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通常有兩種名字,一種是童年時代使用的,另一種是成年以后使用的,到了適當(dāng)?shù)臅r候,后一種則替代前一種。
早在美洲印第安洛魁人還處于原始社會的時候,就有了這種童年時代所用之名,英國人把它稱為小名(Childhoodname)或乳名(Infantname),并與大名相對。然而,澳大利亞的維克門坎族,除了擁有大名、小名之外,還有一種比小名更小的名——臍名。所謂臍名,是孩子一生下來,胎盤去掉之前所取之名。一般由其氏族的管事者拉著臍帶,同時數(shù)叨著一大串名字,先是父系血統(tǒng)男人的名字,然后是女人的,最后是母系血統(tǒng)男人的名字,正好在去掉胎盤剎那間說出的名字就成為孩子的臍名。
我們中國,雖無臍名之習(xí)俗,但也把童年時代所用之名稱為小名或乳名(俗稱奶名)。它是一種愛稱,通常于家族內(nèi)或親朋間使用。所不同者,古書上有時又把小名稱為小字。《北齊書·列傳第六》:“先是童謠云:‘中興寺內(nèi)白鳧翁,四方側(cè)聽聲雍雍,道人聞之夜打鐘?!瘯r丞相府在北城中,即中興寺也。鳧翁,謂雄雞,蓋指武成小字步落稽也。道人,濟(jì)南王小名也。打鐘,言將被擊也?!睆闹形覀儾浑y看出,李百藥撰寫此史書,在解釋北齊世祖武成皇帝與濟(jì)南王小名時,以修辭避復(fù)手法而微殊稱之,實乃用心良苦,小字即小名已明矣。
一般來說,一個人一生中僅有一個小名;小字也就是小名。但是,也有極個別的特殊情況。明人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卷一: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載“王字亨之,小名七斤,小字斤斤”。由此可見,王有兩個小名,小名和小字在此仍有微殊。而柳亞子先生竟有三個小名?!读鴣喿幽曜V》開篇曰:“譜名慰高,乳名慰寶,一名禪兒,小名和尚?!绷鴣喿拥膬蓚€乳名與一個小名仍有先后之別。
一、小名的本質(zhì)
如果說大名的產(chǎn)生是為了區(qū)分你我、標(biāo)榜個性的話,那么小名的真實本質(zhì),就是個人的私有神話。而私有神話,又與圖騰有關(guān),或密不可分。
《晉書·桓玄傳》:“桓玄字敬道,一名靈寶,大司馬溫之孽子。其母馬氏嘗與同輩夜坐,于月下見流星墜銅盆水中,忽如二寸火珠,然明凈,競以瓢接取,馬氏得而吞之,若有感,遂有娠。及生玄,有光照室,占者奇之,故小名靈寶?!?/p>
《七修類稿》卷四十九:“金人田特秀,轉(zhuǎn)運使也。母妊時問仙,仙曰:前中后是五,五三一十五,生死與成敗,逍遙在廊廡,莫識其故。后死時五月五日午時,以為合三五之?dāng)?shù)矣,豈知因其生,遂名五兒,所居里名半,十行當(dāng)?shù)谖澹烙趹n午軒,壽五十五,八月十五也。”
毛澤東的小名“石三伢子”,頗有一番來歷。其母文氏生他之前,曾有兩子皆夭折,待毛澤東生下兩個月后,便帶他回湘鄉(xiāng)外祖母家。外祖母特別看重這個外孫,硬要放在自己身邊撫養(yǎng),并為他拜了一位“干娘”。這個“干娘”不是別人,就是本鄉(xiāng)山?jīng)_里的一塊巨石。其石高二丈,底下有股清泉流出,常年不輟。據(jù)說,這里曾出過妖怪而興風(fēng)作浪,有人為民除害,以巨石鎮(zhèn)壓之。從此,人們便把此巨石當(dāng)作神靈。某日,外祖母帶毛澤東到巨石前燒香磕頭,拜其石為干娘,并取小名石三伢子。
