑山房”,收徒講學(xué),一時四方弟子云集。那時羅汝芳已是理學(xué)界一名重要人物。湯顯祖的父親聞其名,把13歲的兒子送到了百余里之外的盱江河畔從其讀。后來湯顯祖在為友人鄒元標(biāo)所作《太平山房集選序》中回憶當(dāng)年,“予童子時從明德夫子游,或穆然而咨嗟,或熏然而與言,或歌詩,或鼓琴,予天機泠如也。后乃畔去,為激發(fā)推蕩歌舞誦數(shù)自娛。積數(shù)十年,中庸絕而天機死”。湯顯祖在劇作中展現(xiàn)的叛逆精神可明顯看出羅汝芳的影響。
萬歷十六年(1588年)九月,羅汝芳“初二日午刻,整衣冠端坐而逝”,享年74歲。羅汝芳辭世后,他的弟子從四面八方趕往從姑山吊唁。弟子中有名者如湯顯祖、楊起元、焦、鄒元標(biāo)、吳道南、董裕、占事講、鄧元錫、姜鴻緒、左宗郢、王一言、胡清虛、周汝登、沈懋學(xué)、李登、王環(huán)、徐允儒等等。湯顯祖寫下《奉懷羅先生從姑》詩:“杖底山河數(shù)點煙,真人氣候郁羅天。蓬壺別貯生春酒,京洛傳看小字箋。鶴唳月明珠樹里,漁歌風(fēng)色杏壇前。也知姑射能冰雪,誰道汾陽一窈然”。
三年后的五月,湯顯祖貶官徐聞(現(xiàn)屬廣東省),一路簸跛,疾病纏身,自長江水路而下,入撫河,至家,又沿河上溯,直抵南城。在南城登岸,時為九月初九日。他來到從姑山上,眼前物是人非,山房依舊,草木依舊,作《入粵過別從姑諸友》詩贈別友人:“祠郎杯酒憶京華,夜半鉤簾看雪花。世上浮沉何足問,座中生死一長嗟。山川好滯周南客,蘭菊偏傷楚客家。欲過麻源問清淺,還從勾漏訪丹砂?!彪x開從姑山繼續(xù)從水路經(jīng)南豐、廣昌靠岸,陸路南下廣東,至徐聞。他在徐聞創(chuàng)立貴生書院,彰揚其師羅汝芳的愛民學(xué)說。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初春,湯顯祖又往從姑山憑吊。寫詩兩首《己亥發(fā)春送達公訪白云石門,過盱吊明德夫子二首》:其一:“殘雪疏山發(fā)暝煙,卷帆春度石門前??障鼮閴袅_夫子,明月姑峰一線天。”其二:“小住袈裟白云地,更過石門文字禪。平遠(yuǎn)空高一回首,清淺麻姑誰泊船。”
在明代有這樣的記載:“從姑山者,羅先生講學(xué)處所也,先生倡明德之旨,為后學(xué)宗,四方學(xué)者響應(yīng),如聲奔谷,輻輳盱江。有依不忍去者,相與入山密證焉。于是四方來謁先生者,無不登從姑,而從姑之勝,遂聞天下?!保ㄒ娒鳌ぷ笞谯缎迯墓蒙接洝罚氖妨峡疵髑鍟r期對該山房均有修繕,從而使該山房日廣其名,日增其容。歷代有眾多官宦商賈、文人墨客、市民樵夫等登臨游覽。
昔日從姑山房之地,即今日石柱之頂,圓而平,縱覽天云,蔚藍的天空,云兒或行或駐;遠(yuǎn)望四山回合,儼如翠屏,煙霧變幻。古時俯視盱江如練,舸舟爭流、漁歌唱晚,今天已無舟無漁,但兩岸良田屋舍依然,炊煙裊裊,建昌城內(nèi)碧瓦朱檐,千門萬戶。
(題圖:從姑山遠(yuǎn)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