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把“寺”和“廟”混為一談,其實古時“寺”與“廟”是有區(qū)別的。
最早的“寺”是指官吏辦公的地方,是“官署”的意思。寺,古文作“侍”解?!督?jīng)典釋文》說:“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惫省八隆钡谋玖x是從“侍”這一字義而來的,所以侍人辦公的地方也就叫做“寺”。
考查古代典籍,不乏有關(guān)“寺”的注說,如《毛傳·隱公七年》孔穎達注:“自漢以來九卿所居謂之寺?!薄稘h書·元帝記注》:“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庇?xùn)詁學(xué)家許慎在《說文》中也訓(xùn)寺為“廷”,后來還有左思的《吳都賦》,形容吳都官署之多,夸張為“列寺七里”。這些都足以說明“寺”在古代只是一種官府的稱謂,而不是佛教的寺院。
“寺”作為佛教的寺院,是在東漢時才開始的。相傳永平年間,明帝命羽林郎蔡、秦景等人出使天竺(即今印度),取來佛經(jīng)40多卷及釋迦牟尼立像,偕同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天竺高僧同來,下榻于洛陽鴻臚寺。因這些佛經(jīng)是用白馬馱來的,故后來就在洛陽修建了一座寺院以弘揚佛法,取名“白馬寺”,這是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
后來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寺的建造越來越多。唐杜牧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便是寺院在中國繁榮興起的真實寫照。隨著寺的興起,寺又產(chǎn)生了許多異名別稱,如“香剎”、“叢林”、“精舍”、“香界”、“蕭寺”、“紺宇”、“紺殿”、“凈住”等。在梵語中,“寺”叫“僧伽藍(lán)摩”,簡稱“伽藍(lán)”,也就是“僧眾所住的園林”。如《洛陽伽藍(lán)記》即是記述洛陽寺院之盛的一部書。
廟的歷史要比寺早,可以說,它與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有著密切關(guān)系。因它最早是我國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稱“宗廟”。宗廟的設(shè)置,是與宗法制度密不可分的?!白凇弊謴摹板病?,從“示”,前者象征屋宇,后者則是祖先的象征。宗廟早在古公父時就有,《詩經(jīng)·大雅·綿》便有“作廟翼翼”的記載。
按古人的禮制區(qū)分嫡庶,出自祖曰“宗”,故“宗廟”又是祖禰之廟(禰,父姓之廟)的意思。后又把祀神之處叫“廟”,如“城隍廟”、“土地廟”。王宮之前殿也稱“廟”。如“廟堂”、“廊廟”就是指朝廷。對胸懷大志、有棟梁之材的人則稱“廊廟器”。
凡邑立有宗廟者,才能稱“都”。“都”是國都的意思。它的存亡,是表示著國家社稷的存亡,因此古人把它看得很重。
太廟是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按照古代禮制“左祖右社”的規(guī)定,皇宮的左側(cè)是太廟,右側(cè)是社稷壇,那里除了祭祖之外,遇有特殊的盛典,例如登極、奏凱、婚喪等大典,皇帝要親自在這里舉行盛大的告廟儀式。南唐李后主在他國亡城破之日,寫《破陣子》詞一首,中有“最是倉皇辭廟日”語,這里的“辭廟”,就是辭別祖宗,辭別社稷,告別他的故土和祖國,所以“廟”在古代的地位是很神圣的。
宗廟是統(tǒng)治者才有的,根據(jù)等級的不同,設(shè)置宗廟的數(shù)字也不一樣,據(jù)《禮記·王制》的記載,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
在等級制度森嚴(yán)的封建社會,廟的稱謂有嚴(yán)格規(guī)定。帝王之祖廟稱“太廟”,古代凡有官爵者,其祭祖處稱“家廟”,也稱“宗祠”。不論太廟還是家廟,在概念上又都可以稱作“祠”。祠是紀(jì)念先祖和前代賢哲的地方。如山西太原的“晉祠”、成都的“武侯祠”、杭州的“武穆祠”以及蘇州的“五百賢祠”等都是。
進入封建社會以后,除了統(tǒng)治者有宗廟外,平常百姓家族也都設(shè)有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叫做“祠”或“祠堂”,它是屬于一族一姓的廟堂。祠,在舊時既是祭祖的地方,又是封建專制政權(quán)的一個基層組織和行施宗法的場所,一族之長擁有至高的權(quán)力。
廟與寺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寺是純宗教的,供奉的是佛,是外來文化的產(chǎn)物,它勸人消極厭世,為人們提供了隱遁的“世外桃源”。而廟的存在和它的活動,則反映著炎黃子孫對祖先的緬懷與追念,其精神是積極入世的,我們祖先在宗廟這一形式上注入了強烈的精神寄托和人格追求,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繼承的一份精神遺產(chǎn)。