由以上幾例可以看出,桓玄小名靈寶,田特秀小名五兒,毛澤東小名石三伢子,皆源于個人的私有神話。
小名的來歷還有一種情形是因其出生情況而命名:
《宋書·范曄傳》:“范曄字蔚寶,順陽人,車騎將軍秦少子也。母如廁產(chǎn)之,額為磚所傷,故以磚為小字?!?/p>
《元史·劉黑馬傳》:“黑馬名嶷,字孟方,始生時,家有白馬產(chǎn)黑駒,故以為小字,后遂以小字行?!?/p>
《南齊書·武帝本紀(jì)》:“世祖武皇帝諱賾,字宣遠(yuǎn),太祖長子也。小諱龍兒。生于建康青溪宅,其夜陳孝后、劉昭后同夢龍據(jù)屋上,故字上焉?!?/p>
《宋稗類抄·文苑》:“世傳(王荊)公初生,家人見有獾入其產(chǎn)室,有傾公生,故小字獾郎?!?/p>
這些因其所自生命名的小名,其本質(zhì)仍與個人圖騰有關(guān)。只是小名常在一定范圍使用,大名實行之后,知之者頗難,探究小名的謎底,就更難了。因此,桓玄、田特秀、范曄、劉嶷、蕭賾、王安石等小名來歷的史料,彌足珍貴矣。毛澤東的小名更是個特例。
二、小名的興起
稱小名的習(xí)俗是何時興起的呢?這一問題是姓名學(xué)研究的重要課題,似乎也一直沒有一個較完滿的答案。
有人認(rèn)為,殷商時代,有無命名之法,已無可知;但周人很可能已有小名。然而,周人命名既有禮法,又有限制,命名之時更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惟恐命名不妥,影響一國治亂,似乎不應(yīng)另有不雅的小名。奇怪的是,見于《左傳》、《國語》的春秋人物,命名有如重耳、杵臼、不敢、無知、黑臀、黑背、黑肩、黑肱等粗俗不雅者,占的比例相當(dāng)可觀,或者只能以命名禮法的破壞來解釋;或者這正是后世的所謂小名,乃父母親朋在孩子幼時,因特殊原因所命名的,長大以后應(yīng)另有大名,但大名卻被淹沒了,不雅馴的小名則留在歷史上。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是:春秋人物除了命名好取雙字名外,某些人物確確實實兼有二名。如公彌又稱公,劉又稱劉卷或劉狄,夏徵又稱夏男,郵良又稱郵無恤,慶隼又稱慶繩。這種情景并非改名、通假或同義互訓(xùn)的結(jié)果,如果不是什么字或號的話,很可能其中之一便是所謂的小名了。
專治姓名學(xué)的專家們認(rèn)為,小名興起于秦漢之際,如呂后小名娥妁即為一例(完顏紹元:《中國姓名文化》)。但唐人司馬貞《史記·索隱》則曰:呂后名雉,字娥灼。因此,我倒持一種謹(jǐn)慎的態(tài)度:稱小名的習(xí)俗,最遲在西漢景帝劉啟時已經(jīng)興起。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長卿。少時好讀書,學(xué)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學(xué),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比欢抉R遷并未意識到“犬子”即小名的這一文化現(xiàn)象的重要性,甚至唐人顏師古的注,也未道破其真諦,而宋人王倒是真正讀懂了這段文字。其《野客叢書》卷三十:“所謂犬子者,即小名耳。父母欲其易于生養(yǎng),故以狗名之……今人名子猶有此意,其理甚明。”
此時,小名的習(xí)俗確實已經(jīng)興起。班固《漢武故事》云:漢武帝四歲時封為膠東王,長公主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否?”答:“欲得婦?!薄坝冒煞??”答:“若得阿嬌作婦,當(dāng)作金屋貯之?!边@里所說的“阿嬌”,正是陳皇后的小名。陳皇后與司馬相如又都是同一時期的人,兩人皆以小名見于史書,該不是一種偶然現(xiàn)象吧。而小名興起的確鑿之據(jù),亦莫過于此。
明乎此,文學(xué)史上的一則著名難題,若以小名破譯之,恐不得要領(lǐng)矣。
《懶真子》認(rèn)為:屈原名平,字原,《離騷》所云“皇攬揆余初度兮,肇賜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正則、靈均為小名小字,因宋進(jìn)士同年錄皆有小名小字可證。姜亮夫先生在《楚辭學(xué)論文集》中釋“正則”、“靈均”云:“戰(zhàn)國以前名極少用兩實字義者,故臨文而用乳名,入仕而正名,蓋事理人情之所許矣。”他們的推論,僅是為解《離騷》之難題而生發(fā)的一廂情愿之說,并未從華夏姓名學(xué)發(fā)展史的客觀實際去考慮,何況“正則”、“靈均”亦非當(dāng)時所謂不雅馴之名,故其推測并非確鑿之據(jù)。我倒是相信楊憲益先生的話:他始終認(rèn)為《離騷》是一首偽作,而它的真正作者是比屈原晚幾個世紀(jì)的漢代淮南王劉安(《楊憲益尺牘新抄》,載于1992年5月30日《文匯讀書周報》)。
三、取小名的一大原則
歐陽修并不信佛,家里有個小孩卻取名“僧哥”。有個和尚曾疑惑不解地問道:“公不重佛,安用此名?”歐陽修答曰:“人家小兒,要易長育,往往以賤物為小名,如狗羊馬牛之類是也?!焙蜕新犃舜髴M。這段故事也有人說是蘇東坡的,見明代浮白齋主人的《雅謔》,我這兒所據(jù)則是宋人邢居實的《附掌錄》,清人梁章鉅《浪跡從談》,也從邢氏之說。
以賤物或丑陋之名命以小名,正是取小名的一項重要原則;名字越取得丑陋、粗俗,小兒越能長大而不會夭折。盡管這里面頗具迷信色彩,但它作為一種習(xí)俗卻一直流傳至今。我國農(nóng)村廣大地區(qū),即使今天為小孩取名,叫什么阿貓、狗娃、鐵蛋、懶驢子、小孬子、爛鏟子之類,亦并非鮮見。
再看宋代以前的情景吧?!赌鲜贰埦磧簜鳌罚骸笆计淠赣谔镏信P,夢犬子有角舐之,已而娠而生敬兒,故初名狗兒。又生一子,因狗兒之名復(fù)名豬兒。宋明帝嫌狗兒名鄙,改為敬兒,故豬兒亦改為恭兒?!薄稌x書》:“桓石虔,小名鎮(zhèn)惡。”《魏書》:李煥,小名丑瑰;李元珍,小名大墨;房法壽,小名烏頭。《北史》:文弘,小名鼠;元叉,小名夜叉?!杜f唐書》:“王珂,小名蟲兒?!?/p>
小名為何要以賤物或丑陋的字眼兒命之,大概各地都有些不同的解說,這里我們試以安徽北部地區(qū)的傳說為例,聽聽傅強先生有趣的記述:
“老輩有個說法傳下來,說是閻王殿有勾魂鬼,總不想叫人太精明了,專一勾那些聰明伶俐的娃娃的魂兒。叫它看上了,魂兒一勾,不死也要成大傻子。于是,格外疼愛的孩子,偏起個格外俗氣的名字,讓他(她)藏混于‘俗孩’之間,叫勾魂鬼找不見。更有不放心的,索性給孩子起個丑名。在鄉(xiāng)下,又有些孩娃,或生得精精靈靈,或養(yǎng)得嬌嬌滴滴,名字往往不堪入耳。記得小時隨父母過澮河岸畔的一個村鎮(zhèn),村鎮(zhèn)上就有一串丑名兒:‘小孬子、爛鏟子、夜壺子、破鍋、糞扒子、爛窩子、狗屎、狗剩子、毛廁’,還有一個腦后拖上長長拽命毛的男孩,竟叫‘小婊子’?!保ǜ祻姡骸冻竺麅?,俗名兒》,載于《隨筆》第61期)
四、小名稱法之一
小名命名的由來,基本上仍遵循著春秋以來大名的命名之法或規(guī)則,因為小名無外乎是大名的一個分支罷了。除了與大名有相同的命名規(guī)律之外,它還有些不同于大名的稱法。這里先談?wù)勔浴鞍ⅰ狈Q的情況。
宋人劉昌詩就注意到了小名的這種稱法。其《蘆蒲筆記》曰:“古人稱呼每帶阿字,以至小名小字見于史傳者,多有之?!鼻迦粟w翼《陔余叢考》卷三十八曰:“俗呼小兒名,輒曰阿某,此自古然?!?/p>
陳皇后小名阿嬌,大概算是以阿稱之最早的例子吧。曹操小名曰阿瞞,唐玄宗李隆基小名也叫阿瞞。三國蜀后主劉禪小名阿斗,這是家喻戶曉的。《梁書》載,劉孝綽小字阿士。《北史》云,隋煬帝楊廣小字阿;齊王楊小字阿孩;拓跋昭小字阿倪。《遼史》云,天祚皇帝小字阿果。再看劉昌詩錄的小名:瘦會小字阿恭,王詢小字阿,殷浩小字阿源,王蔚小字阿興,王敦小字阿黑,王導(dǎo)小字阿龍,郄恢小字阿乞,王恬小字阿螭,殷小字阿巢,許詢小字阿訥,王處小字阿智。清人陳康祺《郎潛紀(jì)聞二筆》卷三云:武曾小字阿京。
有時,“阿”字又不連其名,直接和次第排行相連而稱呼之。如梁武帝謂臨川王曰阿六,隋文帝呼其弟楊瓚為阿三。《舊五代史》載,王小珂小名阿三,莊宗常呼之。
分析這種以“阿”稱的小名,還可以注意到一種現(xiàn)象:一個人的大名,往往是從其小名“阿某”的“某”字直接發(fā)展而來的。《舊五代史》卷九十七曰:“楊光遠(yuǎn),小字阿檀,及長,止名檀,唐天成中,以明宗改御名,以偏旁字犯之,始改名光遠(yuǎn)?!比龂鴧菍蚊桑浯竺彩怯尚∶⒚啥鴣?。再如:王子敬小名阿敬,王平子小名阿平,劉叔秀小名阿秀,殷源淵小名阿源,王修齡小名阿齡。
為何小名要冠以“阿”字呢?除了解釋為這種稱法常給人以一種親切感而符合小名的昵稱外,趙翼的解釋也挺有意思的,其《陔余叢考》曰:“各處方言不同,而以阿呼名,遍天下無不同也。本朝國語亦以阿厄漪起,而余隨征緬甸軍中,翻譯緬文亦多阿喀拉等音,凡發(fā)語未有不起于阿者。嘗細(xì)思其故,小兒初生到地,開口第一聲即系阿音,則此乃天地之元音,宜乎遍天下不謀而同然也?!?/p>
五、小名稱法之二
清人福格《聽雨叢談》卷五有“北方嬰兒命名”一條,曰:“京師人家嬰兒僮仆,喜用兒字命名,如來升兒、進(jìn)喜兒、成兒、定兒之類甚多。按六朝時,有大將張敬兒、張豬兒,隋煬帝時,有大將來護(hù)兒、甄翟兒,是古之仕宦且有此名,不獨閭里之兒矣。又山東鄉(xiāng)俗,小兒乳名慣以某子呼之,如犬子、二子、喜子、祿子之類,在在皆是也。按《宋書》中,有沈田子、荀伯子,皆是當(dāng)時顯臣。”
福格的說法大體不錯。然而,小名稱法常以“兒”或“子”字煞尾,也不僅僅是北方的風(fēng)俗,南方也興此俗。而且,“兒”與“子”有時可以互換。清人蒲起龍《讀杜心解》“杜氏世系表略”載有杜甫的兩個兒子宗文、宗武,一個小名叫熊兒,一個叫驥子。
先看以“兒”稱。小名以“兒”稱,大概興起于南朝的宋朝。宋文帝劉義隆小字車兒,史學(xué)家范曄小字磚兒,大詩人謝靈運小字客兒,載入史冊者,頗有好些個,之后便時興而不衰。南齊世祖武帝蕭賾小名龍兒,梁武帝蕭衍小字練兒,齊東昏侯潘叔妃小字玉兒。《陳書》云,司馬浩,小字羅兒;《魏書》云,高徽小字茍兒;《北史》云,畢義雪,小字兒;《北夢瑣言》云,唐昭宗宰相崔胤小字緇兒;唐中宗最小的女兒安樂公主小名裹兒。蘇轍第三子蘇運,小名虎兒;米芾之子米友仁,小名亦虎兒。清人陳康祺《郎潛紀(jì)聞初筆》云:“阮亭先生幼子,小字虎兒,三歲能誦唐詩百首。”金人田特秀小名五兒。明人李文忠,小字保兒。明書畫家馬守貞,小字玄兒。清人鈕《觚》則云:“謦玉之山,有麗人焉,姓宋,小字粟兒?!?/p>
再看以“子”稱的情況。最早以“子”稱當(dāng)屬西漢司馬相如,小名犬子。之后,也是代代自有后來人?!稌x書》云,王字敬仁,小字茍子;后魏元曄,字華興,小字盆子。《北史》載有盧昌衡,小字龍子;趙玉杲,小字季子?!度圃姟吩?,崔液,字潤浦,其哥崔常呼弟小名曰海子。《新五代史》云,唐莊宗李存勖小字亞子。近人閻錫山小名萬喜子,彭德懷小名真牙子。若再往下看,還會有一大串名單。
即使到了今天,小孩乳名稱“兒”稱“子”仍相當(dāng)普遍,而農(nóng)村更甚。農(nóng)村人給孩子取名,不像城里人講究什么形音義,什么象征意義或父母之期望,把名字看得特重,總想把肚里的墨水都凝聚在這一兩個字上;而是較為隨意,隨眼看到的事物,隨心想到的東西,夢里夢到的情景,都可以拿出來給孩子派個乳名。比如就著草起的,什么“刺芽兒、蒲根兒、葦葉兒、小菜子、大蒿子、薺菜子”一串沒完;比著屋里東西取的,便有“門栓兒、木墩兒、小鏟子、碗對子、瓢把子、水壺子、小碾子、大梁子、小房子、二房子”等幾乎應(yīng)有盡有;可著畜類起的,便有“二狗子、貓崽子、狗剩子、小牛兒、牛毛子、牛筋兒”等;按照孩子出生時及兒時的特性起的,“小歪子、爛腿子、小禿子、二癩子、齜牙子、小瘦子、小鬧子、小尿子、小屎子”。
盡管,這些小名取得隨意,甚至粗俗、丑陋,但卻較為真實反映了當(dāng)時做父母的心情以及社會的情況。若真能把這樣的小名逐年記錄下來,也可反映出歷史的某些變遷。譬如1931年,湘鄂等八省的大水災(zāi),災(zāi)民達(dá)一億人,這年頭降生的孩子,便很有些乳名叫“小水子、小澇子、倒房子、大荒子、大排子、二排子、水生兒”的。1949年以后,曾有兩度分田、包產(chǎn)的歷史,于是“小改子、小田子、包產(chǎn)兒、小分子、得意子、老發(fā)子、小勤子”之類的名兒,也花開兩度。20世紀(jì)60年代初的自然災(zāi)害,更有一大批孩子叫“大荒子、小饑子、瘦兒、小菜子、草根兒、斷頓子、大命兒(生于此年,若能活下來,是為命大)、小墜子(意為添一個累贅)、小盼兒、老天子、砍頭子”的。至于文化大革命期間,叫什么“大抄子、打倒子、老破子、小砸子、造反子、大亂子、文革子、革文子、捍衛(wèi)子、文攻子、武衛(wèi)子、聯(lián)合子、小東子”之類的,更不是什么新鮮事(傅強:《丑名兒,俗名兒》,載《隨筆》總第61期)。
六、小名稱法之三
小名在稱法上,還有一種特殊形式,就是用“奴”字來結(jié)尾。
唐代大詩人李白,與其妻許氏曾生下一女。孩子下地時,正值皓月當(dāng)空,銀光滿地,李白就給她取個小名,叫明月奴。(命名三個字亦常見?!杜凝S志異》:“嘉興縣南一百里,有語兒亭。勾踐令范蠡取西施以獻(xiàn)夫差,西施于路與范蠡通,三年始達(dá)吳,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歲能語,因名語兒亭。)這種以“奴”稱的習(xí)俗,南北朝時就已時興。宋武帝劉裕小名寄奴,陳后主陳叔寶小名黃奴?!蛾悤吩?,任忠字奉誠,小名蠻奴?!段簳吩?,李字元盛,小名真奴;高字子集,小名次奴?!吨苁贰吩疲醯轮油鯌c,小名公奴。《北史》云,盧思道小名釋奴。《舊唐書》云,李林甫小名哥奴?!杜f五代史》云,閔帝諱從厚,小字菩薩奴?!哆|史》云,圣宗諱隆緒,小字文殊奴;景宗四子,名隆慶,字燕隱,小字普賢奴;制心,小字可汗奴?!犊妥樥Z》卷五曰:“徐聿之為元兇所害,子孝嗣在孕,母年少欲更行,不愿有子。自床投地者亡算,又以搗衣杵舂其腰,并服墮胎藥,胎更堅,及生,故小字遺奴?!陛d于史書的小名本來就很少,而以“奴”字煞尾的小名還能找出這許多來。那么,這個“奴”字到底有什么特殊含義呢?
翻開《辭源》,對“奴”字的解釋,要么就是“自己的謙稱”,或者是什么“對人的鄙稱”,根本就和小名的這一“奴”字的意思挨不上邊兒。至今的權(quán)威辭典如《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辭典》,都還沒有給這一“奴”字一個準(zhǔn)確的定位。倒是周一良先生《魏晉南北朝史札記》“阿奴”一條,說出了“奴”字的真實含義。請看:
《南史》卷五齊廢帝郁林王記,“〔武帝〕臨崩執(zhí)帝手曰,阿奴,若憶翁,當(dāng)好作”!此祖父呼孫為阿奴也。又卷十一齊郁林王何妃傳,“帝謂皇后為阿奴,曰,阿奴暫去”!此夫呼妻為阿奴也。兩事俱見《魏書》九八島夷蕭道成傳,齊武帝語文字全同,郁林王語作“阿奴暫起去”。魏收遠(yuǎn)在李延壽之前,知《南史》此文必有所本。阿奴蓋東晉南北朝時親昵之第二人稱代詞,多用于年長者呼年幼者?!妒勒f新語·德行篇》謝奕作剡令條載,奕呼弟謝安為阿奴。雅量篇周呼弟嵩為阿奴。容止篇王導(dǎo)呼子恬為阿奴?!赌鲜贰范鯅J傳,顏延之“常撫奐背曰,阿奴始免寒士”,是長輩呼幼輩。阿奴又可用為小字(周謨),見方正篇劉孝標(biāo)注及識鑒篇。品藻篇中劉尹撫王長史背條及劉尹王長史同坐條,劉皆稱王為阿奴。劉孝標(biāo)注,“阿奴,小字也”。則以此詞為小字者又不止一人。或者皆從第二人稱之愛稱引申而來。
周一良先生的考證,讓人嘆服。阿奴一詞本來就是長對幼的一種昵稱,后來才直接用作小名。而以“奴”字煞尾的小名,很可能是小名阿奴的一種變格,或承小名阿奴而來。既然阿奴詞義已明,那么小名以奴煞尾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它也是一種昵稱,作為小名的一部分,也是再合適不過了。
七、小名稱法之四
清人平步青《霞外屑》卷十:“越俗,兒女小名,率以父母之年呼之,或有以祖父母之年者。四庫全書總目小學(xué)類重修《玉篇》提要,引研北雜志,稱顧野王《玉篇》,惟越本最善,末題會稽吳氏三一娘寫,楷法殊精。越中全石記卷一,龍泉寺題名(大和九年)有陳廿二娘、舒廿六娘、章廿三娘,知唐人已有此,不始于元。”
平步青這里所說的小名稱法,是以數(shù)字來命名的,而數(shù)字的依據(jù),則是小孩出生時其父母或祖父母的歲數(shù)。如丈夫28歲,妻子25歲,生子,其子就取小名五三;或其祖父年壽71歲,則取名七一;也有以父母一方的年齡來取名的,明人顧起元《客座贅語》卷六:“國初南部有尤六十者,父以六十歲日生之,因名六十?!边@種以數(shù)字命以小名的習(xí)俗,雖然自唐代就開始時興,卻有別于唐代興起的以排行稱謂(如劉禹錫又稱為劉十九,白居易又呼為白二十二等)的習(xí)俗。
不僅南方興此習(xí)俗,北方亦然。福格《聽雨叢談》卷十一:“八旗幼童,喜以數(shù)目字命名,如七十二、八十三等,多出于祖父母之紀(jì)年,因以為壽也。”明代以此種方法稱小名者較常見。明太祖朱元璋,此乃發(fā)跡后所取之名,他的小名叫重八(即八八),他父親朱世珍小名五四,他大哥朱興隆小名重四,二哥叫重六,三哥叫重七,大姐夫叫王七一。大將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四三,祖父叫重五,父親叫六六。大將湯和的曾祖父叫五一,祖父叫六一,父親叫七一。
試看另一特殊之例?!杜f五代史·末帝紀(jì)》:“末帝,諱從珂,本姓王氏,鎮(zhèn)州人也。母宣憲皇后魏氏,以光啟元年乙巳,正月二十三日生,生帝于平山……小字二十三?!边@也是以數(shù)字命以小名,卻是出生的日期。這一習(xí)俗和用新生兒體重命以小名的習(xí)俗(如中國女排名將孫晉芳1985年生一女,體重六斤六兩,故名六六),都與以上情況大不相同。
以祖父母或父母壽數(shù)命以小名的習(xí)俗,到20世紀(jì)五六十年代,在浙江紹興民間還普遍流行。張夏生在《紹興人取名字》(《新民晚報》1990年12月19日)一文中說:“以孩子出生時祖父年齡取名,以示爺爺長壽,又是紹興鄉(xiāng)下取名習(xí)俗,如四六、五七、六十等。父親說,他年輕時,難得見到六七十歲老人,那時鄉(xiāng)下無西醫(yī),長壽者少得可憐?!?/p>
八、小名的其他稱法
小名的其他稱法起碼還有以下數(shù)種:
第一,魯迅《風(fēng)波》:“這村莊的習(xí)慣有點特別,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歡用秤稱的輕重,便用斤數(shù)當(dāng)作小名?!比缇沤锢咸⑵呓?、六斤等。我國少數(shù)民族保安族,也時興此法,用嬰兒出生時的重量為名,如馬八斤。
第二,用“娘”字、“哥”(或郎)字煞尾。一般女用“娘”字,男用“哥”(郎)字,也可變格,即男假女名、女借男名。如東晉將領(lǐng)桓沖,小字買德郎;《古夫于亭雜錄》云,方邵小名姐哥;《遼史》云,天祚元妃,小字貴哥;《舊五代史》云,王都,小字云郎;《奧創(chuàng)編》云,興寧郭氏女,小字壽娘;《舊唐書》云,李君羨小字五娘,《青箱雜記》還載有插娘、睡娘。
第三,以“小”稱。此稱是否從三國時周瑜妻小喬演變而來,尚不可知。南齊有蘇小小,白居易家妓有小蠻,范成大家奴有小紅。至明代以后,此稱才較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